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奧多.赫宙
有些猶太教經師稱他是受上帝啟示再建以色列國的先知。
以色列國父,猶太人復國運動的創始人和提倡者,生於匈牙利布達佩斯。
十九世紀中,歐洲反猶太主義盛行,當時身為新聞記者的赫宙覺悟到流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人,即使在當地得到政治上的解放,在社會上也無法獲得平等待遇,所以開始構思建立一個屬於猶太人自己的國家,並為此奔走一生。
省下每一分錢救國
他在十九世紀末出版了一本書--「猶太國」(Jewish State),正式提出「復國主義」(Zionism),他主張:第一,在巴勒斯坦祖先之地建立一個與他國人民擁有同等地位的猶太民族國家;第二,藉著宗教與民族的獨立性,在世界上任何地方保持猶太人不受當地社會吞噬同化,進而解決猶太人受迫害的世界性問題。
他的呼喚引起世界各地猶太人的共鳴,很多人加入陣營。甚至一些貧困的東歐猶太家庭,也在客廳的角落裡放個小錢箱,一分錢一分錢的存錢捐助復國運動。
一八九七年,赫宙在巴塞爾(Basel)召開復國主義第一次大會,肯定以色列的復國希望。一九四八年五月,猶太人終於擁有夢想了兩千年的國家。
但早年建國的路相當艱辛,赫宙不斷向很多國家的領袖遊說,曾要求土耳其政府允許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取得一塊地用來建國(自一八四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巴勒斯坦是土耳其託管地),但被土耳其拒絕。
一九0一年英國答應在英屬東非給猶太人一塊地,但他因為多年奔走勞累,這件事尚未有結果,就於四十四歲英年早逝。
至今,每年國慶(五月十四日),以色列人都還會到他在耶路撒冷新城一處高地的墳上獻花致敬。
查姆.魏茲曼
他是流離各地猶太人運用自己專業上的成就和社會上的影響力,推動以色列復國建國的典範。
以色列第一任總統。出生於俄國,在德國和瑞士受教育,後來成為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名化學教授。
改進炸藥發大財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魏茲曼發明了丙酮及丁基醇的改良製程,由於魏茲曼的這項發明,使英軍在一次世界大戰時,大大改進炸藥的效力。英國感念他的功績,封之為魏茲曼爵士,他並因此發了大財。
他繼續運用影響力,終於爭取到英國在一九一七年發表「巴爾福宣言」,支持猶太人建國的部分主張。
但當時政治環境多變,英國人顧及阿拉伯國家的反應,在這項宣言中留了一手,對「猶太國」的領土、主權等,並沒有明確界定。這也埋下日後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之間糾結不清的恩怨。
魏茲曼任以色列總統三年之後死亡。目前以色列有一所紀念他的魏茲曼研究院,是以色列地位最崇高的科學研究中心。
本古里昂
這位猶太開國英雄當年南征北討,為以色列建立政治、軍事、外交等典章制度,拔擢人才,一生充滿傳奇。連不易稱讚別人的猶太人也稱他是「真正的政治家」。
他是以色列獨立後第一任總理。出生於俄國波尼斯克(今波蘭境內),一九0六年移居巴勒斯坦。
本古里昂沒有受過正式教育,但卻嗜書如命,他擁有以色列數量最大的私人藏書,死後還成立了一個小型圖書室。他出門口袋裡不放錢,常常買了書,讓太太為書錢傷腦筋。可能由於興趣廣泛,本古里昂曾數度到印度學習打坐。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組織猶太人部隊,在英國艾倫比(Allenby)將軍麾下參戰,成為猶太人復國運動的領袖,也是以色列工黨(United Labor Party)的創始人之一。
在一九三五~四八年之間,他是巴勒斯坦猶太人組織的負責人,主控這個地方所有猶太人的事務,包括為源源不斷移人的猶太人開發墾植土地,以及組織秘密活動對抗阿拉伯人和英國人。
未受到英雄式待遇
本古里昂的背景對他日後行事有極大影響。他是典型的東歐移民,後人分析,這樣的環境使他不瞭解阿拉伯人,在他心目中的「以色列國」裡,阿拉伯人可能在建國藍圖上,占不到什麼分量。
一九四八年五月十四日,他宣布以色列誕生,並宣讀獨立宣言。曾兩度擔任以色列總理兼國防部長。
也許因為他出身的東歐,民主思想不及歐美發達,他也被跟隨者視為權威型人物,開創性極強,也果決專斷。但英雄在早期以色列建國時,並不一定能受到英雄式待遇。由於權力階層背景多元,一旦本古里昂犯了錯,依然要下野。事實上,曾七度當選國會議員的他,不止一次辭職、離開內閣。
本古里昂每天的記事本,現存於南部沙漠上的木古里昂檔案中心,其中有很多部分至今仍列為最機密文件,不對外開放。本古里昂對這片沙漠有奇特的識見,他認為這是以色列應極力開發的地方。晚年,他脫離公職後,餘生就在沙漠的集體農場上度過,他及夫人簡樸的墓地也設於此。
梅爾夫人
曾任以色列第一任勞工部長、第一位駐俄公使;也擔任過外交部長和總理,是猶太婦女為以色列奉獻的典型。
她出生於俄國,當時歐洲反猶風氣很盛,童年在貧窮、飢餓和恐懼中度過,她已意識到身為猶太人的痛苦,要想生存下去,就必須採取有效行動。
八歲那年,梅爾夫人全家移民到美國,由於她姐姐錫娜是一位「復國主義」信徒,晚上家中常有充滿理想的熱情青年暢談以色列復國的使命,後來這些年輕人不少成為「復國主義」的領袖和以色列的建國者。她在自傳中回憶:「那些夜晚對我前途的決定和形成,扮演重要角色。」
肥皂箱上的演講者
也是在那段期間,她決心回到巴勒斯坦的猶太社區去服務,並且不顧猶太人反對女子拋頭露面的傳統,在肥皂箱上演講,募款救濟從歐洲大批移民來美國的猶太人。還因為波蘭的反猶太事件,組織過示威遊行。
終於在一九二一年,她和梅爾先生回到巴勒斯坦,進入集體農場工作,種樹、養雞,完全獻身以色列復國的行動中。
一九四八年以色列宣布獨立後,她出使俄國七個月,又回國進入內閣,擔任勞工部長七年,對保障孤兒、婦女、老人、失業、殘廢等立法有重大貢獻。
一九五六年成為外交部長,經歷了「六日戰爭」,以色列在一百個小時不到的時間內,從埃及人手中奪過迦薩走廊和西奈半島全部。她旅行於世界各國打外交仗,贏得美國支持,並使以色列以全新的面貌在世人面前出現。
經過短暫的退隱,一九六九年她又以七十歲高齡出任以色列總理,任內經歷一九七三年慘烈的「十月戰爭」,並簽下了日內瓦停火協定。
一九七四年政治生涯結束,一九七八年去世。她的一生代表了一代有理想、有政治頭腦、思想開放、真正關心以色列前途的猶太婦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