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產學合作中,若以「智慧財產授權收益與效率」指標來看,交通大學可謂一枝獨秀。自95到99年度連續五年,交大都是國立大學的榜首,也是智財授權收益超過1000萬元的頂標學校,成績非常突出。
交大產學運籌中心主任黃經堯表示,交大與私立學校與技職體系做產學最大的不同在於,「交大幾乎都做大案子!」他分析,因為交大研發能量足,許多大型企業在有技術需求時,都會直接找學校合作,由於計畫都以中大型為主,經費往往從百萬起跳,甚至不乏千萬之譜。
不過他也不諱言,產學案能否成立其實和經濟息息相關,也因此交大積極推動串聯式的長期計畫。比方交大2009年推出的「鑽石計畫」,即是以「建立長期運作的研究實驗室」為目標,鎖定光電、半導體、無線通訊、生醫工程、能源與環境等領域,向企業界尋求支持。目前「鑽石計畫」已經獲得聯發科4000萬的支持(分五年提供),竹科其他大型科技廠也有數額不等的捐款。而交大去年與日月光合作的三維積體電路(3D IC)研發案,計畫經費也高達4000萬。
黃經堯觀察,當各院所有產學合作計畫,主持的教授往往是站在指導端,研究生反而能有深度的參與,然而業界需求與學界要求不一定一致,合作案不一定能成為論文主題。「不像美國UCLA等學校,一些博士生就是做某個產學合作,做完就能畢業,」黃經堯說。而在交大眾多學院中,電資學院、工學院也占產學合作案九成,其他學院則是相對少數。
展望未來,黃經堯表示,產學運籌中心將聚焦在IT產業,建立專利授權平台,並積極輔導校園創業。
交大光電所博三 王奕智
產學合作, 就像念產業先修班
「產學合作對我來說,就像是產業先修班!」交大光電所研究生王奕智肯定地說。打從碩二就開始參與所上的產學合作,至今已累積四年多的經驗。 回顧過往參與的眾多計畫,令他印象最深的是,和國內一家知名科技大廠合作,進行太陽能電池的研究。
王奕智表示,這項太陽電池的改善計畫工程浩大,由多位教授分結構優化、光轉化效率、元件製程等面向分別進行,再依階段統整提交給廠商。他坦言,在產學合作中做實驗的比重頗大,但能藉機磨練技術,也能用於之後的論文,其實對自己很有幫助。
產學合作過程中,身為研究生的王奕智,不乏與廠商面對面接觸的機會,像是每季一次的開會、參觀廠商的無塵室,以及平日的書信往返。從每一次開會中,王奕智深切感受到雖然對科技研究的本質相同,但業界與學界對於科技研究切入的觀點與角度並不完全相通。
學校講究細部,企業重效率
「學校講究的是細部研究,企業則是要求速度效率,在學校可以提出前瞻性的創意,但業界需做相對務實的技術性考量,」王奕智表示,在經過幾次與業界互動後,他在提建議時,就會特別考量企業執行的可行性,而不是一味技術至上,「可以說,思考模式變得比較實務導向。」
與企業接觸,也讓王奕智看到了可茲學習的典範。他回憶,當時廠商派了一位內部工程師與他一起做實驗,這位工程師年紀與王奕智相仿,但積極度令他刮目相看。
「這位工程師會不斷想,怎樣能做得更好,而且他不只對本身研究領域熟悉,也廣泛閱讀其他產業期刊,並主動與我們分享討論,」王奕智回憶,雖然該廠商是以工時長出名,但這位工程師從未有任何牢騷,而且態度非常正面,值得學習。與這位業界工程師互動,也給了久在學院的王奕智新的刺激,「對一些技術,他會從各角度思考、看得很透澈,相較之下,我們學生看的層次就比較表面,」他坦言,業界的思考模式對它是很好的借鏡。
除了打開眼界外,王奕智認為產學合作也是擴展研究上的資訊,與其他科技單位接觸的好機會。他表示,在每次的產學合作計畫,都有非常多直接向廠商報告的機會。「只要夠認真,你的努力就會被看到,」他笑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