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歲的矢島亮辰老先生,因日本造船業不景氣而提早退休,賦閒在家。不久前從園藝技術研習班結業,在東京町田市自宅附近的小型園藝公司找到一份修剪植物的工作,每週只上班三天,也不需幹粗重活。
竹內英一,現年七十歲,曾經擔任一家擁有七百名員工的家電經銷連鎖店社長。基於「想為社會略盡棉薄」的心理,他加入東京一個採會員制的銀髮人才中心;透過該中心的介紹,目前是東京庭園美術館的管理員。每月三、四萬日圓的薪水雖然不高,但竹內做得心滿意足,因為他覺得「自己還有用」。
寶刀未老
這類老來從事短期、低勞力工作的例子,近來在日本有增加的趨勢。根據勞動省統計,雖然採「年功序列制」(按年資給薪)的企業,多數仍堅持六十歲必須退休,近八成的日本人卻希望能工作到六十五歲。健全的醫療保健制度,使得日本人的平均壽命居世界之最;加上人口結構正快速邁向高齡化,目前高齡就業率已達三五%的日本,仍不得不以民間和政府雙管齊下的方式,嘗試妥善運用高齡人力資源。
對策之一是提供高齡者諮詢和與一般企業交流的機會。全日本七所大型人力資源中心和二十五家人才銀行,目前已成為自認寶刀未老、想開創事業第二春的中高齡專才的熱身舞台。前來「獵人頭」的企業多半要求具備管理、保險、口譯、設計、資訊處理等專業知識及技能的人才。「一拍即合」的案例已有兩千件;就職者中年齡最長的有七十六歲,工作時期最長的是九個月。
另外,由民間高齡者事業團支援成立的會員制銀髮人才中心,則提供代寫書信、清掃公園、寺廟、大樓及停車場管理等短期、低勞力的都市型工作機會。參加人才中心的老人,多半是為維持健康及結交朋友。
然而今後十年內,日本五十五至六十五歲的勞動人口將增加二百三十萬人,中高齡就業市場的競爭勢必十分激烈,擁有一技之長或一張國家考試檢定證書,將成為老人再就業時的利器,日本有關單位因此鼓勵老人要活到老、學到老,甚至「考」到老。
踏入第二人生
一九八八年起,日本的都道府縣等行政單位開始設置「聘用促進中心」,並且由勞動省提供每名十萬日圓的「高齡勞工獎助學金」,凡五十歲以上仍領有勞保、利用公餘時間參加為檢定考試而特別設計的課程並且結業者,都可申請領取。目前共襄盛舉的有採上課制及函授制的三百多所學校及補習班。雖然有三成左右中高齡者因課程困難或毅力不足而中途放棄,但實行一年以來,仍有八百餘人不負勞動省的美意有始有終,完成學業。
五十七歲起即苦讀六法全書而陸續通過三項國家檢定考試的山內芳信表示,取得證書並不代表一勞永逸,中老年人本身對踏入第三人生(編按:日本人以大學畢業前為第一人生,大學畢業後至退休為第二人生)的心理準備,和主動爭取工作的精神都屬必要條件,因為「機會並不會從天上掉下來。」
工作五十才開始
另外一種政府與有意任用中老年人的行業,合設技術研習班的「人才開發實驗計畫」,也自去年起在東京試辦。以東京輕印刷公會、日本造園同業公會、東京紡織品批發同業公會及東京大樓維修協會為主,開設的相關技術研習班,均成效良好,因此私立托兒所聯盟、油漆同業公會等也預備在今年內加入。
未來,一個暫名為「高齡者就業綜合中心」的機構,將以前述各公會的試辦成就與經驗為基礎,與東京地區一百六十三個公會合作,替更多想就業的高齡者製造機會。
面對「買方市場」的暢旺需求,身處「賣方市場」的企業界反應如何?
雖然多半的企業仍寧願聘用大學畢業生,也不願「養」一批所謂「公司OB」(old boys),日本中都靜岡市郊的富士見有機肥料工業公司,卻是少數聘用高齡員工,而且經營成功的企業。
這家公司透過靜岡人才銀行,雇用了一百五十名四十歲以上,品性、健康、工作慾都符合要求的員工,他們來自各行各業,有食品、銀行、一般企業的職員及鄉鎮議員。富士見以「工作五十才開始」為口號,尊重這批「老」員工的專業知識及判斷力,而他們也都以健康喜樂的態度,避開了「老是想當年,不能和年輕人協調」的弊端。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富士見公司雖厲行「不加班」制,總營業額仍達二十億日圓。
在「工作即生命」的價值觀下,中老年的日本男性一生汲汲於工作,較易在退休震盪中失去自我認同而不知所措,因而被一般人揶揄為「笨重垃圾」。在社會整體漸趨「銀白」的今天,日本一批耳聰目明的老人已經逐漸學會調整根深柢固的價值觀,嘗試從過去的頭銜、成就中解放出來,為自己開創事業第二春。日本人這種由「有所安養」到鼓勵「有所作為」的觀念及作法,已經在面對二十一世紀的「老化」問題時,跨出了一大步。
(取材自朝日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