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微影片告訴你 年輕世代怎麼追夢?

從迷思到行動2〉《遠見》青年微影片

高宜凡、尹俞歡
user

高宜凡、尹俞歡

2012-07-30

瀏覽數 15,700+

微影片告訴你 年輕世代怎麼追夢?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2012 / 8月號雜誌 年輕人憑什麼贏

年初,當《遠見》開始構思青年專刊時,便同步委託「大逆光影音製作公司」,拍攝以青年為主題的微影片,描繪他們現實生活中達到的成就、遇到的苦悶、與心中的困惑。

超過兩個多月的案例篩選與故事搜尋,加上過程中不斷討論與確認方向後,最後共拍出〈派報人生〉〈音樂家的早餐店〉〈黑手變金手〉三部微影片,反映台灣不同狀況的青年族群。

對《遠見》而言,這是首次採用目前流行的微影片製作模式,來訴說故事,前後花了將近四個月才完成。除事前選案、出機拍攝、後製剪輯,正式推出前,《遠見》還在內部進行多次試片,邀集各部門提供意見。

看見真實的台灣青年群像

和一般商業廣告片不同,這些影片裡的人物都是活生生的案例,片中情節、場景、橋段都是真實故事。真實呈現時下青年遭遇的問題,以及內心的想法。

第一支片〈派報人生〉,從每天佇立街頭的派報社工作者群像,刻劃底層青年窮忙、苦勞的艱辛生活。在場不少人都大表驚訝,原來也有不少青年工作得如此勞累,為夢想甘願用勞力掙錢。和外界認定青年不想努力、不做粗活的刻板印象,大相逕庭。

自己也是年輕人、經營派報社15年的32歲余偉民感嘆:「派報社早期有賺錢,現在是給年輕人一個打工兼職的機會。我發現可以學以致用、用興趣賺到錢的,少之又少。」

第二支影片〈音樂家的早餐店〉,記錄曾上國家音樂廳最高殿堂演奏、月薪達6位數的35歲楊登淵,跟許多青年一樣勇於追夢,也一度擁有美滿家庭,後來卻落入谷底(頁128)。反映新世代渴望夢想成真,以及在逐夢過程中一定會遭遇的夢想,與現實的兩難抉擇。

「我們以前學音樂是一種熱情,現在的小朋友學音樂卻是被壓迫的,」楊登淵分享自己的夢想,其實只是讓小孩子覺得學音樂是快樂的,這麼簡單而已,卻難以在台灣社會生存。

第三支影片介紹小時候讀書成績不好的32歲林謙育,如何投入技職領域,最後走出一片天,讓許多人感動。是最陽光、正面的〈黑手變金手〉的故事。已為人師、南港高工冷凍科主任林謙育常對學生說,「你們的歷程都跟我差不多,只要肯努力,未來都有機會!」他目前正帶領許多不適應考試文化下的學生,努力練功。

看過青年微影片後,在場名人有哪些心得?想給片中人物什麼建議?以下是《遠見》的彙整:

萊雅集團台灣區總裁〉陳敏慧

最重要的是找出熱忱

我從〈黑手變金手〉的謙育身上,看到兩個不錯的地方。他的生長過程跟我滿像,不同的是我從小就被灌輸要好好唸書、才能出人頭地,我比較沒有叛逆因子,就好好的唸。但他後來找到真正的專長和熱情,這是年輕人最重要的。

我跟年輕人討論的時候,會把能力、興趣、專長、熱情做四個區塊,若能找到最有興趣跟熱情的工作是最好;有時候落在不那麼擅長、但很有熱情的,也可退而求其次。

另外提到學以致用。一般來說,大家都不知道學那些有什麼用。我大學開始學法文,學得很痛苦,後來在法商(萊雅)工作,公司派我去法國,才發現原來法文很有用,那時才突飛猛進。

其實,以我個人的經驗分享,很多年輕時覺得不可能的事,過幾年後回想,竟然會做到,但在年輕時是無法想像的。

像〈派報人生〉,我看了滿有感觸,覺得現在年輕人要賺錢真是不容易,不過年輕就是本錢。「勇於追求夢想」也是我很喜歡跟年輕人分享的。成功不是看你賺多少、或有多高職位,最好定義是追求夢想。

不過,興趣要花很多時間去摸索,現在年輕人的選擇很多、環境誘惑也多,找尋興趣需要更長時間。我看到很多剛出社會的人,不知道自己要做什麼,各種工作都試,但最重要的是要找到熱忱,因為工作是一輩子的。如果花五年找到興趣,接下來事業打拚是20、30年,我覺得是值得的。

我自己也是這樣過來的,以前念的,跟現在做的根本沒相關,花了3~5年才慢慢找出興趣。現在我兩個小孩念大學,也開始面臨到要做選擇的階段,我也會以過來人經驗勸他們不用急、可以花點時間去找(熱情)。(尹俞歡整理)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政治大學名譽教授〉吳靜吉

教育制度一定需要改變

我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三個主角共同的特色是都能做其所愛、愛其所做。像謙育小時候不喜歡考試,但又好動、興趣很多,在傳統教育體制下沒辦法找到專長,但後來也找到了,又走回社會體制中,去做老師,這給大家的啟發是,條條大路通羅馬。

楊登淵其實可以賺很多錢,但如果為了升學而練習,就會變成「練到多時情轉薄」,連興趣都沒有了。但他很樂觀,用開朗的態度又要回歸音樂教學。

余偉民我覺得他的興趣有兩個,喜歡透過這份工作觀察人,應該可以慢慢演化出新的事業。

三個人一開始講話都很緊張、不太有笑容,但在片中面對攝影機時,笑容都出現了,表現他們心中那種樂觀、正向思考、復原力強、堅持而不放棄的精神,這是給年輕人最好的禮物。

可惜的是我們的教育,就是升學考試,所以失去很多機會去探索興趣。

教學方法也是為了升學,但三個人的故事都看得出來,其實必須靠「做中學」,或為解決問題才去查知識。夢想是每個世代都有的,但定義不太一樣,比如說價值觀的不同。我們這代,歷史課本上的英雄人物、課外讀物中的偉人偶像,都很遙遠,但現在年輕人的夢想人物不是那樣,是馬上可以效法學習、有血有肉的。所以教育必須提供比較實在、讓學生直接可以碰到的案例。

改變應該從教育開始,剛剛林謙育說,只要用手摸過,他就不會忘記。但我們現在都從文字下手,升學制度一直用文字來考試,對喜歡動手做的人不是很好,教育制度的改變是需要的。(尹俞歡整理)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李四端

年輕人可以找到自己的路

過去沒有那麼多媒體在關注某個世代的遭遇,《遠見》報導讓我感覺非常深刻,我也看出「青年不能放棄」可能是報導希望描述的主題。

三個人的故事可以用兩個字眼來形容:「快樂」跟「夢想」。年輕人覺得什麼是快樂?有沒有勇氣追尋夢想?

現在年輕人跟以前有很大差別,一是我們那時代沒有那麼大的社會流動。像我是台北小孩,小時候只去苗栗住過一次,接受了社會給每個家庭和年紀的角色。二是,我們那時是文憑至上,工作價值就是能溫飽的薪水。

今天年輕人面對的最大問題是,社會上的成就感,其實就是挫折的來源。而成就定義來自於像我這樣、或更高的世代。

我自己主持節目(公視《爸媽冏很大》),發覺最難改變的都是家長,這代年輕人告訴我們,工作價值不再是薪水。工作帶來的溫飽,並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安全感。年輕人的快樂,跟我們想得不太一樣。

老一輩會覺得年輕人是單純、幼稚、還是不知天高地厚?但相對來說,我們是否太悲觀、太過擔心、還是太守舊了?

但是從這三個人的故事,我真的感覺年輕人會找到自己的一條路,能讓父母對「成就」這件事,稍微退下來思考。

我成長過程,父母安排念書、出國,沒有人介紹創業這件事,創業那時候指的是大老闆、企業家。我是某方面的服從,但也跟上一輩維持比較好的關係,他們的智慧和引導,在工作一段時間後,發現幫助很大。

現在年輕人有太多可能性,是我這代看不見的。我們那時可照體制走,社會還有很多保護。但這代年輕人面臨的壓力是,一定得闖出一條路,而且不能跟前一代走一樣的路。(尹俞歡整理)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