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有句格言:「景氣的時候有人賺錢,不景氣的時候也有人賺錢。」
當台灣政局變動、治安混亂,投資環境惡化的警號響起,本地企業紛紛移轉,身為「客人」的外商是否卻步了?他們如何看這種變局?是看到機會後面的問題,還是問題後面的機會?
根據經濟部投資審議會統計,今年一、二月審核通過的僑外投資共有七十五件,比起去年同期的七十七件,並無明顯銳減;而且投資額比去年同期還高出了近一倍。
賺錢契機仍在
為了進一步瞭解外商對現階段台灣政經環境及市場的評估。「遠見」分別訪問了從事製造業及服務業的日商岩井、西德拜耳、美商通用電器、荷蘭銀行及英國太古集團的負責人。
談到最近的政治波動,這五位總裁一致認為,在商言商,只要不妨礙做生意,就不必感到太驚慌。太古集團台灣區董事長康利貝甚至諒解地說:「這是民主政治的必經之途。」
在經濟環境方面,他們對於員工跳槽、人力資源的流動或多或少都覺得困擾,尤其是一向講求員工安定的日商最表頭痛。岩井台北支店長豐田茂認為「這會造成企業的不安定」。
對於愈來愈多人向外移民及赴海外投資,這些外商指出,如此也不失為國際化策略的一部分。台灣拜耳公司董事長莫克還觀察到,由於中國人特別念舊,「利潤還是會在中國人的圈子裡打轉」。
至於人人自危的治安問題,這一群有多年國際化工作經驗的生意人發現,比起紐約及世界某些都市,台北的治安並不特別壞。不過,為了未雨綢繆,他們也不得不提高警覺。其中一家外商就裝置了只能從裡向外看的防彈玻璃門,隱約地透露:「台北,我開始有點怕!」
總體而言,受訪的外商仍看好台灣的未來,相信在台灣任何的變動中都還有賺錢的契機。例如,為了迎接台北即將來臨的「交通黑暗期」,太古集團早在兩年前就計畫引進節省空間、載客效率高的雙層巴士。
另外,由於企業海外投資增加,荷蘭銀行的服務項目也擴展為提供投資地的情報資訊和聯絡網。
美國通用電器則加批發展高消費的電纜電視轉頻器,和適用於賽馬場及彩券的零售終端機;他們相信一旦台灣開放賽馬、彩券,這些產品立刻可以派上用場。
看來,在一向積極前瞻的外商眼中,台灣仍是充滿機會的地方。
服務業會更盛行英國太古集團台灣區董事長康利貝(H.J. Conybeare)
解嚴以後在台做生意已經比五年前容易多了。
我們做生意,總希望是長期性的,所以對於本地的社會結構、政治規範要很瞭解,才敢放手一搏。
最近的政治抗爭是必然的過程,台灣解嚴至今才三年,一下子要改變是不可能的。我曾有機會與你們的政府官員討論,覺得他們有能力處理目前抗爭的問題。在我個人眼中,台灣不管由那一個政黨執政,基本的穩定性應該不會改變;只是民進黨應該要加速學習強化政黨組織結構,而不只是丟給社會一堆問題。
自由選擇的結果
至於大陸政策的開放,看來是勢在必行的。這是高度政治敏感的事,對外商而言,很難預估利或弊,假使兩岸通商、通航,便成了你們「國內」的事,外商就只能跟著你們政府的政策走。
在台灣,若不是生產高科技產品,最好就是高級消費品,如電器用品或衣服。這是自由選擇的結果,因此傳統產業往外移也是可以理解的。
不過,台灣總體市場仍看好,伴隨財富而來,消費慾望高,服務業便盛行。看看現在新開的餐館、大飯店,真是不得了。當人們有了錢,自然不喜歡在路邊攤吃東西,會選擇乾淨的地方進餐、購物,所以超市的普及也看好。
再者,因為出國旅遊的人多了,人們在旅行歸來之後也要問政府:為什麼自己的國家就享受不了像別國一樣的公共設施?這樣也同時製造了很多機會去開發新市場。
承擔風險,長期計畫
我聽到一些外商的埋怨,都是因為不瞭解台灣。其中包括:不知道台灣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很有挫折感;即使知道台灣有問題,又不知何時能改善;我們習慣相信法律,但不知台灣何時又會改變法律,又耽心是全部改呢,還是部分改;但是,英國人常說的:「如果你受不了熱氣,就別進廚房。」做生意一定要承擔風險的。
另外,台灣在股市長紅中翻滾,人們對錢的感覺是:「得來容易」,所以犯罪率提高,加上高房價,無疑地緊縮了勞力市場,這些看在我們眼裡也是潛在的危機。
台灣與我一九六八年第一次來訪時,簡直不可同日而語。英國現在很重視雙方的貿易,「太古」甚至希望以全額獎助台灣學生到牛津大學念書的方式,為增加兩國間的瞭解做準備。
亂是因為大安定美國通用器材台灣公司總裁柯雷吉(James R. Klein)
台灣最近的政治抗爭是追求民主的過程,從前你們只敢湊著耳朵輕輕說「黨外」,現在民進黨成立了,當時不也有人害怕民進黨會造反。現在證明並不是那麼回事。
不管現在你們反對誰,可是至少我沒聽過誰是反對政府、反對經濟發展的。目前的「混亂」是因為過去「太安定」。現在有一些變化,大家就很恐懼,一半也是媒體造成的結果。報禁開放,報紙有那麼多版面要填滿,讀者要知道如何取捨;如果你到台東,不看電視,可能感受不會像台北這樣紛亂。
總統大選那段日子,報導特別密集,陽明山破窗、圍堵的新聞的確令我「關切」,因為公司的員工、同事會談論,但並不會對業務有所「影響」。
股市不會永遠吃香
台灣在一些投資評估專家的眼中仍是良好投資的地區,比起菲律賓、斯里蘭卡、拉丁美洲安定太多了。
我們美國有句俗語:「在你還沒受傷之前,不要哭。」重要的是要避免受傷。民國六十七年中美斷交,台灣不是很絕望嗎?可是現在不也活得很好。台灣貿易量是下降,但是要觀察實際情形,不要相信表面數據。像總統大選,李登輝是以高達九五.九六%的選票當選,但是由於「林」、「蔣」出現,這個數字就應該打個折扣。同樣的,外貿量下降,但是從整個世界而言,仍算滿高的。
至於人力資源問題,「跳槽」是必然現象。舉個例子,十幾年前工程師缺得厲害,所以工程師的待遇高,大學生紛紛以此為志向。然而人力資源市場是流通的。目前據說旅館業最難找人,可是一家又一家的大飯店不是都要開張了嗎?可見高薪、活潑的經營理念、新的價值觀都會帶動人力的走向。
治安問題值得注意
台灣的股票市場不會永遠吃香,人總要回到工作的崗位上的。台灣自從解嚴後,勞資雙方有了雙向的溝通,也是好事。
我擔任過三次美僑商會會長,前二、三年,美商爭取保護智慧財產權,雖然,台灣政府、人民也在做,可是不積極。現在,你們自己有了專業的技術,到東歐及世界各地做生意,也回過頭來要求爭取保護智慧財產權。所以很多事要從長計議,否則吃虧的還是自己。
目前治安的問題很多人在談,我只聽說過本地的公司有被勒索的事。也許美國人是「一出事就會大聲尖叫」,不像本地公司有時顧及面子、害怕張揚,任歹徒逍遙法外。當然,現在雖沒有歹徒向我們下手,未來如何卻是值得注意的。
企業被薪資拖垮日商岩并株式會社台北支店支店長豐田茂(Shigeru Toyoda)
對日前台灣政治衝突,我並不擔心,只要台灣仍是一個自由國家,有一個繼續在經濟上求發展的大環境,對日商並沒有太大影響。
我也不擔心台灣的大陸政策。雖然兩地直接貿易需花上一段時間,但實際上交流早就開始。一般日本人認為,日本企業單獨到大陸投資會有困難,尤其是到南方,像福建省,由於台灣人跟當地人語言通、關係也好,所以日本人覺得要去那裡投資最好和台灣人一起去。
我們在台北成立分公司已二十年。由於是與其他日本機械、化學製造業一起投資,因此對此地投資環境最大的期望是:低廉的勞力、原料的供給、技術力及市場需要。
目前比較困擾的是,台灣員工流動率很高,已造成嚴重勞力不足。
被開銷拖垮
以製造業而言,去年就沒有新的口商來台投資;過去一年,卻有很多台灣廠商找我們談到海外投資合作的案子,這些廠商大多是易造成公害或勞力不足的水泥業及紡織業,他們多半想到東南亞及中國大陸投資。與過去只是透過岩井向海外採購的情形很不一樣,
外商在台灣,每一段時期面臨的問題都不同。四、五年前,台灣倒閉的企業很多,常有出貨後收不回款項的事,我們不得不採用透過銀行開立信用狀的方式交易,可說是很壞的時期。
從去年起,台幣快速升值,薪資也上漲,大型機械等大宗進口業務還算好,但出口就很差。去年我們員工薪資上漲一七%,雖然總營業收益增加,但是支出也增加,實值收益反而減少。這種日文稱為「被開銷拖垮」的現狀,是企業經營的 一難題。
目前台灣面臨的工資上揚、環保糾紛、台幣升值等問題,在日本都發生過,不同的是,日本是一件件陸續發生,一件件慢慢解決。可是台灣在解嚴之後,所有問題一起冒出來。我瞭解這對李登輝先生來說,是很吃力。
另一方面,台灣的公共建設像地下鐵、文化設施的發展未免太慢了。面對這種情形,我們就努力開拓新事業,例如計畫成立運銷中心,藉統籌運銷來減低整體成本。
(卓慧臻、賓靜蓀採訪整理)
要國際化,得靠近外國荷商荷蘭銀行總經理華格納(Willem Wagner)
荷蘭銀行在台灣設立分行看中台灣兩點:第一,台灣有經濟實力,失業率很低;第二,台灣消費力高,但是跟馬來西亞、大陸人口比較,台灣市場畢竟是小。
然而,就生產力而言,台灣有很好的人力資源,個性勤勞、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才愈來愈多,足可製造產品行銷世界,在台荷商飛利浦就是成功的例子。
適者生存
我在荷蘭的兒子每次望著荷蘭聖誕商品就驚嘆著:都是台灣製造的。我手上的這個印有荷蘭貨幣的鑰匙圈也是Made in Taiwan。
基本上,台灣現階段的政治波動並不影響我們的業務,只要我們的客戶能繼續生存,就有展望,我們仍是非常樂觀的。
一九八五年左右的經濟環境就是考驗外商銀行的時期,強勢的才留得下來。當初受我們幫助的客戶也強壯了,因而互助的關係更好。就像棒球比賽,競爭的結果才有真正的好隊伍出現呀!
台灣政府一向鼓勵貿易,尤其是出口業,目前台幣與美金匯率不會再有太多變化,我相信出口事業會再起來。
至於員工跳槽的情形,我們也有這種問題。可是「人往高處爬嘛!」既是事實,公司就要考慮原因,調薪、提供再教育的機會,工作的環境如果有意思,同事間的情誼也可以留得住人。
台灣要國際化得先跟其他國家靠近,掌握據點。我非常鼓勵本地銀行到荷蘭設分行,這對雙邊貿易助益頗大。我也樂見你們政府有意開放本地銀行的設立,要是我們害怕別的銀行成立,那表示自己不夠好。
雖然台灣目前的政治波動影響並不大,但是我強調台灣一定要有長期的準備,改進這個大環境;有妥善的電力分配、交通網路、明確的政策。這才是我們最關切的,也是最關鍵的。
公司外移,利潤回流西德台灣拜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莫克(Dr. Horst J. Muck)
目前此地國會改革的爭論是可以解決的,台灣的政府有這個能力;看看你們四十年來的歷史就知道,台灣這個地方,經濟發展都是經過細心設計的,你們的政府確實知道要做什麼。
這一、二年,台灣的傳統工業如紡織、皮件、鞋子都移出,這跟德國在六0年代面對的情形一樣。當時德國企業也外移,到菲律賓、義大利,所以台灣不必太驚慌。
進攻東歐潛力無窮
目前台灣「進攻」歐洲市場是很好的時機,尤其是東歐,台灣恰好可以提供中級產品,潛力無窮,我曾在馬來西亞、泰國等亞洲國家工作,瞭解到中國人在這些地方都握有主要的商力,而經營後的利潤還是會在中國人的圈子打轉。台灣廠商出去了,可是念舊的他們還是會把資源往台灣送的。
台灣代理拜耳的產品已有三十年,但去年才成立台灣分公司。當然,我們是看好台灣的將來。拜耳是以高科技的原料為主,不易為他人所取代,加上產品有一萬多種,假使有一天,台灣不再需要農藥、殺蟲劑,我們還有膠卷、電腦外殼等高級用品。多元化的生產無疑給我們在台灣市場的信心。
我們德國人精確、具體,而中國人「有彈性」,這也是共事的好夥伴。
我比較關切的是台灣的人沈醉在股票市場中,覺得錢容易來、容易去,再也不珍惜勤勞的美德。雖然目前我們很辛運,沒有人力不足的問題,但是將來若要設立工廠,不知會有什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