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這個聖經的國度,你簡直沒有一秒鐘能夠脫離宗教。
在耶路撒冷城的胡同裡。找到有名的胡穆餐廳。正想大快朵頤一番,卻發現這條胡同正是當年耶穌背著十字架赴刑場的受難路(Via Dolorosa),到行諾姆谷爵士樂廳逍遙一夜,卻得把車停在猶太人視為至聖的錫安山(Zionberg)上;最有名的中國餐廳也安然坐落在大衛王的陵寢邊!
嗅到神權統治氣息
在這個孕育三大宗教的「聖地」上,以色列的社會、政治和宗教早已不分家;宗教涵蓋了所有生活規範,也界定了社會階層的區隔。例如猶太人、回教徒、基督徒各有自己的審判權;聖經和可蘭經也個別決定信徒的婚姻;宗教學校和正統猶太經院都由政府補助;即使在一般小孩所上的世俗學校裡,聖經、猶太教經典和猶太教歷史也都是必修課程。
宗教傳統理所當然、毫無痕跡地融合在人民的日常生活裡,外國人可以清楚感受到猶太教條主義的影響,甚至會嗅到神權統治的氣息。
其實自從一九四八年,以色列成立為民主國家以來,宗教雖然在政治上仍扮演相當比重的角色,但猶太教的經師已不再擁有正統教派所期望的憲法上至高的權威。
長久以來,猶太復國主義者(Zionist)一直就被正統教派視為偏離分子。復國主義的先驅者雖然主張完全保存猶太傳統,卻採行政教分離政策;他們所強調的復國異象中,也完全否定了經師的無上權威;而經師對這些復國分子吊兒郎當、漠視至高神的態度更是不滿。
然而這些年來,猶太復國主義者走的雖是社會主義路線,卻充分瞭解宗教在以色列的建國與政治中,占有決定性的影響力。因此對宗教採取容讓的政策。
宗教與世俗默契微妙
例如同意在安息日(星期六)巴士停開、商店歇業、停止一切官方活動,並允許正統教派家庭的子女免服兵役。至今,「宗教的歸宗教,世俗的歸世俗」。兩者在以色列社會中有著微妙的默契。
反倒是正統教派本身分裂為兩派,一是現代正統教派,他們服兵役、參與經濟活動,色括休閒生活,一切與常人無異,不同的是,他們多半頭戴刺繡的黑色便帽、採取強烈的宗教民族主義的政治立場。孩子也必須進入嚴格的宗教學校就讀。
另一派是傳統的正統教派,老遠從他們的絲質外套和黑色皮帽即可認出。在他們聚居的地區,到處是猶太殿堂、聖經書院、宗教學校、宗教澡堂,使人如置身十七世紀的城市。他們嚴禁電視和非宗教性的報紙;子女分別就讀男、女宗教學校;婚姻均由媒人撮合。男人終生致力研讀聖經,由妻子維持生計。
為了衛道,他們上街遊行。抗議他人破壞安息日的寧靜、厲責考古學家破壞古蹟,並強調應通過奉猶太教的立法。在一般以色列人的心目中,這些正統教徒好鬥、心胸狹隘、愛玩弄政治手腕,是不受歡迎的一群。
安息日大嚼豬排
但儘管正統教徒怨聲震天,宗教卻日漸失去約束力。台拉維夫即被視為罪惡之城,人們在安息日大嚼豬排,歌舞狂歡。毫無疑問地。猶太復國主義已贏得越來越多人的共鳴,而以色列也已穩穩地走上了傳統與民主並重的道路。
(取材自G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