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提升競爭力 提升競爭力 策略執行力實戰6天班,倒數計時,即刻報名

教育/延長國教不如開放大學

林全
user

林全

1989-12-15

瀏覽數 11,750+

教育/延長國教不如開放大學
 

本文出自 1990 / 1月號雜誌 第043期遠見雜誌

接受教育可以滿足人們求知樂趣,又能增進生活能力,所以,它既是消費(享受),也是投資,而教育投資本來就是追求經濟進步的手段。

我國過去經濟持續繁榮,多少也和人民普遍重視教育有關。但我國教育政策的釐訂,卻鮮少按經濟理論的思維方式加以考慮。最近政府宣布的十二年國教政策,就是其中一例。

創造外部利益

義務教育的原始用意,是因為社會上許多人不會自願接受某一水準的教育,但政府基於社會利益考量,強迫所有國民都有義務接受該水準的教育。

所以,如果將教育視為商品,那麼套用經濟學的說法,就是受教育對社會創造了外部利益,於是政府強迫人民增加對教育的需求,使每一國民都有義務維持一定教育水準。這個水準,在我國過去是九年國教,未來則將改為高中畢業的十二年國教。

問題是今天我們的高中教育,難道真的到了自發性需求不足,非得強迫增加教育需求的地步了嗎?事實恐怕不是如此。政府宣布實施十二年國教的根本原因,非但不是因為需要不足,反而是由於需求太過殷切。

具體而言,就是如今大學之門太窄,在升學競爭的壓力下,只有擠進好高中,才能增加進入大學的機會。於是,在考試入學的制度下,對明星高中的需求變得如此高漲,以至於應付考試成為學生受教育的唯一目標。它不僅斲傷學生身心,更帶來社會痛苦。

所以,十二年國教的最大用意,是免除高中聯考的競爭,進而消除明星高中。正因為如此,有人便說,如今的義務教育,已經不是解決教育需求不足的手段,而是為了教育供給不足。故所謂十二年國教政策,乃是政府有「義務」提供高中教育,以避免升學競爭壓力而已。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窄門不變,痛苦不絕

可是,我們不禁又要問到,難道沒有了高中聯考,就真能解決這種一切為考試的痛苦嗎?答案顯然不是如此。只要大學窄門不變,則十二年國教政策,只是將高中聯考的升學壓力,轉移到大學聯考上而已。

所以,今日教育問題的根本關鍵,是大學數量不足以滿足需求。但是,大學數量不足,卻是由於政府一方面無力(也不宜)增設公立大學,或實施十六年國教;另一方面,卻又限制私人興辦大學所致。

教育部管制私人興辦大學的動機,無非是為了控制大學品質。但是,已經存在的私立大學卻因此而奇貨可居。於是,為了防止這些學校利用壟斷而取得暴利,只有進一步管制大學學費。可是,儘管大學學費可以管制,大學經營成本卻無法管制。於是,在不愁招不到學生的情況下,私立學校可以競相降低品質,以減少經營成本,而大學品質不能提升,反過來又成為教育部繼續管制大學設立的口實。

只待大學自由化

其實,只要政府採取放寬大學設置與學費管制等教育自由化政策;那麼隨著私立大學設立增加,升學競爭的壓力自然緩合。又何需耗費大幅預算,實施十二年國教政策呢?大學教育自由化的好處還不止如此,在開放設立的競爭環境下,各大學將莫不盡力提升其品質以圖適存,於是,近年來許多大學師生為大學法修訂所奔走疾呼的目標,將無需大學法的修訂,學校也會主動達成。

(林全為政治大學財稅系教授)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