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新趨勢4〉產學發明

產學合作日益加溫,  各校表現各有千秋

林珮萱
user

林珮萱

2012-02-29

瀏覽數 31,300+

新趨勢4〉產學發明
 

本文出自找到你的優質大學

產學及建教合作目的在於促成企業與大學合作共同研發、申請專利,大學能因此更熟悉實務需求,有助於教學貼近業界,更有利於學生日後的就業與研究。

為了解各大學在產學方向的投入與產出成果,2007年起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辦理大專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調查,99學年度的結果已出爐(表1)。全台大學校院產學合作績效評量分為三大面向,除了重視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產學合作參與廣泛程度、還有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

各校表現各有千秋,國立大學、私立大學、以及技職學校均沒有任何一校足以囊括三大面向冠軍。

以屏東科大為例,雖然在爭取產學經費與效率和產學合作參與廣泛程度,兩大向度都拿下第一,但智權產出成果與應用效益的表現就輸給雲科大、台科大等校,只排上第六名。

產學合作好處1〉為大學增添財力

根據整體統計也發現,大專校院研發經費來自企業比例從2006年的5.19%,上升到2010年的8.05%。

整體經費總額也同步由448.49億元增加到505.07億元,凸顯出歷年來產學合作的趨勢日益加溫的現象。

此外,《遠見》透過「2012年大學辦學特色調查」,蒐集各大學校在產學與建教合作計畫、國科會及教育部研究計畫、專利數和技術件數、以及技術移轉與技術授權總金額的表現,並依各校專任教數人數做加權排名,呈現更多樣的大學產學力成績單供學生做參考。(表2~頁62表5)

順應潮流,就連原本校內沒有專責管理產學案的陽明大學,今年正式成立產學合作中心。

校長梁賡義透露,過去陽明的老師都要單打獨鬥、自己去外面找廠商,未來將有專業經理來負責接洽、協助評估老師的技術能否轉移至業界,老師可以專心將心力投入做研究。 產學會如此誘人的一大原因,因為它是如今學校擴展財源的一項契機。

光是人事費用成本就占去中山醫學大學全校學雜費收入的85%,校長賴德仁大嘆,辦醫科都是賠錢的,醫科學生一年繳14萬學費,但人事費加上器材設備等,學校一年要投資30萬在學生身上。

以私立醫科學費一年約14萬元計算,「少一個學生,學校七年下來就少100萬的收入,」他估算。

在學費不能漲、全台學生人數又年年遞減的情況下,賴德仁分析,醫學大學要維持財源有四種方式。

第一個是靠附設醫院賺的錢來支持辦學,第二是辦推廣教育,再來是對外募款、校友捐獻,最後一點就是產學合作。

賴德仁坦言,過去以研究為主,現在開始積極推動產學合作,強調研究要能實際變成產品,讓廠商生產商品化,學校老師、學生跟廠商三方都獲利。

2〉產業無縫接軌 為學生搭起就業橋梁

產學的另一個好處,是讓學生在畢業後與產業無縫接軌。

中山醫學大學與大立光電合作,由企業出資支援學校建置研究室,派業界的技術人才來幫學生上課、大學老師也到企業和研發部做交流、學生則可以去企業實習,甚至是畢業之後去工作。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賴德仁認為,學醫的人比較缺乏商業頭腦,過去醫界也較為封閉,與外界接觸得少,所以在產學研發領域發展得比較慢,但隨著生醫技術被重視,高齡化社會所造成諸多社會現象都與醫學息息相關,現在將逐漸開啟醫科領域產學合作的高峰期。

程萬里:大學應加強產學互惠機制

中原大學校長程萬里則是肯定,產學合作能夠創造出多贏的發展。

對學校來說,老師研究目的是可實用、造福人群,如果老師有產學合作的機會,就能輕易達到研究目的;對學生來說,藉由實習和研究,與產業接觸,更清楚未來就業面向。

另一方面,對學校來說,更是對社會的貢獻,把知識服務給社會,「也可以說是大學的社會責任,」程萬里形容。

以產業的立場,養不起研發部門的中小企業,就可以仰賴大學的研究能量,不需要自己找人才成立研發室,省下大量企業營運成本。

程萬里主張,未來台灣的大學應盡可能加強產學互惠機制,拉近結合大學人才和產業需求,由大學提供新技術、新經營方法、和銷售方法,促進產業不斷創新發展。

「產學合作絕對不是只有技職學校才要做,美國哈佛、史丹福大學的產學合作也很盛行,」程萬里提出澄清。

他認為,現在台灣的科技大學也進行研究,研究方向和一般大學各有不同的特長,不論是做產學或者是做研究,沒有公立學校該有、私立學校不該做,或者是技職適合、一般大學不適合的問題,產學合作對所有的大學都有需求。

校長們呼籲:產學要多贏,勿失焦 以人文社會科學見長的大學,常被認缺乏產學的機會。

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卻不這麼想,他舉例台北市有很多數位內容或媒體產業,也可以有相關產學合作,各領域都能從專業去找到合作夥伴,因為任何產學都會有進階發展、升級的需求,重點是找到專業的價值。

同樣地,商管領域也有不同的產學模式,例如修平科大行銷系學生可以幫農業縣市行銷農產品,或是協助鄰近中科商圈做網路行銷。 校長鍾瑞國強調老師不能閉門造車,所有修平的老師每年最少都要做到「一人一產學」。

他甚至建議學生,到校外實習時,如果發現企業內部營運的問題,可以自己嘗試為對方規劃一個產學合作案,也是一種不錯的實務磨鍊機會。

為了提高教師參與產學計畫的意願,不少學生都有各自的獎勵機制。

例如僑光科技大學不僅提撥75%經費做為老師的獎勵金,也在校內教師績效考核項目裡增加產學案的評分。

然而,回歸到大學本質,產學合作最重要的目標是把知識傳承給學生,若教授只為自己的利益拼研究,便不是大學樂見的現象。

有些老師教基礎科目,跟產業較無關,也許就不太會需要透過產學合作來提升教學。

交通大學校長吳妍華曾觀察到,有教授為了養實驗室而接拚命接計畫,她呼籲,鼓勵產學的同時,該注意老師能不能把教學品質顧好。

各所大學在善盡社會責任、為產業界服務,同時也應該兼顧好教學研究的根本,才不會顧此失彼,失去產學合作帶動教學提升的美意。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