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人光有出身,沒有姓名也不行,因為別人叫不出口,就無法與之交往。目前生活在台灣的人,可能就有這樣的困惑:我們不知道先人父母為誰,也不知自己的名姓。這就是國家認同混亂的結果。而這種混亂,中學歷史教科書應負很大責任。
今年2月21日,前行政院長郝柏村投書《聯合報》,認為歷史教科書很多內容是「違憲」的,而且課本說「228」死亡人數「超過萬人」,也是不正確的。
結果是「228」部分引來很多議論,而歷史教科書內容「違憲」一事反被忽略。 「228」誠然是場悲劇,但畢竟是過去的歷史,我們只有切實記取和認真警惕。而歷史教科書教導我們的子孫後代認識自己、肯定某些價值、找到努力方向,關係國家民族未來既深且巨,怎麼反能掉以輕心?
郝柏村提到歷史教科書的主要問題,是把「台灣地區」脫離「中華民國」,更不要說「中國」了。譬如書上說:「台灣地區在行政區劃上,分為台灣省、台北市和高雄市,以及福建省的金門縣,和連江縣的馬祖。」郝柏村問:台灣地區不是國號,如何能包括福建省?台灣和福建兩省依憲法都屬於中華民國,豈可以「台灣地區」代之?
歷史教科書之所以有這些問題,主要在編纂者「去中國化」,把中國歷史截為兩段,1949年以前的中華民國放在「中國史」,1949年以後的中華民國放在「台灣史」,意思就是說,1949年以後「中華民國」已經滅亡了,不存在了,以後都由「台灣」接替了。
因為這種史觀,引起很多「異常」的書寫,譬如秦朝不是「統一」六國,而是「兼併」六國,李白不是「我國詩人」,是「中國詩人」,於是我們沒有「國父」,孫中山就可解釋為「外國人」了。
自從1994年李登輝指「大中國思想」歷史教育的不當,以加強台灣鄉土教育為名,在中學實施「認識台灣」課程,把「台灣歷史」與「中國歷史」切開,以改變青少年歷史與民族文化認同。這項政策推行以來頗見「成效」,不認為自己是「中國人」而只是「台灣人」的青少年,已大有人在。吾人在台灣,加強「認識台灣」,本屬天經地義之事,但矯枉過正的結果,害處也極為明顯:
第一、使青少年無法傳承中華文化,將來會變成在思想上和精神上無根之人。
第二、中華民國在台灣推行民主政治,從事經濟建設,我們否定中華民國,就等於否定自己的努力和成就,無以在國際間立足。
第三、大陸之能與此岸求同存異、相互交流、和平發展者,只因為有個中華民國。台灣某些懷有意識形態的人,若真的在歷史上把中華民國「消滅」了,兩岸關係必然驟變,是自招其禍。
很多有「歷史眼光」的歷史學者,都在力促現任政府注意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嚴重誤導性,儘早「回頭是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