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總統布希一年前就職時,一隻白底黑花,有著短腿長耳朵的動物,昂首擺尾隨著布希夫婦入主白宮。八0年代結束前,這隻名叫蜜莉的英國獵犬,吐著舌頭,和蘇俄第一夫人蕾莎、熱門歌星喬治麥可……等上百位當代名人,堂堂並列在「生活」雜誌的封面上,傲視各國。
布希夫婦和蜜莉是一個象徵--即使是貴為全球領袖,也需要來自人類以外,另一種生物的慰藉;而狗,以及其他許多種動物的地位,已不再只是寵物,而是 --伴侶。
身價上萬元
在台灣,目前買一隻叫得出「品牌」的小狗要上萬元,波斯貓要兩萬多,老鷹要十幾萬,就連花市裡兜售的小貓頭鷹,一開口就要價一千元。
平常送狗洗澡、美容、打預防針、治病、住旅社,一次花費少則兩百元,多則五千元。在家餵牠、遇牠、打掃牠糞便,平均一天也要半小時。但金錢和時間的消耗對許多人來說,並不要緊,重要的是,在他(她)和牠之間,有太多濃情蜜意的故事發生。
像毛獅狗「寶獅」,原是丘宏達的太太買來陪小孩的,結果卻成了這位法學教授的心愛寶貝。
「寶獅會說夢話喔!」國際知名的學者,在提到這隻毛絨絨的動物時,神情興奮的像個大孩子,比手畫腳學起寶獅在睡夢中發出嗚嗚聲的憨態。
寶獅四歲生日那一天,丘宏達為牠寫了一首詩:「……每日晚餐後,寶獅要玩球;維學拉琴時,寶獅會唱歌;家中有寶獅,全家樂融融。」如果有好友不記得這位寶獅先生的生日,往往會招來丘教授的責怪。
在美國馬里蘭大學任教的丘宏達,常會忙於研究而忘了回家,「但是寶獅下午要出去散步,我一定不會忘。」他乾脆把研究抱回家去,只因為「寶獅要有人陪」。
他陪寶獅,寶獅也陪他。「我有時太忙、壓力太大,胸口很悶,只要牠睡在我胸上,暖暖的很舒服,壓力就沒有了。」尤其是去年三月母親去世時,丘宏達半夜難眠,踱步到客廳,寶獅一把跳上來,在沙發上伴隨他沈沈睡去。
狗兒善解人意,機靈的貓更討人歡心。漫畫家朱德庸就在工作室養了一隻銀灰色的波斯貓,牠叫「啞啞」。
寵物像外星人
啞啞晚上和他一起睡,白天醒來依然好好的躺在朱德庸身邊。但若是往書桌上一看,畫筆紙張已在半夜被牠玩得一團亂,這時啞啞卻裝作沒事一樣的瞇眼安睡。朱德庸不以為忤,他說:「我對寵物的感覺,就像對外星人一樣。」不同族群,不透過語言,但是能互相溝通,那種感情既奇妙又可貴。
這位年輕的繪畫工作者還養過烏龜,他說,當烏龜肚子餓時,會一直抬著頭跟著人轉,「你知道牠是什麼意思,而牠也信賴你,」朱德庸喜歡這種感覺。用手指沾著東西餵牠,烏龜伸出頭來飛快的啜一口,「牠把東西咬走,但絕對不會咬到你。」朱德庸說著,哈哈笑了起來。
電視節目主持人楊海薇談起寵物來,臉上的笑則多了一份像母親般的慈愛。她養過迷你豬,夫妻倆自稱是寵物們的爸爸和媽媽,最高紀錄養了近六十隻鳥。
那時她剛從教育系畢業,在學校教了一天書下來,回到家還得忙上兩小時 為鳥洗澡、清穢物、削水果,不同種類的鳥要吃不一樣的水果。「我常常覺得和寵物相處,比和人相處容易得多,」也曾當過歌手的楊海薇說,「你對牠好,牠也對你好,而且單純。」
找一個避風港
在社會道德觀混淆不清,人際關係疏離卻又複雜的今天,人們似乎在寵物身邊找到一個安全寧靜的避風港,寵牠、疼牠、護衛牠,其實是在寵自己、呵護自己。
在台北市東區開設犬貓醫院將近十年的邱成良醫師,就發現這十年來養寵物的家庭大約增加了一倍。有的是中老年人,覺得「養孩子還不如養一隻小狗」,無論家裡環境如何,當你回到家時,狗兒總是高興的迎上前來,又「不會給你白眼看」,有人這樣說。有的是為移民國外,成了「空中飛人」,夫婦倆總是有一人不在台灣,乾脆買一隻寵物在身邊作伴。還有就是小夫妻,不想生孩子來加重責任,但是又覺寂寞,養隻小貓小狗解悶常常是最好的選擇。
於是寵物們開始扮演各種不同的角色。
牠有時候像小孫子。「人年紀大了,就希望家裡有活潑的東西,」看著三歲大的約克夏犬「Happy」在跟前跳來跳去,六十八歲的文化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王洪鈞笑說。
臥室裡滿是Happy的玩具,有布偶熊、吸盤加菲貓、小皮球……,還有牠的小枕頭、小衣服,衣服口袋裡還擺了五百元鈔票。愛狗的王洪鈞夫人正拿著衛生紙,幫剛剛方便完的Happy擦拭屁股,並且一邊訴說著這隻小公狗的嗜好,「牠最愛逛街了,都要我抱著牠往人多的地方去,人少牠還不高興呢!」
是兄弟也是朋友
寵物有時候又像是兄弟。華視演員譚艾珍曾養過一隻巨大的聖伯納犬「麥可」,麥可對「檢查聯絡簿!」這句話特別敏感,因為牠知道這是牠哥哥(即譚艾珍的兒子)可能要遭殃的時候。這時,無論牠睡得多熟,都會立即起身飛奔到哥哥旁邊,當哥哥因成績欠佳要受處罰時,麥可馬上用牠龐大的身軀去擋。
「牠這樣擋,我們實在沒法子打,就罰孩子跪。」譚艾珍說。麥可也沒轍了,只好用牠的巨掌環抱哥哥,然後伸出舌頭不斷的添他,像兄弟般的安慰他。
平時,譚艾珍的先生再晚回來,麥可都會等門,「我先生脾氣不好,但是和牠講講話,氣就消了。」這時,大狗麥可又像是一個忠貞的朋友。
人和寵物這般的如膠似漆、心靈相通,一旦有了生離死別,這份寵物之愛就更加刻骨銘心。
丘宏達教授的寶獅在去年死於癌症,至今談起牠來,丘宏達依然眼眶泛紅。寶獅火化後的骨灰就放在他的書房裡。為什麼不用土葬呢?「怕搬家啊,骨灰我可以隨身帶著。」說著說著,丘宏達不覺神情哀戚。
有人建議再養一隻狗,丘宏達不忍的說:「寶獅剛死,就養別的狗,會對不起牠。」
譚艾珍的麥可則死於心臟病突發,全家人受不了這個打擊,開始念經,她先生在短短兩週內消瘦了十幾公斤。一年後,他們依然難忘那傷心之地,舉家搬離了深坑原來的住家。現在位在華視對面的住宅裡,牆上還掛了譚艾珍夫婦為麥可畫的像及題詩「……爹娘何堪刺心錐,此生緣盡情未斷,來世輪迴盼早歸。」
因動物而改變
譚艾珍表示,原本脾氣暴躁的先生是在養了麥可之後,變得懂得關心動物,進而關心人。「我常認為麥可是老天派來影響我先生的。」她說。
一隻狗,可以改變一個人;一個人,可以全心全意去對待一隻動物。寵物的故事,在今天看來,是溫馨,還是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