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歐債危機尚未解除,但由於2012年第一季各國經濟表現已見曙光,因此符合今明年經濟展望的商品屬性,也從去年重視「流通性」,轉而更重視「增長潛力」。
這使得近來基本面與發展面皆大幅提升的亞洲與東協市場相關金融商品,相當受到投資人青睞。
分析起來,亞洲擁有「高成長」「低負債」之強健基本面,加上具信評調升、貨幣升值及高殖利率優勢,相較於未來將長期處於低利的歐美市場,東協更具獲利潛能。
也因此,這兩、三年,亞洲與東協儼然成為長期資金駐足的新據點,印尼便是備受外資垂青的國家。
巴克萊銀行(Barclays)4月剛出爐的一份亞洲財富管理調查中便指出,來自亞洲8個國家、109位財富經理中,有36%受訪者預期印尼的增長率將達15%或以上,並被認為將於今年超越印度,成為管理資產增長第二高的國家。
然而,考量到風險因子仍在,中國信託商業銀行 台灣區個金事業總處財富管理產品處副總經理黃培直提醒,「在2012年裡,股債不可偏廢。」他認為儘管去年因避險需求高而大幅推升債券價格,但考量到市場恐震盪,債券還不應從投資組合中割捨。
黃培直指出,目前匯入東協資金相當充沛,有條件支撐市場可能的震盪,股市下檔空間有限,因此建議東協與新興亞洲相關股票型基金可中長期持有。而債市方面,則考慮具高息及高度市場連動性新興市場債及高收益債,較主權債更具投資魅力。
財管新顯學 買進亞洲短中長
然而亞洲地大物博,各國發展歧異性大,該怎麼收斂投資方向呢?
黃培直將亞洲各國以區域發展、產業特性及市場波動性區切割為三大塊,也就是中國、東北亞、東南亞,並提出不同的投資策略建議。(見表)
他指出,中國進入十二五規劃後,戰略產業應為內需消費,「但由於政府干預性強,股市波動性經常受到壓抑,因此在投資策略上應隨時關注政策以調整方向。」而包含台灣、韓國、日本的東北亞則以科技產業出口為主,易受外資與國際股市牽動,波動度最大。黃培直認為,此區域的投資策略應視全球景氣進行波段操作。
至於現下最具發展性的東南亞∕東協區域,由於兼具內需發展及外資活絡兩大優勢,未來東協自貿區整合後,貿易區內人口將達31億人(東協十國加上中、日、韓、印度與南亞),將近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人口紅利充足,發展性高,可進行中長期投資。
東協環境提升 區域基金投資穩
東南亞另一個更具實質的投資誘因,就是投資環境的提升。考量到未來成熟國家有政治、經濟風險與勞工價格上漲等因素,東協國家反而很有進步空間。
黃培直認為,相較於中國與東北亞,東南亞市場貿易以亞洲為主,不易受歐美等外在環境干擾,近來又有製造產業遷入與財政體質提升等利多,投資條件正逐步改善。
根據美國商業環境風險評估公司(BREI,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telligence)的排名,東協國家的營運風險、政治風險、匯兌風險排名在未來四年都有機會提升。包括東南亞的經貿核心──新加坡,在整體投資環境排名榜上將持續名列世界第一,而2016年泰國也會從第30名進步到27名。其他如馬來西亞和越南,則可望在營運風險指標上持續進步。
據此,投資年資已達20多年的黃培直認為,「展望整體東南亞市場,正面偏多的格局可繼續延續,而東協基金則可被列入亞洲布局的核心持股標的。」
投資人又該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商品呢?黃培直指出,對投資大眾來說,投資單一國家的股債市,儘管可能獲得較高的報酬率,投資人需考量到難度、門檻、風險都較高,而「一籃子投資」的區域型基金將是較穩健的投資工具。
至於基金的挑選憑據,除了觀察歷史報酬、風險屬性評估外,投資的國家∕產業配置,更是影響未來報酬的關鍵。
因此如果是無法承受市場上沖下洗的一般投資人,很容易受市場消息刺激而不理性地追高殺低,「以區域型基金來分散單一國家的政治經貿影響,」黃培直中肯地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