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程式1 女比男快樂,男性財務壓力大
這次調查顯示,台灣女性在個人快樂、生活滿意度、生活成就感、生活價值感、朋友關係、財務收入、未來生活保障、和整體社會快樂,共八大項的滿意分數,均出現高於男性的現象。
領先幅度較明顯的,是在對財務收入的滿意度,女性自評分數達8分以上的比例為18.5%,優於男性的14.9%。此現象可能與台灣家庭,習慣將財務大權將由女主人掌管有關。而社會觀念中,對於未婚、單身男性的期待也較高,「有車有房才敢結婚」,難怪會讓男性族群成為弱勢。
方程式2 收入是幸福的基礎,但收入愈多不見得愈幸福
2月分主計處公布國人上班族的平均月收入為4.5萬元。如果取4萬元為基準點,月收入超過4萬元以上的受訪者,在本調查的13項滿意度分數,出現幸福赤貧族(1~3分)的比例明顯偏低,大多僅為個位數。
也就是說,財務狀況如果能達到平均水準之上,至少將免於落入低幸福感一族。由此可知,能夠支應生活開銷、不為柴米油鹽傷神,便可取得幸福的基本分。
有趣的是,透過分析可發現,各項滿意度在月收入7.5萬元左右出現折點,線型愈往右、收入愈高,幸福分數反而開始走下坡。顯示收入高,並非幸福的保證,愈高收入不一定愈快樂。
根據本次調查發現,超過7.5萬元左右,再增加收入對提高幸福感的「邊際效益」降低!
不過須注意的是,這是平均全台灣城鄉各地受訪者對收入多少的平均值,若只問台北市等都會區域居民,應該收入要高一些,才會達臨界點。
方程式3 學歷最高的人,未必最幸福
教育程度與幸福感的關係如何?本次調查顯示,目前高中職和專科學歷的國人,可能比大學和研究所學歷的人還快樂!
觀察對個人快樂滿意度達10分的族群,專科學歷者有11.7%、高中職9.2%,而學歷較高的大學則6.9%、研究所的人更低,只有1.4%。
方程式4 每天多閱讀,幸福會加分
當受訪民眾的閱讀時數愈高,除了社區歸屬感和整體社會快樂感,兩者較不顯著外,閱讀和其餘各項滿意度的分數都有正向相關。
可以肯定地說,愛閱讀的人會比不閱讀的人更幸福快樂。
推敲原因,書中世界充實見聞與視野,閱讀可以培養出更多樣化看待人事物的角度,啟發思考、甚至自省,自然容易感受到知足與快樂。
方程式5 有婚姻與小孩,會提升生活價值滿意度
從各面向高滿意度(8分以上)族群裡,拆解現代人的婚姻狀態、有無子女,與幸福感的關係。可看出,對生活所作事情的價值高度滿意者,已婚者(33.4%),比未婚者(20.7%)和離婚者(18.1%)都高出許多。
顯示已婚者較肯定自我生活中的價值,因為男女同組家庭、雙方對於開創未來有共識與展望,因此明白工作、生活的意義所謂何求,滿意度較高。
另外,有無小孩同樣會影響生活價值滿意度。
根據《遠見》調查統計,有小孩、且對自我生活價值評為10分的人,占比有9.7%,約是沒有小孩者(2.2%)的4.5倍。
下一代還能帶來高滿意度的心理健康,有小孩的人、評價心理健康10分的比例為14%,沒有小孩的人只有6.7%。
不過,有小孩的人、具有高度生活滿意的人(20.6%)則比沒有小孩的(24.8%)略低。
統合上述特質得出結論,小孩儘管會造成生活狀態滿意分數折損,卻能大幅提升在生活價值方面的滿意度,可見擁有下一代確實會讓工作和生活更有目標,而非庸庸碌碌度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