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人民幣經濟圈漸成形,兩岸可互惠合作

專題論壇六〉大中華金融的前景

彭杏珠
user

彭杏珠

2012-12-14

瀏覽數 12,650+

人民幣經濟圈漸成形,兩岸可互惠合作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2012峰會專刊

主持人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

與談人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 李述德

台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副總召集人 連勝文

近年來,人民幣將成世界主要貨幣是全球討論的議題,2012年8月31日,兩岸簽訂了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於半年內生效,2012年底台灣金融業就能從事人民幣業務,人民幣相關的保單、債券商品也將陸續發行。

第10屆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就特別針對此熱門議題,舉辦了一場名為「大中華金融前景」的專題論壇,邀請了學者、官員以及金融業的代表,陳述各自的看法,會中激盪出不同的火花,也給與會者諸多寶貴的意見。

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院長梁國源指出,亞洲國家的貨幣政策已經從緊盯美元,演變成與人民幣同步化的現象,顯示人民幣經濟圈逐漸形成。而且人民幣在國際化的過程當中,將會使全球的外匯市場發生典範移轉。

證券櫃檯買賣中心董事長李述德認為,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外在局勢一直再變,我們該怎麼辦?也要跟著變,第一個是腦袋要變,觀念要變。第二是處理事情的方法要變,第三是做事的態度要變。

台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副總召集人連勝文也指出,大陸金融業的競爭優勢是規模與市場,台灣是擁有優秀金融人才,大陸金融業常跑到台灣挖角金融界人才,這是兩岸可以互惠合作的部分。

雖然三位來自不同領域,但對大中華金融圈的未來都有共通想法,他們一致呼籲兩岸主管機關應該大幅鬆綁法規,彼此互動、互助與互利,攜手共創大中華金融圈。以下為精采內容紀要:

梁國源 台灣可做人民幣離岸中心

大陸經過20年來的高速成長,已經擠身為全球第二大的經濟體,不過大陸金融市場的國際化程度依然不高,這可以從大陸外匯存底占全球30%,對外證券投資卻不到3%看出來。對大陸領導人而言,如何推動金融市場、人民幣國際化,是他們所要面對的嚴肅課題。

大陸的經濟改革開放思惟一直都是秉持著鄧小平所倡導的「摸著石頭過河」,採取漸進式的政策思惟,預計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也是如此,這意味著大陸會先從各大金融中心開始逐步開放,再推廣到全國,以促使大陸取得大中華金融中心的地位,這對台灣金融業來說,是一大契機,也是一大挑戰。

2009年大陸推動了一系列人民幣國際化的歷程,最早取得人民幣清算入場券的香港,其金融市場已發生巨變。短短幾年間,繼港幣、美元後,人民幣已成為香港第三個廣泛使用的貨幣,香港銀行業的人民幣存款已經從2009年7月的560億元增加至2011年12月底的5885億元,占總存款的10%,人民幣信貸業務也快速成長,從2010年的20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308億元,香港發行的點心債也從2010年的356億增加至2011年1040億元,完全改變了香港金融業的面貌。

兩岸金融往來更頻繁

我最近看到一篇外國雜誌的文章,它的結論是:隨著人民幣國際化的開展,包括韓國、印度、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台灣等國家,這些過去被認為都是緊盯美元的貨幣政策,近年來跟人民幣同步化的現象已超過美元,顯示人民幣經濟圈已形成雛形,人民幣國際化的過程也會使全球外匯市場發生典範移轉。

在前述的背景下,兩岸在大中華金融圈的合作,從推動法案開始也有了具體的成果。首先2009年4月26日兩岸簽署金融合作協議,11月16日兩岸簽訂銀行、保險、證券暨期貨三個行業的合作備忘錄,2010年3月16日發布兩岸金融業往來及投資的許可辦法,以及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證券暨期貨、保險業往來與許可辦法等兩岸三法,為雙方的來往提供了法源依據。

2012年8月31日,兩岸簽訂貨幣清算合作備忘錄,半年內生效,讓兩岸金融往來從過去只限於經常帳的往來,變成經常帳與金融帳並進的模式,預計兩岸金融往來會更加頻繁。

兩岸啟動貨幣清算機制,對台灣能否成為大中華的金融中心,具有關鍵性的地位,為何這麼重要,有以下三個思考的方向:一、新台幣與人民幣都不是自由兌換的貨幣,雙方企業進行貿易往來時,常需要透過第三種貨幣進行結算,加大企業的貿易成本,以及面臨匯兌的風險。二、人民幣業務過去只能透過OBU(國際金融業務分行)進行,清算機制完成後,外匯指定銀行就能辦理人民幣存款業務,人民幣業務流動性會大幅提高,因為貿易所衍生出的需求,也會增加銀行的業務量,對台灣金融業注入活水。三、台灣可以積極發展成人民幣的離岸中心,因為兩岸貿易規模龐大,相關貿易都會衍生出龐大的資金需求,台灣可以成為台商另外一個籌資的管道。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不過,台灣在建設成為大中華金融中心的進度落後於香港,國際金融業的經驗也不及香港與新加坡,與大陸經濟的連結程度又不及上海與深圳。未來大中華金融前景如何?到底台灣在這個巨變中要如何突圍?也是今天要探討的重點之一。

此外,大陸採取貨幣緊縮的政策,透過指導方式引導資金的方向,以致於部分台商難以取得經營所需的資金,相信兩岸金融業正常化後,台灣過多的資金能有效去化。加上政府鼓勵台商回台上市以及鼓勵大陸來台投資,對台灣經濟與金融業的影響又是如何?也值得探討。

李述德 全球變局中 要以變應變

要創造企業、人民、政府三贏,大中華金融的前景在哪裡?沒有遠慮必有近憂,在全球化的過程當中,外在局勢一直再變,我們該怎麼辦?也要跟著變,第一個是腦袋要變,觀念要變。第二是處理事情的方法要變,第三是做事的態度要變。

從觀念、方法、態度開始以變應變,調整規劃與經營策略,調整工作的方法,目的就是讓大家都能賺錢,擁有好的未來,但是方法與過程是什麼?

金融產業是服務產業,另外一面就是產業金融,如何以金融的手段幫助產業發展,產業發展壯大了,也可以滋養金融市場,雙方互利共生,形成良性循環。而金融業不外是銀行、證券與保險業三個面向,每個面向牽扯到的經營環境與策略千變萬化。先來看銀行業,銀行業是間接金融,最終是要幫助企業融資、幫助人民理財,所以銀行必須設計符合客戶需求的產品。

證券業涵蓋股票債券,是直接金融,幫助企業籌資,擴大經營規模,開發市場,將來商機無限。保險業則是大樹法則,分散危險的行業,產、壽險都必須思考如何開發產品,取得競爭優勢。不管哪一個行業都必須做好產品(Product)、通路(Place)、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4P的工作。

現在是消費者導向的時代,前陣子有一家計程車公司上櫃,以前大家會覺得這個產業很不理想,經過經營者願景的定位,策略的擬定,一步步成長,駕駛穿制服、有禮貌,車子乾淨,價值就起來,這些都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再透過金融的工具,上櫃上市,擴大經營,讓社會大眾當股東,加速企業的發展。

鬆綁才有商機 改變才有未來

其實,上市上櫃都是壯大企業的手段。有一家在大陸從事生鮮事業達15年的台資企業,做果汁、果醬、果凍生意,經營有成。選擇回台掛牌上市,藉由在台灣籌資再回到大陸投資,擴大業務發展此,也因此帶動很多延伸的經濟效果,跟台灣的果農簽契作合約,從台灣進口農產品到大陸加工,再銷售給大陸客戶。這樣既創造台灣就業機會,又可以創造獲利,回饋股東與照顧員工,已經不只是雙贏、三贏,而是多贏。

而政府就是要提供優質的金融服務,讓台商有機會透過台灣的資本市場,深耕台灣、連結亞太,布局全球。所以企業的產品、通路、研發是核心,金融則是工具、手段。關鍵是環境變了,法規也要跟著變,政府如何鬆綁法規,制訂合理可行的法規,很重要,所以業務、財務、法務是三務一體。

政府必須做好法規鬆綁的工作,在政府的協助下,企業才能擴大競爭力、創造利益,回饋股東與照顧員工,唯有「鬆綁才有商機,唯有改變才有未來」。同樣的,大陸也可以透過台灣的資本市場、金融工具籌資,加速企業的發展。 而展望大中華金融的前景,結論是:前景可期,商機無限。

連勝文 台灣與大陸可互惠合作

我的頭銜是台北市經濟發展委員會副總召集人,主要是當經濟顧問,其實是從事私募基金的工作,也在台灣的銀行業擔任董事職務,往來於台灣、香港金融業。兩岸三地的金融業未來的前景何在?台灣有何利基可言?我認為有兩件事可以做。

一、兩岸啟動貨幣清算機制後,許多銀行業者都認為這是有利可圖的生意,但是我認為兩岸金融業的競爭力正在逐漸縮小中。台資銀行到大陸設立分行,除了從事台商的存放款業務外,將來還有一個大商機就是幫當地客戶理財,而且已經有台灣銀行與大陸的銀行合作想要開發財管市場。當然台資銀行想直接做財管業務,還是必須雙方主管機關許可才可以作。

第二,大陸金融市場非常龐大,中國工商銀行每天一開門,都是幾萬筆的交易。這樣的金融業務量實在非台灣所能想像,但是台資銀行剛開始都只能做台商的服務,這些遍及食衣住行領域的台商想從大陸取得貸款很不容易,確實是台資銀行的利基。但是台商的市場還是相當有限,不妨將目光放在當地的中小企業。

大陸貸款利率幾乎是高到我們都難以想像的境界,這也正給了台灣或外資銀行一個機會。因為當地有非常好的企業,這些企業產品非常有競爭力,所處的市場地位也很好,只是資金一時周轉不過來,但是在大陸卻非常難借到錢,因為大陸的銀行都比較習慣借錢給國營企業。

大陸中小企業的現況,就像台灣早期中小企業創造「台灣錢淹腳目」的時代一樣,提供了外商銀行很多的機會。大陸金融業的競爭優勢就是規模與市場,台灣則是擁有優秀的金融人才。大陸金融業常常跑到台灣來挖角金融界的人才,這是兩岸可以互惠合作的部分。

台灣是企業上市最佳選擇

有市場、有人才,現在最重要的就是兩岸對於金融法規要鬆綁,以我在香港的經驗來看,我拿著花旗銀行卡就可以輕鬆提領人民幣,最近我朋友的案例又充分可以說明法規鬆綁的重要性。

2005、2006年左右,香港取消了紅酒稅,大家都知道過去英國、法國是世界的主要紅酒交易中心,去年香港已經取代英國的地位,成為全球第一大的紅酒交易市場。我朋友買了個閒置的工廠,原本想要改建成辦公大樓出租收費,剛好看到香港紅酒進口免稅的消息,就將工廠改建成酒窖出租,沒想到收益甚至比改建成大樓出租還要好,他還聘請了30幾位30歲左右的年輕人。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到法規鬆綁的重要性,香港政府只不過是免除紅酒進口稅,一念之間造就了一個新的繁榮產業,以及成千上萬的工作機會。

其實,台灣資本市場具有潛力,因為大陸中小企業籌資管道少又困難,想要上市上櫃談何容易,至少還有100多家等著排隊審查。台灣的資本市場卻是企業上市上櫃最好的地點,我們也成功說服了大陸企業到台灣掛牌。

根據我輔導企業的親身經驗,台灣證券交易所、櫃買中心的審查速度快,而且服務態度好,最重要的是,台灣培養了一群對產業很了解、又對中小企業相對友善、有興趣的法人與散戶,台灣絕對是全亞洲企業最好的上市上櫃選擇。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