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旁觀傅高義

字裡行間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12-06-28

瀏覽數 16,700+

旁觀傅高義
 

本文出自 2012 / 7月號雜誌 當醫生愈來愈少,台灣的病人誰來醫?

為什麼選擇鄧小平?他說,1978年改革開放後,不僅中國改變了,世界也因此改變。要了解中國,「中國本質」很重要;站在制高點上,引領變革的鄧小平就是關鍵人物。

從2000年開始,退休後的傅高義就啟動這個寫作大工程。鄧小平年輕時代從事地下工作,他從來不留筆記。傅高義只有從搜集浩瀚書籍中著手,最基礎的一本是《鄧小平年譜》。他說:「從年譜裡,可以找到他去了哪裡,和什麼人見過面、談過話。」

他還看過記錄鄧小平演講、會見、出訪和家人休閒的紀錄片。可以想像光是閱讀中、英、日、俄相關的幾百種書和資料,就不容易,傅高義更是社會學者中的「田野調查派」。他詢訪的重要人士,包括元首級的江澤民、卡特、李光耀、吳作棟、中曾根康弘、彭定康,還有鄧小平的兩個女兒、陳雲和胡耀邦的子女;更多的黨史專家、高幹子弟、退休官員、中外和鄧小平曾接觸過的政治人物、學者等,人數之多,無人能出其右。

他告訴我,因為發現陳雲的重要性,他又花了一整年去研究陳雲。

踏著鄧小平曾走過的足跡探尋,他去了鄧小平出生的四川廣安兩次。「先從了解當地地方史的人著手,」他說,也到過打游擊的山西太行山,及解放後西南區的重慶和成都,更到過文革時鄧被下放的江西瑞金。 以傅高義的學術地位,訪問中外的學者高官不難,但是要實地去查訪中國鄉村如何做到?他笑說:『都靠「關係」!』這種「關係」哲學,是他深諳中華文化的精髓。

除了「關係」,他是否碰到過難採訪的人?他率真地說:「我一定問他們能回答的問題。」他事先做好功課,了解被訪對象能答什麼問題,有時不是直接切入核心,而是「比較」式的問法,讓對方有思考的空間。他在訪談敏感人和事上,也不帶錄音機,「怕對方緊張,不能說真話。」

傅高義最接近鄧小平的一次,是1979年鄧訪美時,只有幾步之遙,卻無談話機會。問他如果有機會訪問鄧,他最想問什麼問題?他說:「我要問的,他一定不會回答。我想知道他對毛澤東的看法;我也想知道後來他和趙紫陽的關係為什麼有大轉變?」

廣結善緣和認真的性格,使傅高義在哈佛大學中國學生桃李滿天下。從當年徐立德資政每週會面上課,到最近薄瓜瓜(薄熙來之子)請教自己的困境,中國通的傅高義早在中國人心中成為「恩師」。

在台北三天,他抽空往總統府,馬英九總統一見面立刻稱他:「傅老師!」雖不是直接授課學生,馬英九總是定時去請教;臨離開哈佛前,還特別向傅高義辭行。

想在變局中搶先一步?遠見週年慶,訂遠見兩年送一年,給你國際政經與前瞻科技的深度導航>

1958年第一次來台時,傅高義帶著太太和兒子;這次他一支拐杖、一件大行李,已跑了香港、新加坡、紐西蘭、馬來西亞,加上台北行程,幾近一個月。82歲了,仍堅持用中國話演講、交談,碰到不會的字句,問一遍,立即改正:「正常化」「鐵娘子」「飲水思源」「落井下石」……。 傅高義身為美國人,寫《鄧小平改變中國》,那麼認認真真、扎扎實實;說是為西方人而寫,實則幫中國人整理了近代史。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