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萬年電台萬年青?

林蔭庭
user

林蔭庭

1990-03-15

瀏覽數 14,650+

萬年電台萬年青?
 

本文出自 1990 / 4月號雜誌 第046期遠見雜誌

政府播遷來台次年,正聲廣播公司在士林芝山岩,一層不到三十個榻榻米大的民房樓上開播;當時的台聲「八百壯士」重複吼著「中國不會亡」,傳遞了那時代的悲壯情懷。

一位現年三十歲的新聞記者,猶記得幼時父親神秘而緊張地警告她,不得趁夜深偷聽「那一邊」傳來的廣播節目。

位於士林的復興廣播電台,訪客一人內就可看到高懸的四大中心任務:「宣揚主義、鞏固心防、服務社會、宣導政令。」

四十年來,台灣的廣播媒體一直籠罩在兩岸長期對峙的沈重氛圍中,掌握這項稀有性社會公器的也都是「國民黨放心」的力量。現有的發射機中,黨營的中廣和軍方的復興就各占有三分之一。

階段性使命

然而,曾於國家風雨飄搖之際「穩定人心、功不可沒」的廣播業,在這急遽自由多元化、「社會資源重分配」高唱入雲的時刻,它的「階段性使命」也遭到前所未有的質疑。

「國民黨對廣播這個大眾傳播利器還沒解除戒嚴,還想抓在手裡。」上任未久即申請設立縣政府交通電台的台北縣長尤清,指責新聞局以「頻道飽和」駁回只是種「藉口」。

更有報紙社論批評:「國民所得只有五百美元之際,頻道是這些;達五千美元之際也是這些。」

其實,若將廣播比作田徑場,主管機關新聞局所能開放的跑道確已十分擁擠。奔躍道上的運動員雖然身分不一,當初獲得地盤的背景因素幾乎無異--對外反制匪播,對內宣揚政令;數十年來他們的所有權也未曾受到挑戰。

隨手撥弄一台調幅收音機,即可發現調幅廣播已嚴重超載、互相干擾;批判馬列主義的女聲雜在叫賣「萬靈丹」的廣告聲中,英語教學節目又可能襯著台語哭調。

當初為了有效阻礙匪播,造成調幅台密布。廣播界前輩張繼高曾觀察,為了壓制一個福建人民電台,必須用八個以上的電台去圍堵。

隸屬國防部情報局心戰單位的復興廣播電台,民國四十七年為反制中共統戰而成立。節目部主任董京阮表示,最初兩年並未製作節目,只發射強力電波與中共電波「在空中打架」。有人甚至打趣:「只要拿支調羹對著麥克風敲破碗就可以了!」

近年聲勢已凌駕調幅網的調頻廣播則是另一番景況。仔細端詳調頻收音機,頻率分布於八八到一0八兆赫之間,這也是「國際電信聯合會」(International Telecomunication Union)分配給台灣的調頻廣播頻段,但台灣區的八個全省性調頻網絕大多數局限於一00至一0八兆赫之間,而且各頻道的間距已是國際標準之半,相當密集。

龐大的軍事通訊網

據交通部郵電司說明,為了國防安全,世界各國軍方都保留相當數量的頻道,台灣的調頻八八至一00兆赫頻段,向為軍方所有,供軍事演習或國防科技研究發展之用。但是,曾於民國七十六年爭取設立電台未獲准的首都早報發行人康寧祥說,台灣目前的軍事通訊網是根據四十八年美軍協防台灣時的龐大系統所規畫的,「軍方實際上沒有必要占用這麼多頻道。」

國防部通信電子局對於本刊的探詢答稱「不知道」,而軍方使用廣播頻道的內情也一直是新聞界和學術界難以探測的黑盒子。

海軍出身的前立委蕭楚喬另有看法:「為了防止敵方偵測,軍方必須保留較多頻道,輪流使用;而且科技進步後,原本用單頻的器材現在可能需要多頻。」

「國防部的需要新聞局必須尊重,也無法作判斷,」新聞局長邵玉銘坦承。

迄今已有八十二件申設電台案遭新聞局以「頻道飽和」為由拒絕。然而,七十六年中廣調頻音樂網、警廣交通網和台北市政調頻台相繼開播,此說不攻而破。

新聞局廣電處長遲琛解釋,當時因中共「滲透」調頻嚴重,為了防止形成電波「淪陷區」,徵得國防部同意後,選擇開放三頻道予以反制,而且「三家黨營和公營電台設備和人才俱全,能夠迅速開播」。

「傳播資源已降級為防堵工具,」政大廣電系副教授關尚仁不以為然,「說個笑話,如果希望開放新頻道,只要告訴中共多滲透幾個頻道就行了。」另一位曾服務廣播界多年的人士也認為,如今已開放探親,而且「小耳朵」中的NHK都有中共新聞了,「遏止匪播的功能早已不存在。」

不過,復興電台的董京阮仍堅信反制任務的必要,因為,「現在共匪用灰色統戰,比以前更技巧地讓聽眾洗腦」。

不讓是本分

相對於「萬年國會」,廣播界也有「萬年電台」。廣播電稅法第十二條規定,電台執照每兩年換發一次,但其中原有的評鑑用意並未發揮,吊銷表現不良電台的執照「比要老國代退下還難,」彰化國聲電台製作人劉志強揶揄道。

面對近年要求重新分配頻道的呼聲,邵玉銘主張民主國家的所有權只能協調,不能侵犯,「現有大戶能讓是意思,不讓是本分。」

「真正主宰頻道能否重新分配的是國防部甚至國安局,而非新聞局或交通部,」張繼高則指出。而早年能取得頻道的民營電台負責人也或多或少與情治單位有關係,「說是私相授受,並不為過。」

傳播資源經長期壟斷,二十三家民營電台中約有三分之一帶有家族企業色彩。獸如,台灣廣播公司董事長「老馬」和總經理「小馬」是著名的父子檔;高雄鳳鳴電台的董事長和總經理分別是創辦人袁鳳舉的媳婦和女婿;李元華創辦的台南勝利之聲和電聲各交由女婿和兒子主持;桃園先聲則是母子搭檔。

「社會公器握在家族手中是很危險的」,一位民營電台的製作人對「世襲制」產生的唯利是圖頗反感。

由於人力、設備有限,各電台倚賴外製節目的比重常達六、七成。有二十三年綜藝節目製作經驗的林皇志認為外製公司與聽眾溝通較好,經費和題材也較充裕。但多位熟悉廣播業的人士指出,民營台間盛行的外製外包之風(電台賣出時段,外製人一手包辦製作、招攬廣告)助長電台不事投資、不培植人才、買空賣空的「二房東」心態,甚至任由廣告商決定節目企畫。

「電台是低成本、高利潤的生意,」曾代表民進黨申購廣播時段未果的台北市議員黃宗文說。一位大型民營電台的主管透露,該台每月廣告收入高達兩千三百萬至兩千五百萬元之譜,真的是「賺飽了!」股票會跌,廣播電台這「孤行獨市」卻穩賺不賠。

在缺乏競爭、一本萬利的情勢下,廣播節目的素質口碑如何?

對於慣常收聽調頻音樂的聽眾群而言,充斥著尖銳賣藥廣告的「空中叫賣場」和嬌嗲做作男女對話的方言節目,或許是「俗不可耐」;但新聞局一位主管反駁:「聽的人可多了,有些節目募款救貧,動員力量大得很。」

專研教育傳播的關尚仁也同意節目素質見仁見智,但慨嘆我國的傳播政策在「功能論」和「市場導向」間搖擺不定,以致雖有規範嚴格的廣電法,卻往往聽任媒體淹沒於商業利益的浪潮下。

紅帽子、綠帽子

銘傳專校大傳科主任楊志弘歸結,台灣的傳播制度雖似社會主義以政治力量為主導,經營型態即是資本主義的純商業競爭,「只要不牴觸政令宣導,其他都可以。」

正如剪刀的兩支利刃,頻道控制和政治性議題管制「將國家的廣播生機斷送了,」黃宗文不滿地說。

早年有位播音員,極度勞累中誤說出「中華人民」四字,竟因畏懼過度而自盡未遂。曾因涉嫌叛亂身繫囹圄十年的廣播明星崔小萍,是廣播人物政治化的極端例子。如今「白色恐怖」的時代已漸成歷史,但一位電台高階主管說:「以前抓紅帽子(共匪),現在抓綠帽子(台獨)。」

一位曾任電台記者的人士觀察,報禁開放後,廣電媒體的施展空間也日趨寬闊,來自非專業的干擾較少,但相較於報紙的百無禁忌,仍屬極保守。以執政黨推舉總統、副總統人選的臨中全會為例,中廣新聞人員為了是否開放現場轉播幾度猶豫,後來雖選擇性開放,當天令舉座震驚的宋楚瑜、張豫生等人在廣播中都都「沒有聲音」。

據正聲台中合台長李寶淦的瞭解,國外廣播電台用以與電視競爭的策略,如街頭立即採訪和觀眾直接與主持人對話,在台灣都因安全顧慮而未能充分發揮,但他也懷疑社會條件是否已成熟。

【會員限定活動】護國神山怎麼造?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背後的賭注!

當權者小心看守廣電媒體,舉世皆然,而電台往往也是政變發動者的首要占領目標。關尚仁肯定政府早年的廣播政策有其歷史的必要性,但為因應時代潮流,必須提供公平的參與機會,反應社會現實,「否則即使再擠出幾個頻道來,十年後又是「萬年電台」。」

新聞局和交通部目前正在研擬開放區域性、小功率的調頻台,但尤清說廣播界需要的不是「政策性」而是「政治性」的開放,決策層次可能要「高到總統或行政院長。」

「只有等海峽兩岸關係明朗後,我們才能正常過生活,才能理性、逐步地改變歷史錯誤。」中廣總經理唐盼盼更透徹地分析,「否則,任何動作都會製造痛,一痛就會亂。」

而這番話所適用的,恐怕不限於被扭曲的廣播生態吧!

王柏鐺:現有大餅大家肥

問:正聲有「民營第一大台」之稱,請問在營運方面有什麼特色?

答:正聲與國防部情報局淵源深厚,我們的目標是「宣導國家政令、推廣社會教育、提倡正當娛樂、促進工商繁榮」。

民營台是商業電合,沒有廣告不能生存,但我們對廣告是有選擇性的。很多民營電台不按節目表報導新聞,正聲每天都有四檔新聞。

去年夏天,我們曾經因為「封殺」吳樂天而起了一場風波,其實並不是「封殺」他,而是電台已沒有空餘的時段。但我們的地方台還是播出他的節目。

問:新聞局如何管理廣播電台?

答:新聞局在各縣市有監聽員,但監聽到的比例大概是百分之零點零幾。新聞局不時會發下意見交流表,舉出各台的優缺點,同業間你看我,我看你,大家不好意思。

正聲曾經因廣告超秒被罰十五萬元,但比起廣告收入算什麼?還是划得來。廣電法對節目的方言比例有限制,但民營台台語大概占七成五,它根本沒辦法管。而我們的聽眾有八0%是聽台語的,尤其在接收不到電視的地方。

廣電法規定電合每兩年要換發執照。但是誰敢評鑑?誰敢收回執照?,國外是先有法規才有電台,我們則相反,電台原來是違章建築,後來才訂法來規範它。

問:解嚴之後,電合的施展空間是否增大?

答:現在是慢慢朝向「自由廣播業」發展。比如中廣現在有「中廣熱線」,聽眾打電話來問問題,錄音播出。前幾天還有人批評國民黨臨中全會的起立、票選風波。以前大陸作曲家的歌曲不能播,現在也較寬了。

其實,開放的尺度也不能太快,否則大網撒出去,收不回來。

問:你對新聞局一直無法開放廣播新頻道有什麼意見?

答:我個人三、四年前也排隊申請設電台,新聞局答覆「頻道飽和、歉難照辦」。其實頻道那裡滿了?軍方占有太多。今天不開放,說穿了就是一個政治問題。

比如正聲台北一台調幅八一九千赫,電波再強也無法覆蓋全台灣,所有中、南部,應該都可以再設八一九台。台灣的地上交通亂,空中頻道也亂,當初都未經規畫。

不能打爛仗

另外,電台也捨不得放開既得利益,現有的大餅讓大家都肥,是穩賺不賠的生意。一旦開放,就像報界,大吃小,大的要人有人,要鈔票有鈔票。現在民進黨叫著要設台,民營電台則拼命保住權益。

問:民營電台目前面臨什麼挑戰?

答:第一、聽眾水準提高了。他們用以選擇,也可以關機。

第二、不是聽眾愛聽什麼;就給什麼,不能打爛仗。必須提供有益身心的資訊和專業知識。

第三、電台應該將自己定位為強勢媒體,提升品質,節目精緻化,朝專業。創新的方向走。

(王柏鐺為正聲廣播公司節目部經理)(林蔭庭訪問整理)

八卦山的老電台

初春的暖陽普照,八卦山大佛的笑容分外和煦。半山腰上,已有三十七年歷史的國聲廣播公司,簡樸靜謐的院落,一如尋常家宅。

廳門懸著蔣緯國題字的扁額,辦公室中一幅泛黃的「總統訓詞」,默默敘述著這家電台的軍人背景。

創辦人朱劍秋原籍安徽,民國四十二年裝甲兵少校退伍,適逢政府開放設立四家電台,他和幾位玩無線電的朋友就加入了這新興的傳播業。

夫傳妻.母傳子

朱劍秋的太太蔡玲是國聲現任董事長,長子朱筱健原在該台負責省政新聞,七十四年接任台長,積極參與父母創立的電台業務。

電台開播時的元老機器從未更換,目前編制只有二十三人,節目部和新聞部人力必須互相支援,但正如許多民營電台,國聲的廣告一直維持滿檔。製作人兼主持人劉志強表示,國聲堅持「製作人不能拉廣告」,雖然減少了他進帳的機會,但也維護了製作人的獨立自主。

蔡玲的經營原則雖是「迎合聽眾興趣,但不能濫」,不過她也承認:「一般節目是不可能得金鐘獎的。」這位一襲旗袍,帶有中學女校長氣質的董事長,談到為人詬病的電台賣藥廣告時,閃過一絲激動:「我個人也不喜歡這些啊!但一般優良廠商只往電視和中廣送廣告,輪不到我們。」

一位熟悉該公司的業者指出,「夫傳妻、母傳子」的家族企業文化下,「外人只能聽使喚」;社會公器變成私人產業,用商業的觀點經營,並且是「制度配合人,而不是人配合制度。」

鄰接觀光用地保留區的電台,多年來爭取擴建台址未果,颱風吹毀的招牌因此也一直未修復,一位工作人員嘟嚷道:「紅包都送了,縣政府還是沒通過。」

一再強調頻道持有人負有社會教育責任的董事長,面對外界呼籲頻道重新分配,略帶急切地反問:「怎麼重新分配?我們過去投下的成本、設備又怎麼辦?」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