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工作未滿3年 未見全貌
我一定要提醒年輕人,成功絕對沒有不勞而獲的,不然這個世界,就真的是沒天理。
至於如何努力?我想建議年輕人,都來當「假日博士」。
假設從25歲進入職場,工作25年,到50歲時,一年有52週,一週有兩天是週末假日,把25年週末假日都累積下來,就有七年多的光陰。如果好好善用,絕對可以拿到一個以上的博士。我不是說大家去修博士學位。而是要善用假日來精進自己的專業。
有人會問,週末都拿來念書、充實自己,那不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嗎?我有兩點回答。第一,想要變得不平凡、超越其他人,又想要舒舒服服過生活,天底下哪有這麼好康的事情?第二,如果覺得週末充實是件很痛苦的事,那很有可能是你還沒有找到真正熱愛的領域。
也有很多人問我如何找到熱愛的職業?我的答案是,如果你一份工作沒有做滿三年、還沒有體會其中滋味,是沒資格來評論喜不喜歡。因為還不懂這份工作的全貌,無法體會當這份工作駕輕就熟後,能帶給你的成就感。
年輕的職場工作者,很容易犯的毛病是,把時間花在失望,而不是用來成長。
為什麼會失望?因為期待跟現實有落差。你可以選擇把這一段落差,看做是上司不了解你的才華,然後一直抱怨老闆。當然,也可以把這段落差看做是還成長空間,去追趕這一段落差。選擇失望與抱怨,還是選擇成長與追趕,年輕人要做出選擇。如果你選擇成長,我還可以分享五個職場階段的心法。
職涯5階段 時刻得進修
初入職場、大約是25歲到30歲,重點在於「少不、多是」。職場菜鳥,什麼都還不會,沒有資格挑工作,唯一的選擇就是,挑最難的工作來磨練自己。
在職場前五年,主管指派什麼工作,除非太輕鬆、學不到東西,最好「少說不、多說是」,把工作接下來,並且認真一步一步扎實完成。
第二個階段,30到35歲,則應該是「少說、多聽」的階段。這個年紀如果已經工作五年,有機會做到小主管,加上又年輕,反而容易讓人停止學習。因此在這階段,要督促自己,繼續深學習,不要誤以為什麼都懂了。
35歲到40歲中間,關鍵則在於「少我、多你」。這階段應該已經磨練到一定水準,要考驗的是帶領團隊的能力。在這階段,如果還只是把自己照顧得好好的,卻不顧同事、下屬死活,那可能就會讓長官為難,到底要不要提拔你做高階主管?把自己事情做好,在這階段已經不夠。幫助同事、下屬把事情做好,其實能為公司帶來更大價值。
40到45歲,來到高階主管的職位後,關鍵則在於「少舊、多新」。在這一階段,挑戰的是你能不能創新、找出新價值?
靠著你會的老把戲,一路爬到了高階主管,但這些老把戲,未必能適合下一波大環境;你還要逼自己看得遠、想得早,掌握最新變化,帶領公司存活下去。
45歲到50歲時,其實有機會創業當老闆或最高主管了。不少老闆總覺得自己什麼都會,但事實上,他落伍了都不知道。所以這階段重點在「少會、多讀」。得有自覺自己仍不夠好、懂的不夠多,時時刻刻都要精進,員工才會被感染,公司才會往前走。
腳踏實地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這五招心法,都是勉強自己進步。我必須再說一次,工作沒有輕鬆的,成功不是偶然的,挑愈難的工作做,就進步得愈快。
20多年前,我從成大外文系畢業後,想找教職但找不到,後來自願到貿易公司當一年的搬運工,每天在太陽下,把雜物搬上貨櫃。
那年代大學畢業生很少的。但因為我想學貿易,而我對貿易的知識近乎零,想從頭學起,我也覺得很合理。在那一年,我判斷台灣下一波機會應該是電腦產業。所以一年後我離開搬運工,把那年薪資全部投資去學電腦、考證照,開啟我後來的人生。
現在雖然什麼都講求快速,但追求成功,腳踏實地、吃苦耐勞,依舊是不二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