地下的西安燦爛輝煌,光芒四射;地上的西安混沌未明,亟需有人擦亮磨光。
西安的不朽,最特別的在於它是一座活的古城,一座充滿驚奇的活博物館,不經意發掘的考古新發現,會讓它在歷史上再添歷史,而環繞今日西安、費時七年重修的西安城牆,無疑是西安人最自豪的新古蹟。
城東郊的半坡遺址在一九五三年出土,證實是六千年前人類定居處的遺址,由於時代早於河南仰韶,出土後已經使西安取而代之,成為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的代表。
歷史上第一位女皇帝武則天和唐高宗的合葬墓(俗稱乾陵)在一九七0年代間出土,周圍還有太子、公主等陪塚十七座,但是一來挖掘技術、財力不足,二來因為部分陵墓已遭盜墓者破壞殆盡,已停止開挖。現在拜訪乾陵,只能從無字碑、神道旁的侍衛將軍石雕、阿富汗送作葬禮的駝鳥石雕遙想大唐盛世的一二。
武則天墓要開挖
今年五月中,中共政治局常委李瑞環曾在西安表示要開挖乾陵,傳聞武則天墓是唯一沒有被盜過的陵墓,武則天鍾愛的王義之蘭亭序真蹟就枕在她枕下。一旦挖掘開放,乾陵勢必成為西安最吸引人的古蹟。
又如目前最「紅」的西安重點文物秦兵馬俑,是一九七四年居民打井時無意發現的,截至目前為止,只有一號坑對外開放,二、三號坑還在繼續挖掘整理中。事實上,即便是已開放的一號坑,真正挖掘的面積也只占一號坑的七分之一而已。
而根據歷時三年的田野普查,發現整個陝西省共有三萬多處文物點,其中古遺址一萬處、古墓四千處、石窟寺五百多處、古建築物兩千五百處、石刻一萬五千處、近現代史蹟一千處,而且以西安所在地的關中一帶內容最豐富、價值最高,無論依密度、數量或等級計算,都是全中國最高的。
即使走在今天的西安市內,東大街上走幾步就會碰到開店一甲子以上的西安飯莊,飯莊中最叫好的「黃桂稠酒」,號稱就是詩仙李白「太白斗酒詩百篇」時喝的酒;「德發長餃子館」以餃子宴素負盛名,壓軸大菜是「太后火鍋」,相傳是慈禧太后喜愛的佳餚。
在西安,要領略中國書法藝術之美,可以去看碑林;要看樸拙雄渾的漢石雕,可以去看茂陵;要看秦代兵雄馬壯的霸業,可以去看秦兵馬俑;帝王功業之外,要體會老祖先和惡劣環境搏鬥的血淚,可以看半坡遺址……。
西安地下的寶藏是發掘不完的。
西安和長安也是分不開的,目前西安市內的街道仍然維持著唐代的棋盤式建築,只要找到市中心的代表建物--明代的鐘樓,無論在那一個方位,都可以走回市中心。市內的交通四通八達,公共運輸系統足以帶領外地人走遍西安。
古代的長安,西到咸陽,東到興慶公園,南到大雁塔,北到大明宮遺址,面積是現代西安城的八倍,長安城內住了一百萬人,是當時的國際都會。現在的西安人口五百二十萬,又在全力搞好經建的目標下,地上的西安難免顯得侷促不安,現代病叢生。
地上西安灰濛濛
西安市內新起的建築物一律灰濛濛的,齊頭般高,新起的加緊建設,舊屋也紛紛拆建或加蓋,市區內人多自然車馬聲喧,人和人的摩擦也多。
為了經建,西安及近郊固然有三、四十所大專院校,現在西安東郊有紡織廠,以前附近還有原子彈研究單位、軍械廠,今天轉而生產民用電氣用品,黃河彩視廠也在近郊。
但是工業的發展使得西安的天空更灰了,部分工廠遷往郊區,也還是新近的發展。每到炎夏,也是西安嚴重缺水的旱季,缺水二十萬噸。
重商主義的發展,給古都蒙上投機的新色彩。
碑林有「賣點」
由於公家經費有限,碑林也和其他的重點文物一樣,必須在有限的公帑外自籌財源。
在歷史上縱越一千多年的碑林石刻展示室裡,遊客常常可以看到老師傅把微濕的宣紙沾在碑上,用沾滿墨汁的墨包有節奏地在千年碑志上拍打起來,拓下來的就成為碑林財產,透過國營銷售站對外出售。但是拓印次數一多,必然會傷及原碑文,年輕的銷售人員就說:「有的碑已經不讓拓了,一份拓本現在賣四千人民幣。」一般的拓本通常只有數十元到百元不等。
一出西安火車站,馬上會面臨近百輛出租汽車搶客人的大軍壓陣,拉的拉,搶的搶,但是價錢一律很硬。如果要包車遊覽,出租汽車也一律不跳錶,「放鴿子」的事也時有所聞。雖然公訂行情是每公里一元五角,超過一百公里後每公里一元八角,但是沒有人相信這行情。西安人只是說:「沒辦法啦,他們是沒人管得住的。」
五月底,西安市上初見早熟的杏子,上前問個價,水果攤老闆立即問:「你是南方來的吧?」隨即自問自答:「我們西安人講話就沒這麼有禮貌!」
一出西安市,路上「查車」(如同台灣的臨檢)的警察特別多,見多識廣的省文化局司機小楊告訴我們:「都是查大煙的!」煙毒泛濫已經成為文化古都的新問題,據說現在最時髦的已不是吸食大煙,而是「白麵」(海洛因)。
新「古」出土
儘管如此,古都西安還是對「古」情有獨鍾,甚至常常「造古」。
城內的興慶公園是在唐代興慶公園遺址新建的,園內的沉香亭從來沒有沾過楊貴妃的手澤,園內遍植牡丹,一到春天就忘情的開放;城郊的華清池現在同時對大眾開放洗溫泉浴,亭台水榭,雨後顯得格外潤澤,考古學家最近才發現「春寒賜浴華清池」的真正遺址在今華清池後院,還有待進一步整建。
年輕一輩的西安人說:「西安過去是很光榮,現在在全國排起來,只是中下城市。」老一輩的西安人,尤其是與文物較親近的人會說,當年毛澤東選擇北京也是事出偶然,現在西安城牆重建後恢復了「地氣」,北京人卻為發展把北京城拆了;心中似乎默默企盼;有一天西安會回復長安時代的光榮,地上地下一致,成為全國的重心。
西安人的「圍城」
唐代長安,鼓聲是唐民俗息的鐘,也是長安城門開開的依據。每到日暮,擊鼓八百響後實施宵禁,多道城門山外向內依序關閉。清晨五更,鼓聲再起,在清涼空氣中由內向外傳出,城門於是依序曲內向外開啟,擊鼓三千遍後天色始明。
現代的西安雖然不復聞鼓聲,西安的居民卻重修了一座西安城牆,無聲地奏起一首驕傲的鼓曲。
現在的西安城牆呈長方形,周長約十四公里,高十二公尺,牆頂寬十四公尺,由於寬度大於高度,城牆穩如山,寬闊的牆頂至少可以併行六輛汽車。如果在牆頂上步行一周,至少要四個小時。每到元寶,寬闊的牆頂是西安市民聚集賞燈、猜燈謎的所在。
西安地區修牆,其實始於秦代,以後的漢、唐等代都對城牆作過修繕,城牆範圍也有變動。規模最大的修繕工程要數明朱元璋時代,施工期長達八年。現代的西安城牆就是以明城牆為藍本進行修復的。
第二次大修是清朝乾隆時代,修繕時把排水系統也一併列入工程,又修了七、八年,耗費了六十一萬兩銀子。
前兩次乎均是兩百年大修一次。清之後再兩百零三年,也就是一九八三年,西安城牆傾埋荒廢,倒塌近半,西安市民在徵得「國務院」同意,當年四月一日正式再修。
修舊要如舊
這一修就修了七年,到目前為止,工程已經完成了百分之八十。重修的西安城牆符合「修舊如舊」的原則,外來的人除非經過指點或本身興趣濃厚,可能會錯失掉以欣賞新古蹟的心情來砍賞眼前這座新舊夾雜的圍城。
為了撙節費用,修城時西安市政府動用十八歲到六十歲的西安市民參加勞動,平均每人「上工」四個半工作天,節省了人民幣三千多萬元。七年的重修總費用已經超過一億三千五百萬元人民幣。
西安城牆架構上追隨明代的西安城,但也有新意,環城林、環城公園就是西安城牆的現代版本。
不過在物價上漲,以及「中央」和「省」都不再補貼的窘境下,未完成的百分之二十工程越修越慢,西安市前年曾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請求支援,聯合國人士也曾來考察,但是至今沒有定論。儘管如此,「古城」的氣勢未減,號稱「西安通」的西安市長安畫院院長曹湘秦就說:「修好城牆,是西安市政府為人民做過最好的一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