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撐起半邊天時代來臨
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民國101年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首度突破50%大關。女人撐起半邊天,已經不再是形容詞,而是台灣的現況。不僅女性就業率愈來愈高,在靠腦力與服務力致勝的年代裡,女性的工作能力強也愈來愈給男性壓力。
午夜時分的台北酒吧,幾個穿著體面的上班族男性正進行下班後的聚餐。其中一人說,「業績跑不過女同事,被主管盯得很緊」;另一人馬上附和,「在家中沒地位,連想買什麼車,也要太太點頭說了算。」末了,他們揶揄彼此,笑稱自己是「卑男族」。
一位進入金融業25年資歷的女性主管則表示,剛入行時主管大多是男性,一開始她覺得自己一輩子大概只能當辦事員。如今,和她一樣的女性中階主管愈來愈多,性別權力角色已經開始扭轉。
她描述目前公司裡的情景:「年輕小男生很聰明,知道抽屜裡要放零食、嘴巴要甜,來討姊姊們開心。」如果是幾十年前的台灣,很難想像,會有男性自稱是卑微的一方。如今,這樣的性別翻轉已經不稀奇了。
陽剛科技業,逾三成是女性員工和主管
更特別的是,許多刻板印象中以男性為主體的行業,也逐漸看見女性展露光彩。例如,過去被認為陽剛性較重的科技業,早已不再男性獨大,台灣IBM就是好例子。台灣IBM有31%員工與 33% 主管是女性,在女性員工中,有六成是軟硬體研發、顧問諮詢或科技服務等工作。
在大眾文化流行語中,也開始有「草食男」「肉食女」等新詞彙出現。前者意指溫和、安靜、沒有太大人生目標的男性,後者則是積極追求社會成就、充滿野心的女性,凸顯了性別角色的倒轉。
在這些日常生活的場景中,很明顯的發現,現今的台灣,過往「男尊女卑」的情況,已經大有改變。女性,不再只是從屬於男性的「第二性」,而是自主、甚至許多方面強於男性的獨立個體。
主計處根據聯合國開發計畫署(UNDP)於2010年創編性別不平等指數(GII)的指標,將國內的資料帶入公式計算後發現,台灣在兩性之間的分配差異程度,竟與UNDP評比的146個國家相較,名列全球第四,僅次於瑞典、荷蘭及丹麥,並且是亞洲之冠。
這項好成績,證明了台灣的女力崛起,並且已經在六個領域上開花結果,進入成熟的階段。一股飽滿的女力,正展現爆發力,扮演著推動台灣前進的角色!
1.教育力:高學歷女性巨幅增加
教育是培育國家人才的搖籃。然而,幾十年前的台灣社會,由於大環境相對貧窮,養家的責任多半由男性扛起,女性只被期望「找個好人家嫁了」,整個社會對於女性教育程度並不重視。
台灣雅芳總經理葉靖慧回憶,30年前,她考上第一志願高雄女中時,父親沒有特別高興,反而說:「豬沒有肥,肥到狗去!(台語)」因為她哥哥只考上第三志願的前鎮高中。就因如此,她反而更努力讀書,不只考上政大國貿系,之後還赴美進修,為了省錢,一年半就拿到行銷與經濟的碩士雙學位。
如今,隨著社會的進步,高學歷的女性已經愈來愈多。根據教育部民國100年的統計,近五年來,每年大專校院畢業生人數,女性均高於男性。然而,碩士班的畢業人數,卻仍是男性高於女性。儘管如此,女性卻呈現迎頭猛追的趨勢,成長幅度大於男性研究生。
據教育部99學年度統計,台灣有近6.4萬的研究生,男性為3萬7753人,女性為2萬6117人。相較於95學年度,男性只增加11.1%,女性卻增加至35.5%,研究所畢業生之男女比例已拉近為6:4。
公務員錄取率,女性一馬當先
此外,經濟不景氣的環境下,鐵飯碗的公務人員成為熱門職涯選擇。然而,基層公務員的錄取率,也呈現女性一馬當先的態勢。以101年的公務人員初等考試為例,女性錄取率為66.67%,男性只有33.33%,比例懸殊。三民補習班韓森老師分析,「女性比較靜得下心讀書,背科比較強,如行政法、憲法等科目較佔優勢。」
此外,男性的自尊心,也是錄取率低於女性的原因。韓森觀察,女性面對考試的態度比較務實,會抱持「先考上再說」的想法,願意從基層公務員做起,再思考往上晉升。而男性受到的社會壓力較大,礙於面子問題,多半會選擇職位較高、薪資較高的公職,相對來說考試難度也較高。
例如,他的一名男性友人,外文系畢業,立志要當一名外交官,已經連續考了15年,卻都還是落榜,但始終不放棄,期待「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那一天。然而,不是只有初等考試是女性的天下,連高等考試男女性錄取比例也已相當。以高等特考三級考試為例,100 年女性報考人數較男性多達 1萬人,錄取或及格的3184人中,男性占42.27%;女性則占 57.73%。
「當女性的教育程度愈來愈高,女性在職場上就能與男性齊頭並進,企業也多了一半的人才選擇,」1111人力銀行副總經理何啟聖表示,女性的學歷的提升,對於企業的發展有正面的幫助。此外,女性在國家考試的表現愈好,也會是政府文官體系一股重要的支撐力量。
2.政治力:女性國會議員比例,亞洲第一
台灣女性在國家事務的權力及影響力也持續增長中,不僅女性閣員愈來愈多,甚至於出現了第一位女性總統參選人蔡英文,象徵台灣女性在政治領域已有嶄露頭角的空間。如果從立法委員的選舉結果來看,自從民國81年第二屆立法委員開放民選以來,女性候選人,似乎特別容易受到選民青睞。
原本,民國80年時,在憲法增修條文第二條明定,立法委員當選之名額,在 5~10人者,應有婦女當選名額1人,超過10人者,每滿10人則應增婦女當選名額1人,此即所謂的婦女保障名額。
然而,民國94年進行第七次修憲,將立委選制改為「單一選區兩票制」,婦女保障名額即廢除,僅規範政黨不分區當選名單,婦女不得低於1∕2。當時,曾有不少女性團體認為在單一選區競爭時,將影響婦女進入立法院的機會。
然而,醒吾科技大學國際政治經濟學教授楊惟任在《國會月刊》發表的〈台灣女性參政表現分析〉的研究調查指出:「改採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產生之後,女性候選人比率並沒有因此降低,反而較以往提高。」其實,細數第二屆立委選舉的當選率,女性參選人一直以來也都表現十分亮眼。除了在第二屆立法委員區域選舉,女性候選人當選率34.29%,略低於男性的36.27%之外,女性候選人在其他各屆立法委員區域選舉的當選率 卻都高於男性候選人。
而如果從女性立法委員在立法院所占比率(包含非區域立委),除了第 6 屆略有下降,其他各屆也都呈現上升趨勢,從第二屆的10.56%,至第八屆時已達33.63%。
女性立法委員,有助國會生態改善
根據國際國會聯盟(Inter-Parliamentarian Union)的《性別民主網站》所公布的資料顯示,在該組織180多個會員國的國會議員當中,女性議員所占比率平均為19.5%。而以台灣現任第八屆女性立法委員的比例為33.63%,不僅比許多歐美民主先進國家排名更好,更是亞洲各國第一名。
前台北市副市長、曾參選兩次立法委員都高票當選的李永萍說,自己去掃街拜票時,過來熱情握手的,很大一部分都是50~60歲的歐巴桑。「在過去的台灣社會,母親那一輩女性的聲音是被壓抑的,只要看到女性的候選人出現,她們就會覺得,也幫自己出了一口氣!」李永萍說,被壓抑的女性力量反撲,是女性候選人容易當選的原因。
此外,媒體政治扮演了推波助瀾的效果。「電視談話節目如果一整排都是男性,收視率通常很低,」李永萍笑說。女性的發言,往往對電視節目有加分效果,然而,無形中也增加了女性民意代表被選民注意的機會。
李永萍表示,女性立法委員的增加,對國會生態產生了很大影響,也是很大的進步。「早期台灣的國會,很多事情都是男性民意代表私下到酒店,酒酣耳熱之際談出來的密室政治。自從女性代表愈來愈多後,就抑制了這種情況。」現任立委張曉風則表示,在台灣的立法院文化,「只有政黨風格,沒有性別風格。女性立委個個兇悍,巾幗不讓鬚眉。」甚至有某位女性立委私下開玩笑:「站在台灣的女立委們面前,男性政務官反而更像女人。」
3.管理力:柔性領導產業新面貌
女性的能力愈來愈強,也反應在企業的管理階層上。放眼望去,許多國內知名的優秀經理人,皆是女性。根據104人力銀行今年女性勞動力調查的十種產業類別當中,女性主管比率皆增加。近三年,女性主管占全體主管比例,從 27%上升到 29%,增加2個百分點。值得注意的是,在這股新湧現的女力浪潮中,許多女性經理人的崛起,都是該產業的「第一次」。反應了此刻的台灣,正處於女力是否能為企業帶來新面貌的關鍵時間點。
MAZDA台灣執行長朱梅君,留著長髮、穿著窄裙,為素來皆以男性主導的汽車業帶入了新面孔,這是台灣汽車業史上第一位女執行長。
台灣萊雅化妝品集團總裁陳敏慧,則是法商萊雅史上第一位台灣籍總裁,也是萊雅亞洲區13個國家當中唯一的女總裁。不僅是台灣第一,也是亞洲第一。特力集團執行長童至祥,之前擔任IBM服務時,也是台灣IBM50多年來第一位女性總經理。
這些新一代的女性經理人,大多是五年級生,朱梅君更是六年級前段班。「這一輩的女性,在高中、大學都經歷風起雲湧、社會思潮逐漸解放的1980年代,是台灣社會從保守邁向多元化的成果,」李永萍說。
女性特質,能發揮較佳的管理力
女性在管理與領導上的優勢為何?美國前勞工部長瑞奇(Robert Reich)曾說:「未來的經濟對體力的倚賴較少,更重要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必須能在關鍵時刻發揮協同能力、合作與同理心,能辨認細微線索。」這些正好都是女性天生具有的特質。
「企業的成功,策略只占20%,80%的關鍵在企業文化和員工管理。後者,是女性的專長,」台灣雅芳總經理葉靖慧也認為,台灣現在許多產業已發展成熟,資訊流通快速,再好的策略都能很快被複製。因此企業致勝的關鍵,反而在於如何讓企業裡的員工能夠達陣,這就要靠良好的溝通能力與團隊凝聚力。
葉靖慧分析,女性從小扮演的角色比較多元,要當好女兒、好太太、好媳婦、好媽媽。男性雖然也有多重角色,但社會上通常只會專注事業上的成就,其他角色期望值沒那麼高。因此,女性從小對人的敏感度與溝通技巧會高於男性。「女性的職場基本功,早在出社會以前就開始了!」
陳敏慧在《妳和成功只差十六步》書中提到自己的成功祕訣之一就是要發揮女性特質。她認為,女性有很多男性欠缺的特質,例如女性通常更有耐心、也更著重細節,只要善加運用,就會成為職場中的利器。
展望台灣未來的經濟動向,女性經理人崛起也將息息相關。目前,在一片景氣低迷當中,唯一火紅的就是觀光產業。104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說,女性細心、細膩的特質,特別適合相關的相關服務業。近三年來,住宿餐飲業的行銷企畫女主管人數就成長就2.4倍。未來,女性的管理力將扮演台灣經濟更重要的角色。
4.創意力:台灣偶像劇重要推手全為女性
文化創意產業近年來成為顯學,而台灣近年來表現最亮眼的偶像劇,幾乎全部幕後重要推手,從製作人到編劇,清一色是女性。2002年播出的《流星花園》,是最早成功的先例,當時一共有16個國家播放,在菲律賓創下最高57.4%、平均42.9%的收視率,日本則有15家電視台播放。在韓國,原本播出的時段是冷門的半夜,但收視率仍然突破10%,主角F4的歌迷會更創下一週內破20萬的紀錄。
流星花園的製作人柴智屏,因此曾被美國《BusinessWeek》選為亞洲之星,贏得創意大獎。去年,柴智屏又擔任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製片,又創造另一個成功神話。台灣總票房4億1000萬台幣,為歷年台灣電影賣座第三名;香港總票房則為6186萬港幣,為香港歷年華語片賣座冠軍,中國大陸也有票房7580萬人民幣,創下台灣電影在大陸最賣座紀錄。
說故事能力,女性較男性占優勢
打造成功戲劇的祕訣是什麼?柴智屏曾在接受媒體訪問時說,「能感動自己的戲,一定就可以感動別人。」女性與生俱來的細膩與感性特質,對於「感動」的追求,正是文化商品最重要的部分。
而前陣子掀起熱潮的《犀利人妻》, 以7.11%的高收視率,登上收視冠軍寶座,收視總人口高達近300萬人,版權還賣出15個國家,電影版票房也破億,賺進滿滿荷包。而這部偶像劇的製作人王珮華與編劇徐海薇,也同樣是女性。兩位女性的敏感眼光,也是這部戲成功的根本原因。例如,劇中「小三」穿的紅色高跟鞋讓觀眾印象深刻,引起不少話題,甚至網路上直接開始有人賣起「小三高跟鞋」。
然而,談到創作故事時,王珮華曾經透露,劇中有些判斷男女眼光大不同。例如,一開始,三立男性長官看劇本時,還質疑為什麼一定要穿紅色高跟鞋,覺得很突兀。但王珮華堅持,鞋子可以看出女人的個性,紅色高跟鞋可以讓外表天真的小三,增添了狐媚的味道,角色更凸顯。結果證明,女性對於大眾心理還是比較在行。
5.創業力:未來會有更多王雪紅?
女力在許多領域已成熟蓬勃,開花結果。然而,還有一股力量才正開始萌芽。創業力,就是女性才幹發揮的下一個大舞台。回顧台灣的工商產業發展史,叱吒風雲的大型企業創業家,如台塑王永慶、台積電張忠謀、鴻海郭台銘、統一高清愿等,清一色皆為男性。在創業的戰場上,女性在台灣工商業開始發展的歷史中,似乎缺席了。
然而,回顧這些台灣第一代大企業創業家的年齡,皆超過60歲。同時代的女性,勞動參與率很低,大多只是負擔家務的家庭主婦,甚至還很多人不識字,遑論創業。不過,新的時代來臨了。隨著教育程度的提升,社會提供了更開放平等的環境。許多女性正蓄勢待發,要開創自己的一片天。
今年54歲的宏達電的董事長王雪紅,就是最亮眼的例子。2011年11月,在遠見民調中心進行的「創新大調查」結果中,台灣民眾心中的最佳的創業家,第一名是賈伯斯(Steve Jobs),第二名是郭台銘,第三名就是王雪紅。
王雪紅效應,女性在商場上開疆闢土
1997年,王雪紅創立了宏達電,看好智慧型手機發展趨勢,她敢放手一搏,才成就了今日HTC王國,也讓王雪紅成為第一個登上美國《富比士》雜誌(Forbes)的台灣女首富。雖然,面對對手的激烈競爭,宏達電目前備受挑戰,然而,在《富比士》今年公布的年度全球百大最有權勢女性榜上,王雪紅仍榜上有名,排名第56,仍具一定影響力。王雪紅證明了,在知識經濟的年代,可以在商場上開疆闢土的勇士,也可以是女性。
對於擁有創業夢想,卻又欠缺雄厚資金的女性來說,成本較低的「微創業」,也是許多女性躍躍欲試的取徑。因應女性創業的需求漸增,經濟部中小企業處今年度就首度舉辦「婦女創業菁英賽」,針對女性創業的個案提供輔導諮詢、商機媒合、廣告宣傳等服務。
承辦人員龔品如表示,截至10月底,就已經收到74件申請。其中,成立三年以內的「新創組」,女性負責人或業務執行人年齡,40歲以下就占70%,顯示年輕一代的女性已經勇於創業圓夢。未來,女人當家自己當老闆,將愈來愈不是難事。
6.消費力:滿足女性市場,就等於滿足全部市場
女性力量的崛起,也讓荷包裡的實力,成為全球所關注的議題。2009年9月《哈佛商業評論》(Harvard Business Review)指出,女性族群所得提高,並掌握消費支出主導權,預估到了2014年,全球由女性掌控之開銷,將達28兆美元。
台灣女性經濟實力,也已經愈來愈堅實。根據主計處公布的〈100年收支報告〉指出,我國由女性擔任經濟戶長之家庭明顯增加,100年已達213萬戶,占全體家庭比重26.7%,較90年增加7.1個百分點,增加了81萬戶。同期間男性經濟戶長家庭由541萬戶增為583萬戶,僅增加42萬戶。意即,由女性擔任「一家之主」的家庭,已經趨近於1∕3。
政大企管系教授別蓮蒂曾在《女性行銷》(Marketing to Women)書中分析,台灣男性消費,很大比例是由母親或太太打點。「做為行銷管理與消費者行為的教育者,我經常告訴學生,我是絕對地重女輕男,女性消費者比男性重要多了!」
台灣福特六和總裁范炘也說,許多在展示間看車的都是男性,但最後是否買車,卻還是要回家問過太太才能決定。連男性顧客為大宗的汽車業,都不得不看女性「臉色」,足見女性行銷,是所有品牌的必修課。
女性消費潛力有多強?可以從各家銀行紛紛推出女性專屬信用卡看出端倪。目前國內最早主打女性信用卡的是1995年推出的台新玫瑰卡。當時,許多女性的信用卡仍然是先生的附卡,然而,這張彰顯女性經濟獨立的玫瑰卡,一推出馬上受到熱烈歡迎,最高發卡量曾達到80、90萬。
凡事更多一點,才能抓住女人心
而由MasterCard引進的鈦金卡,原先即以女性為主要訴求,玉山銀行的幸運鈦金卡、國泰世華的鳳凰鈦金卡,都是唯有女性才能持有。
台新銀行支付金融處資深副總夏敏蘭表示,台灣女性雖然有足夠消費能量,但並不是大家想像中的時常亂刷卡,反而是相對理性。「女性不只是消費,且女性更會繳錢!」她表示,根據調查,女性的借貸、繳費信用都高於男性,這也是銀行為何偏好女性客戶的原因。
不過,要贏得女性消費者的芳心,並不容易。電影《當哈利遇到莎莉》(When Harry Met Sally)有一段場景:兩人在餐廳吃飯,哈利迅速點了菜,莎莉卻詳述她的要求:「我要派熱熱地上桌,冰淇淋不要放在上面;我要草莓,不要香草口味;若沒有草莓,就別放冰淇淋,只要鮮奶油,但除非它是真奶油,否則就什麼也別放。」
哈利聽到後,簡直不可思議。莎莉卻說:「我只是要它照著我的方式。」這個場景充分說明了女性消費者的消費特性:比男性消費者更挑剔,更注重細節。「只要滿足了女性市場,等於可以滿足全部的市場。因為,難以取悅的女性說了Yes,男性一定也會滿意,」趨勢觀測集團總裁馬沙巴雷特(Martha Barletta)在《女性行銷》(Marketing to Women)如此說。
因此,企業如何在經濟不景氣的潛環境中殺出重圍,維持社會整體消費力道,端看是否瞭解女性的需求與服務。
女力不只是平等問題,更攸關國家競爭力
過去,正視女性力量的呼籲,多半是出自一種「社會正義」的追求,許多討論聚焦在性別平等、婦女權益議題上。然而,近年來,許多重要的經濟學家與政策制訂者突然警覺,女性力量的崛起,已是現實的經濟問題。
美國統計學家馬蒂.迪特瓦(Maddy Dychtwald)在《W效應》(Women Influence)書中指出,過去20年,富裕國家女性對全球GDP的貢獻,已經超過中印兩大國,女性對經濟的影響力不容忽視。
因此,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 的副主任查西迪曾如是說:「在全球每個國家,可利用的人力資源有一半是女性。當一個國家壓抑一半人口經濟貢獻時,就只能得到一半的構想、一半的勞動力與生產力。」2007年發布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也明確指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強弱,相當程度取決於女性人才被教育與運用的程度和方法。」
當政府懂得善用這一半人口的人力資源,國家就有更向前推進的可能性;而當品牌能夠懂得這一半人口的消費心態時,才能在競爭激烈市場中,保持不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