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20年後的台灣媒體?

王力行
user

王力行

2011-09-29

瀏覽數 31,700+

20年後的台灣媒體?
 

本文出自 2011 / 10月號雜誌 勇闖巴西

2006年,英國《經濟學人》曾經預測2043年,最後一張報紙出版後,從此銷聲匿跡。這個說法,現在也沒有人會相信,因為它只可能提前發生,不會等到30年後。

改變媒體世界的怪獸,是科技。

媒體大亨梅鐸有一句名言:「沒有人能預測媒體未來是什麼面貌,但可以肯定的是:每一次科技上的突破,都會摧毀現在媒體的商業模式。」

進入21世紀,網際網路打破了傳統的通訊方式。「資訊爆炸」不只意味著資訊大量增加,也包括我們取得資訊的方便和快速。

現在35歲以下的人,很少從報紙上看新聞;他們透過電腦,透過iPad、iPhone,隨時隨地都可以知道國內外發生了什麼大事。

當iPad剛上市時,我在座談會上看到兩位年輕政府官員帶著iPad。iPhone上市後,會議中、街頭走、捷運上,也是人人低著頭,手指不停地撥動,在看訊息。

這真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大革命。

革命始自於1995年「網路時代」的降臨。以這個時代做分水嶺,前後十多年,美國的報紙已停刊關閉了不下300家,購併、改組、重整,更是一種常態。

要問新媒體的商業模式會是什麼?沒有人能告訴你成功的方式。

這是近來發生的事。號稱「21世紀報紙」的《The Daily》,是由財力雄厚的梅鐸「新聞集團」和科技大咖「蘋果公司」合作。每年燒掉3000萬美元,目前在iPad上只有7萬5000個訂戶,但要75萬個訂戶,才能平衡財務。

要問將來的媒體人會是什麼樣子?答案也很分歧。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媒體型態改變 媒體素養難預料

最近在台北舉辦的國際新聞協會(IPI)年會中,祕書長麥肯西認為「不是人人都是記者」。可是全民記者不是無所不在嗎?他們透過上傳文字、圖像和影音到網路上,不就達到傳播的效果了嗎?

更有人說,期待未來的記者能擺脫傳統「大記者」的角色,在分眾市場中找到自己的位子,成為「專業小英雄」。

事實上,現在平面媒體人的工作已在改變了。剛過60歲生日的《聯合報》,是媒體轉型的範例。目前記者已是全能的製作人,一次採訪稿件要發三次稿:第一次是上網站的「即時新聞」,然後再上傳影音檔,最後才是第二天見報的新聞稿。

2030年台灣媒體會有怎樣的變化?文建會召集了一批傳統媒體人、數位媒體人和學者共同討論,得到了這些方向:

●未來媒體載具會隨科技突破改變

●媒體內容的產出方式會多元

●媒體要重新定義

●新聞傳送方式會從直線變成網絡式

●媒體經營上,過去是生產、平台和發行三合一,未來是任何組合都有可能。

20年後,媒體的形式會這麼不同,問題是媒體素養和媒體價值會變成什麼樣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