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1200位北一女精英 與台灣一起成長

30年後再聚首〉國內最大規模同學會

王美珍
user

王美珍

2012-12-03

瀏覽數 37,100+

1200位北一女精英 與台灣一起成長
 

本文出自 2012 / 12月號雜誌 我的老年誰來養

30年前,一群北一女的學生在校園裡夢想著未來;30年後,她們各自在社會嶄露頭角,影響台灣社會。

2012年12月,北一女1982年畢業的校友,將於畢業30年後再度齊聚一堂。當初的小綠綠,如今都變成什麼模樣呢?

畢業30年舉辦大聚會,是北一女傳統。只是翻開此屆校友名單,堪稱是名人最多的一屆。包括前台北市副市長李永萍、曾任Google台灣區總經理的現任台達電行銷長張成秀、SOGO董事長黃晴雯、主持人崔麗心、作家吳淡如、流行音樂製作人丁曉雯、主播張雅琴、婦女新知基金會監事黃長玲、作家梁旅珠等,都是此屆校友。

為了這30年後大聚會,許多校友特地從海外歸台團聚,總人數達1000多人,堪稱國內規模最大的同學會。

團隊最專業,規格勝金鐘獎

雖是同學會,可不只是吃吃喝喝這麼簡單。如何把失散30年的同學都找到?是一項大工程。

擔任此屆總召集人的李永萍說,每一班會選出兩位班級代表找人,自2012年3月開始,24個班級的代表將近50人,固定回校開會,回報找到的人數,也分享找人的撇步。

有人親自跑到戶政事務所,填尋人單,還特地到外縣市申請,有時一次就要填上十幾張,讓戶政事務因此而塞爆。有時得回到古法,寫上一紙書信,遙寄千里到國外,再等待佳音。上窮碧落下黃泉,就是務求全部的人都要找到。

這些班級代表,有企業經營者、大學教授、醫師等,很難想像,百忙之中,這些繁瑣的工作都仍由她們親自完成。

經過超過八個月的努力,此屆歸隊率逼近92%,找到的人數超過1200位,超過10個班級的歸隊率接近100%。「北一女的校友,都是high achiever!(高目標達成者),」北一女校友會副會長、政治大學商學院副院長周玲臺說。

這次籌辦1982年畢業生大聚會的幹部群,更堪稱是歷屆以來的黃金陣容。

同學會發行專屬的悠遊卡與現場投影,是由台北市都市設計景觀大獎的景觀設計師潘一如操刀;節目總監則由知名音樂製作人丁曉雯擔任,都是這屆校友。

「堪稱比照金鐘獎的規模啊!」丁曉雯說,除了要不斷確認校友們的表演節目,她也出機拍攝影片,並自己編曲配樂,還號召校友重組合唱團,由她親自訓練。「為了這次的重聚會,所耗費的精神,超過製作一張唱片,」她笑說。

儘管每人平常大多工作忙碌,但每次籌備會議,卻沒有一個事項馬虎跳過。細緻程度,甚至連悠遊卡的字體應多大?會場桌牌應該幾公分?都逐一討論。

往往留校K書的北一女年輕學妹們都已經離校了,30重聚的老學姐們,一群籌備會幹部與班級代表各自從本來的工作崗位中趕來,繼續在此挑燈夜戰。

適逢社會變遷、學校自由風

這一屆孕育精英種子,校友的青春時光,正好見證了台灣社會解嚴前後劇烈變遷。社會的解構,也提供了這一代女性發揮的舞台。

吳淡如回憶,高一時正值美麗島大審,當時作文出題「美麗島事件之我見」,她論述應以當年對日本「以德抱怨」的精神處理。沒想到,曾經拿過北區論文比賽冠軍的她,竟然得到零分!足見當時政治氣氛之保守。

但短短幾年後,當她大學畢業時,1987年台灣已解嚴。

西堤餐券+雜誌一年才 $2,680,這組合太划算!立即訂閱>>

台美斷交第二年,1980年,北一女的樂儀隊赴美宣慰僑胞,崔麗心是當時儀隊隊長。在出國觀光尚未開放的年代,能代表國家出訪,是一件大事。時任外交部北美司司長的蔣孝嚴,甚至還到校親自傳授學生國際禮儀。

當時,所有北一女的學生都留著西瓜皮。為了怕美國人覺得台灣教育呆板,樂儀隊的同學還被特許可燙頭髮。在國外也穿特別訂做的橘色與桃紅色上衣,讓學生看起來活潑大方。

在美國表演20幾天,一共走訪26個城市,每當國歌的樂音響起,僑胞就揮舞著國旗,「大家都哭了!」想起這段往事,崔麗心還滿是感動。

黃晴雯則回憶,念高中時,她的目標是成為第一位駐美女大使。「那不是個人主義的年代,我們總是會把自己想成社會的一分子,思考可以為社會帶來什麼改變?」

校刊社,培養出革命情感

特別的是,在當年還保守的社會氣氛下,北一女已有老師採取較開明的教育,自由的小基地就在由廁所改建的校刊社。

當時的指導老師黃通鎰,目前在泰北建華綜合高中擔任校長,為偏遠地區海外華文教育奉獻,是許多北一女老師口中極有理想性的教育工作者。

黃通鎰說,校刊社學生曾經想去當時的圓山兒童樂園坐雲霄飛車、或是想看電影,他就允許全體請公假。他認為,思考人生與社會,比死讀課本重要,北一女有一流的學生,如果給予相當的自由度,接觸社會上的形形色色,建立多元文化的概念,未來對自由民主必有一番作為。

包括後來從政過的李永萍、以及丁曉雯與現任政大新聞系副教授方念萱,都是她印象深刻的校刊社成員。

李永萍回憶,當初在校刊社,不管是什麼名人,大家都敢去約採訪、也勇於觸碰各種議題,從中培養了膽識。這樣的經歷讓成名後的李永萍對於學生幾乎來者不拒。「直到現在,只要是學生要來採訪我,哪怕只是一篇小報告,我也都會答應,」李永萍說。

丁曉雯則說,「我們是在傳統的價值中,開始叛逆的一代」。她回憶,國中時已經有民歌運動,年輕人開始追尋自我,電視上也有西方影集,社會的價值觀開始變得不只一種。

「五年級這一代的精英,普遍具有冒險犯難,不服輸的特質,」黃通鎰老師回顧,雖然戰爭對這一代的人已經有些遙遠,但當時的媒體仍有緊縮氛圍,讓這一代的人懂得吃苦與認真。而後社會面臨解嚴開放,出國留學也很普遍,有傳統的態度,又有創新的思潮,正好讓這一輩學生得以大放異彩。

「五年級這一代的精英,普遍具有冒險犯難,不服輸的特質,」黃通鎰老師回顧,雖然戰爭對這一代的人已經有些遙遠,但當時的媒體仍有緊縮氛圍,讓這一代的人懂得吃苦與認真。而後社會面臨解嚴開放,出國留學也很普遍,有傳統的態度,又有創新的思潮,正好讓這一輩學生得以大放異彩。

重回到18歲,點滴在心頭

30年的時間,成就各異。遇到同學,是否會暗自比較誰的成就比較高呢?

在30重聚之前,每一班都舉辦了各自的小同學會。「特別的是,完全沒有人會拿名片出來!」李永萍說。「不管職場上面具如何,我們的同學會,把餐廳吵翻天,就像5000隻鴨子,那感覺實在太棒了!」丁曉雯也如此分享。

北一女校友會會長、萬國律師事務所律師黃虹霞說,「30重聚的意義,就是讓每個人,像回到18歲!」

仔細咀嚼30年的意義,黃晴雯認為當初發起者,很有人生的智慧。「畢業10年,還在為工作忙,20年,為下一代忙,30年人生已經底定,為別人扮演的角色慢慢淡下來,可以重拾人不癡狂枉少年的快意。」

黃虹霞說,幾年前曾經有一位校友,參加完重聚後,幾天後就癌症過世了。在人生最後的階段,把青春再活了一次,帶著微笑離開。

在北一女30重聚的會場,可以感受,青春的時光會過去,但青春的力量不滅。成就不難,真情才是可貴。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