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38年歷史的台灣科技大學,在產學合作領域有多年耕耘。該校在高教中心最新評鑑中,「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產學合作成效廣泛程度」「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三大指標都居國立技職前三名,在「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項目,更榮膺頂標學校,產學合作成果顯著。
據校方統計,台科大與民間企業的產學合作每年成長近20%,若加上國科會等官方組織,一年產學經費達9億之譜。產學合作每年衍生技轉金約3000萬,也高居科大之冠。
台科大副校長、智財營運總中心主任李三良表示,近年關於文創、設計的產學合作顯著增加,比方在史蹟維護、文物保存等領域,都有人文設計學院發揮的空間。但他也不諱言,台科大因為是工學院起家,產學合作還是以工程為主,「電資學院加上工學院,大約占(產學案)總數的七成。」
台科大與正崴精密的產學合作案,堪稱箇中代表。正崴精密在2010年大手筆出資5000萬,在台科大設立「正崴台科大技術研發中心」。「合作方式是,他們部門有甚麼問題,由我們研究解決,平均一年經費1000萬,」李三良表示,參與的教授多達20、30人。除了聯合技術研發中心,正崴還設置李昌鈺博士講座,聘請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當任講座教授,並提供台科大學生校外實習機會,合作相當廣泛深入。
在96年建立產學合作中心後,台科大也致力於跨院整合。「我們希望不只提供技術,也能提供服務、設計、行銷、創意等支援給企業,」李三良表示,校方結合了工程電資學院、管理學院、及設計學院,當外界來洽談技術合作,產學中心即會推薦其他加值服務,協助企業進行整體的升級。
台科大機械工程所碩二 鄭守智 參與產學合作 還沒畢業就找到工作
台科大機械工程所碩二生鄭守智今年將從學校畢業,還未踏出校門,他已經找到未來的工作,而這家公司正是他參與產學合作案的公司:中美矽晶。「產學合作讓我更了解業界的需求,也更確認了我未來的方向,」鄭守智說。台科大工學院一向與業界保持良好互動,鄭守智進入的機械工程系精密製造實驗室更長期接受企業委託,歷年進行的產學合作計畫不計其數。
從合作中確認未來方向
戴著黑框眼鏡、說起話來不疾不徐的鄭守智,自研二開始參與中美矽晶的產學計畫,計畫內容主要是研究提升晶圓切割良率的方式。實驗室朝兩個方向進行研究,鄭守智則是研究如何以熱退火的方式,降低切割時晶圓破裂的程度。「企業有需求會報給我們,我們再來設法解決,」機械工程系教授陳炤彰表示。
鄭守智回憶,在這為期一年的計畫中,通常每二到四週要跟廠商開一次會,報告實驗結果,並就研究遇到的問題進行討論。「大學時代很少上台報告,因為產學合作的機會,讓我能充分熟悉報告技巧,」鄭守智表示,研二除了系上每週小組會報,每兩週進行一次專案報告,定期與廠商開會前,還都要先在教授面前預演一遍。
深刻感受學界與業界的差異
實際與業界互動,讓鄭守智深刻地感受到學界與業界的著重點不同。
「學校重視理論基礎,做實驗的時間較寬裕,可以多方嘗試。而廠商要求時效,給的時間往往很短,對原理也不甚重視,」鄭守智表示,雖然是在壓縮的時間內做很多實驗,過程頗為辛苦,但是做出的數據可以用在自己的畢業論文上,先苦後甘也算十分值得了。
除了部分成果能用於論文,幫助自己順利畢業,鄭守智認為,產學合作也幫助自己對研究領域有更深入的了解。
「當遇到實驗上的問題,老師會教導不同的分析之道,幫助我們用新的方式切入,」鄭守智認真表示,藉著這個機會他能夠充分結合學校理論與實務經驗,不會只是紙上談兵。當廠商與自己的想法不同,他也會找許多學術論文來佐證自己的觀點,藉以說服對方,無形之中也擴大了自己的專業視野。
經過一年的產學合作歷練,鄭守智認為這個經驗對他的求職之路幫助很大。他表示,自己在畢業前應徵日月光、國家同步輻射研究中心、中美矽晶等多個企業的研發替代役工作,幾乎都順利錄取。
鄭守智回憶,幾乎每場面試主考官都問到產學合作的內容、他負責的部分,以及箇中累積的收穫。「有認真做過(產學合作),就像是有半個工作經驗,問題回答比較有sense,比起他人自然會有優勢,」鄭守智肯定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