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2日,連接大、小金門的金門大橋新建工程正式動工。
這座歷經前總統李登輝、陳水扁、再到馬英九總統第二任內,被譏為「選舉時浮出來、選後又沉下去」的「選舉浮橋」,終於浮上海平面,預定2016年8月完工。
時間再倒回一點。去年1月9日,動土典禮上,第一抔土隨著鏟子落下,許多小金門的鄉親在現場看得熱淚盈眶。金門大橋一旦興建完成,小金門和金門的路程開車只需5分鐘。短短5分鐘,他們已經盼了20多年。前金門縣議員、81歲的林登惠是第一位在金門縣臨時議會提案興建金門大橋的提案人,如今已白髮蒼蒼。儘管因中風行動不便,他仍坐著輪椅參加動土典禮,堅持要見證歷史。
來到林登惠位於小金門的家裡,昏暗的燈光下,牆壁掛滿和前總統李登輝、前國民黨投資事業管理委員會主委劉泰英等政商名流的合照,看得出來時任13年烈嶼鄉(俗稱小金門)鄉代會主席、縣諮詢四年以及縣議員四年的風光。
他的身體大不如前,講話也緩慢且不清楚,但仍然堅持挺起身子,向記者遞上名片,名片右上角的經歷洋洋灑灑。問起參加動土典禮的心情?林登惠忽然臉色一凝,緊接著臉部扭曲起來,無聲大哭。一直陪同在一旁、幫忙翻譯的烈嶼鄉鄉民林堅培用台語加了注解:「太慢了。」林堅培邊拍林登惠的肩膀邊說,身體養好,等民國105年再來看大橋落成!
大小金門交通不便,像二三等公民
外人或許很難理解,金門人為何這麼期盼金門大橋?6月12日,《遠見》團隊一下飛機,即刻驅車前往大金門的水頭碼頭,欲前往烈嶼鄉,卻還是沒趕上正午12點的船班,只能再等約半個鐘頭。目前連接大小金門的交通方式,就是靠船舶。一天58班,每半個小時,兩艘渡輪從大、小金門碼頭對開。 一踏上烈嶼鄉土地,「愛的教育,鐵的紀律」、「整潔的列嶼」與「中華民國萬歲」等精神標語映入眼簾,深切感受歷史的戰地氛圍。
烈嶼鄉面積14.85平方公里,現住人口約4000多人,是台灣距離中國大陸最近的島嶼,距離僅約5000公尺,比到台灣本島還近。當時小金門的戰略位置,可以說是「外島中的外島,前線中的前線」。脫去歷史戰袍的小金門,如今年輕人外流嚴重,鄉裡多剩下老人和小孩。
「醫院就算有了,也沒有人(醫護人員)啦!」「小金門人生孩子也得在大金門生!」林堅培扳起手指,算一算烈嶼鄉鄉民面臨的困境,相反的好處是,「這裡就是養老的好所在。」
通常在霧季、風雨天,就是烈嶼鄉公所鄉長洪成發接到鄉民最多關切電話的日子。交通船是小金門人的民生命脈,物資、對外聯絡、醫療等都靠這些船,但得看天臉色。曾經遇到颱風天,交通船一停就是三天;遇上霧季,停開也是家常便飯。「金門人是二等公民,小金門人是三等公民,」洪成發無奈地說。
定位七分觀光、三分交通,寫下兩創舉
一旦金門大橋完工,民生必需的水、電、電訊傳輸將透過管線附掛方式傳輸到小金門,大、小金門醫療資源也可以整合分配。洪成發說,到時候,大、小金門就成一體了。 站在沙灘上,金門縣縣長李沃士伸手往海平面一指,在一長排蚵架背後,兩艘工作船已經進駐大金門金寧鄉湖下與小金門烈嶼鄉后頭的金烈水道,正進行地基鑽探、打設基樁的工程。
這座定位為「三分交通,七分觀光」的金門大橋,總建設經費為73.85億元,由中央與地方各分攤2∕3、1∕3,樺棋營造公司以65億6000萬元得標。全長5.4公里,其中4.77公里在海上,混合車道及人行、自行車道。金門大橋寫下兩個創舉。第一,為台灣第一個租用大陸機具和技術人才建造的公共建設。李沃士解釋,台灣廠商缺乏建造海上大橋的經驗,租用大陸的船舶機械和專業人才,一方面引進專業,另一方面也節省成本,首創兩岸建造公共建設的新模式。
第二個創舉,則是讓住民參與決定大橋造型。金門縣縣政府工務局委託金門大學策劃舉辦「咱要行的橋,咱自己選」活動,藉由網路、明信片及問卷調查三種方式,從五個造型中,票選出「穗心傳語風情再現」,做為金門大橋主橋橋塔造型。
發展低碳島,大賺觀光商機
李沃士為金門大橋下了「生態大橋」的定義,希望小金門成為金門低碳島的前哨站。今年底,烈嶼鄉的路燈要全數改成LED燈,未來也預計推行讓通過金門大橋的車輛,都是低碳車輛,將綠色概念徹底導入觀光和民生生活。 然而,金門大橋勢在必行,外界並不是沒有雜音。有人質疑,小金門現住人口僅4000多人,花費73.85億元打造的金門大橋所費不貲,到底值不值得?
李沃士說,人命是最重要的,無法用任何金錢價值衡量,小金門鄉親連生小孩都要挑時間,颱風天身體不能出狀況,講到激動處他的聲調高昂起來,「有能力為什麼不做?一定要等出了狀況才做?這樣我們愧對人民。」另外,去年金門觀光客超過110萬人次,其中陸客占40萬。除了距離近,到訪廈門的陸客,可以直接申請入境金門,到金門旅遊。每年到廈門的觀光陸客人次3500萬,若金門接收一成,就是350萬。
「以金門大橋做為地標,很快就賺回了啦!每位大陸朋友提四瓶金門高粱酒返回大陸,我們就有錢賺啦!」李沃士樂觀地說。 總統馬英九也在臉書上發表對金門大橋的期待,他將金門大橋和最近剛過75歲生日的美國舊金山金門大橋(Golden Gate Bridge)相比,前者是後者的兩倍長。馬英九表示,藉金門大橋回饋金門鄉親62年來的犧牲奉獻,他相信未來將成為一個亮眼的觀光勝地,帶動兩岸無窮觀光商機。
現在從金門遠眺,可見廈門夜景;未來金門大橋,可望成為廈門人望遠鏡捕捉的焦點。身為距離不到6公里的好鄰居,連接小金門與廈門間的金廈大橋,有可能成為金門大橋的下一步嗎? 李沃士不排除這樣的可能性,廈門高度發展商業和高樓大廈,金門則發展休閒和旅遊,「何不搭著發展趨勢,城市間互相合作,創造雙贏?」
不過,眼前的金門大橋,還是首要之務。一位盧姓金門縣民認為,縣府須做好配套措施,金門大橋的建造原因之一是提供小金門人完善的醫療資源,但事實上,大金門的醫療資源也極度缺乏;而小金門的觀光規畫也必須更加細緻,否則觀光客就算到了小金門,也停留不久。
李沃士對金門大橋2016年如期完工深具信心,要讓小金門鄉親有一條隨時可平安回家的道路,也要帶動大金門的觀光和經濟。一座大橋到底是否具有這麼大的魔力?答案還須等待幾年才揭曉,目前可以確定的是,金門大橋意味著縣政府拚觀光和經濟的野心,正積極前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