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當戒嚴與黨禁相繼宣布解除,輿論界及學術界緊接著又為解除報禁大聲疾呼。大眾傳播教育協會理事長王洪鈞卻在遠見雜誌(七十六年元月號)上未雨綢繆地指出,報禁一旦開放,新聞媒體在激烈競爭下,必趨向聳動作風;甚至濫用新聞自由,做不實報導及攻訐。
轉眼間,報禁開放屆滿兩年,觀察新聞媒體的表現,愈來愈多人發覺,王洪鈞的預言已一一實現了。
亂槍打鳥
這兩年來,媒體捕風捉影、筆槍紙彈亂射的情況屢見不鮮。
七十八年二月,林賢順駕機飛往大陸,由於動機成謎,各媒體玩起一場押寶遊戲,某家晚報影射有一位連隊長介入其家庭糾紛,導致夫妻感情不合。事後雖然證明這位連隊長是清白的,但他憤怒地說:「我的一生已被新聞界毀掉了。」
同年六月榮星案爆發,正當案情進行到高潮,某報又言之鑿鑿地發表調查局第二波約談議員的名單,台北市議會內一時喊冤、抗議聲不斷。後來調查局極力否認此事,但被捲入的議員認為已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害。
鬧得最兇的是第一高爾夫球場弊案,不但扯上了阮大年、李煥;還指出關中、宋楚瑜接受過「第一」的貴賓卡,某報甚至在敏感時刻報導「李總統夫婦不時和曾俊義夫婦琢磨球技」。有人形容媒體這招叫「亂槍打鳥」,不管是否傷及無辜,只要打中一隻就夠本兒了。
為了搶快、搶獨家鋌而走險的例子也不在少數。六四天安門事件中,某電視台發布「嚴重謠傳確信」鄧小平已經死亡的消息,結果鄧小平死而復活,鬧了一個大笑話。
去年底各媒體拚死拚活做選舉新聞,卻造成一位報社總編輯下台;一家電視台新聞部經理、採訪主任和記者分別受到處分,「可以說是新聞界活生生的教材。」一位資深政治記者有感而發。
甚至還有媒體虛構事實,發布根本不存在的新聞。去年八月,某報「圖文並茂」的刊出當時台北縣長候選人尤清到三芝拜晤李總統尊翁李金龍先生的消息,還描述兩人如何相談甚歡。第二天證明李老先生當日根本不在家,尤清只是在李總統故居門口留影,表示曾到此一遊。
貼身肉搏的自由市場
這些事件表面看起來是零星、不連續的「漏失」,事實上背後可以找出同樣的原因--報禁開放以後的新聞競爭壓力。
和兩年前比較,國內媒體如今真正嚐到自由市場貼身肉搏的滋味。
報紙從三十一家到一百三十八家(正常出刊者,新聞局出版處去年十一月底統計);篇幅由三大張增加到十大張。電視新聞從一天兩節(每節半小時),到一天四節。外加整點新聞、快報、預報,三台也打破以往和平共存的態勢,在收視率上爭得面紅耳赤。
兩年來,各新聞媒體投下的人力、財力和物力,已經打破中國新聞史上的紀錄。
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的中時晚報社長林聖芬推估,不算人事開銷,這兩年來中時報系光是硬體設施的投資就超過二十億元;而人員也由報禁開放前的近兩千到現在的三千七百左右,「幾乎增加了一倍。」他說。
電視公司的出手也不小。華視新聞部經理黃新生表示,這兩年華視新聞部分到的經費預算「比過去十八年中任何一年都要多。」
面對重大新聞事件,各新聞媒體更不惜血本,演出一場「大製作」、「大卡司」的超級新聞戰。
最明顯的反映在去年的「大陸熱」上面。四月十七日,行政院大陸工作會報剛正式通過「現階段大眾傳播事業赴大陸地區採訪拍片、製作節目報備作業規定」,當天下午三家電視台記者就不約而同出現在北平首都機場。
四面楚歌的戰場
在財政部長郭婉容率團赴北平開亞銀年會,到天安門事件的一個多月中,各媒體更是採用了人海戰術。其中中時報系前後有二十七名記者赴大陸採訪,聯合報系更高達三十五人。亞銀年會期間,「每三個記者中就有一個是台灣去的。」加上他們積極拚戰、無孔不入的精神,給大陸新聞界帶去強烈的衝擊。
而這兩年的新聞戰不僅限於已經、瓜分七0%市場的兩大報團的捉對廝殺;寡頭壟斷的電視台的三邊角力;還包括新報和舊報、小報和大報、早報和晚報、電視和報紙、廣播和電視的競爭,已然是全線宣戰的局面。一位中型報紙的財經小組召集人感受深刻:「說是四面楚歌也不誇張。」
台灣這兩年來政治換季、經濟轉型、社會解放……,面對大環境的劇烈變動,社會大眾需要更多、更深入的訊息,為報禁開放後的新聞媒體開拓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施展空間。然而觀察力敏銳的人查覺,在表面的興盛繁榮、多采多姿之下,暴露出新聞界體質不健康、準備不足的毛病。政大新聞系教授陳世敏毫不客氣地批評:「新聞界落在社會其他環節之後。」 其中最常為人詬病的是新聞工作者的素質。由於戰場擴大,新聞人才供不應求,媒體大量啟用新人應急,使得素質普偏低落。「三家電視台裡面,有一年經驗的就可以叫資深記者了。」華視黃新生經理不諱言。
個人專業知識不夠、組織把關不嚴,新聞界有時不但誤導社會,連自己也被人牽著鼻子走。
例如吳天惠關說案中鬧出了很多相關新聞,其中一位新竹主任檢察官對一位女性檢察官言行不禮貌,道位主任檢察官承認他這麼做是為了吸引媒體的注意,因為他有話要說。第二天他舉行記者會,果然引來了一群「逐臭」的記者。
兩大報帶頭押寶
而從去年年底大選到至今仍高潮迭起的總統選舉,部分媒體甚至捲入高階層政治權力分配的漩渦,或主動造勢;或成為派系運作所利用的工具。
在前自立早報總編輯陳國祥下台風波中,陳國祥曾公開承認,由於過去「軍方神秘管道」數度透露給他們「確實」的消息,因此才未經查證,冒險登出執政黨在台北縣選戰中向尤清「討價還價」的新聞,沒想到就踩上了「地雷」。一位熟知此事經過的自立報系記者警悟的表示,他們也許已經成了軍中派系傾軋的打手和犧牲品。
至於在今年元宵節最轟動的燈謎--「誰是副總統候選人」尚未揭曉之前,各新聞媒體也紛紛押寶,並分別為看好的人選造勢。例如一月三日,中國時報頭版頭條斬釘截鐵的說「李登輝李煥將搭檔競選下屆正副總統」。隔天,聯合報帶出國大代表石瓊文等人的意見,表示尚有多名國代支持蔣緯國競選副總統,兩大報各自成為「擁李派」和「擁蔣派」的輿論龍頭。直到二月初,有關單位放出「副總統候選人五條件」的測風球,態勢才急轉直下,把新聞焦點轉到李元簇身上。
這期間,所有可能成為副總統候選人的「涉嫌人」都被記者緊迫盯人,所說的每一句話都可以被擴大解釋,有些媒體自行炒作新聞,有些被人利用來操盤抬轎,「表面上是為了滿足讀者的好奇心,卻造成了社會益加混亂。」不少讀者都有類似感受。
還有媒體在競爭壓力下,不惜迎合消費者口味,凸出市場區隔,「硬把黑的說成白的,白的說成黑的,」自由時報社長顏文閂發現,報禁開放這兩年來,媒體立場更明顯地分化:「在光譜上從極左到極右都有,鮮明得不得了。」
一分鐘也看不下去
而「讀者有知的權利」,更成為半吊子媒體做「新聞警察」、「新聞法官」時的護身符,前法務部長蕭天讚下台後,某報刊出一幅漫畫:蕭天讚正神色黯然地步下樓梯,後腦杓被一捲飛來的報紙打了一個大疤,藉以誇耀媒體對這位部長的下台「功不可沒」。
但這些被「服務」的閱聽人到底感覺受益還是受害呢?一位三十五歲的建築師常興奮地對朋友說:「你看了昨天的某報沒?某人又挨轟了,好過癮啊!」中研院民族所研究員文崇一卻漠然地指出,媒體上沒有用的垃圾愈來愈多,可用的資訊愈來愈少;國策顧問趙耀東則對選舉期間的新聞大為反感:「拿起報紙連一分鐘也看不下去。」
儘管對新聞媒體的看法莫衷一是,但似乎沒有人真正能夠制衡得了它。
這兩年來,主管機關空有法律而不敢認真執行。連新聞局自己和媒體打過兩次官司,都沒有一次是勝訴的。
去年初,前政務委員沈君山建議對報導錯誤最多的媒體公布其名單,引起軒然大波。當時有人問新聞局長邵玉銘,如果媒體報導錯誤,當事人要求更正或公開澄清,而媒體不接受怎麼辦?他苦笑著說:「我們能怎麼辦,抓來打一頓也不行呀!」
至於媒體間的自律組織「新聞評議會」更有滿肚子委屈。現任主任委員潘煥昆承認,評議會無力判斷事實的報導是否發生錯誤,只能就報導是否誇大、渲染;遣詞用字是否妥適等技術問題提出批評。而且一個案件從受理到定案需要五十天,對日日翻新的新聞根本緩不濟急。加上沒有實質制裁權,刊不刊登評議書,全看媒體高不高興,「球場上裁判有無上權威,但是我們吹哨子歸吹哨子,他們搶球歸搶球。」潘煥昆無奈地埋怨。
新聞自由變成自由新聞
眼見報禁開放這兩年來新聞媒體所暴露的惡質,悲觀的人擔心,競爭永無止境,新的遊戲規則又難以建立,將來「新聞自由」會不會變成「自由新聞」,弄得社會更惶亂,人心更不安?
但也不乏樂觀的人預測:「這種打混仗的局面已經在收尾了。」如同解嚴後的社會脫序,目前新聞界面臨的是報禁開放後的陣痛期。快則半年,慢則兩年,一些經營無方的媒體會自然淘汰,新進人員逐漸磨練成熟,讀者也學得更聰明,到那時競爭應可慢慢導入正軌。
美國高等法院法官赫姆斯對「新聞自由」曾做過一個譬喻:「你可以自由揮舞你的拳頭,但不要打到我的鼻子。」激情過後,新聞媒體未來在競爭壓力和專業倫理的平衡木上如何邁出下一步?「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只要做得剛剛好,就是我們社會最大的福氣。」新聞學者陳世敏語重心長地期許。
小心新聞陷阱
在新聞競爭的競賽場上。儘管各媒體都自誇有最英勇的選手;最強大的啦啦隊,但閱聽人才有權利決定誰是真正的勝利者。要怎樣才不會被四射的煙霧彈迷濛了雙眼,成為一個糊塗裁判呢?
(一)新聞這一行有句名言:「沒有消息就是好消息。」例如過去媒體上一出現「我國與某國外交關係一向良好」的新聞,就表示外交關係出現危機了。因此不要光讀字面,要試著去解析字裡行間的意義。
(二)「據說」、「據悉」、「謠傳」、「根據瞭解」、「權威人士透露」、「內幕消息指出」……等猜測模擬之詞。就像頻閃的黃燈,碰到這樣的警訊千萬保留三分懷疑。
留心暗示性標題
(三)小心標題。重大敏感事件只看標題是最危險的事,很多標題傾向聳動、誇大,甚至完全「題不對文」。對於下面附帶一個「問號」的暗示性標題也要特別注意。
(四)留心數字。各媒體目前都很流行倣民意調查或引用研究報告的統計數字,讀者要留心有沒有說明資料來源,並注意調查機構。抽樣方法和結果詮釋的可信程度。
(五)學會區分事實報導和分析評論的不同。分辦一則新聞是純粹反映事實或是記者個人的觀點,有助於判斷真相。
(六)弄清楚媒體的預存立場。這兩年來,各媒體的性格和立場已是公開的秘密,稍微細心一點的閱聽人應不難發現,自然也會知道「什麼人說什麼話」。
(七)貨比三家不吃虧。身為資訊消費者,不能只習慣逛一家店,碰到重大爭議性的事件,尤其要多看幾種媒體,一方面有助對事實的認知,也可以比較出那一個媒體的態度較客觀公正。
(八)盡信書不如無書。閱聽人應有這種瞭解:十個記者去採訪火災新聞,回來可能有十種不同報導,自我充實和敏銳觀察有助於判斷對新聞報導信與不信;信到什麼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