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讀書的那個年代,台灣研究所還很少,一點都不好考……」這是《遠見》這次從北到南邀請六位校長們聽到最多次的第一句開場白。
大學畢業後,先就業還是升學?少了碩士光環能順利就業嗎?怎麼選研究所才是對的?不同的時光環境之下,世代間對於求學路的抉擇究竟有那些異同?來聽聽校長級的大學長們,想對七、八年級學弟妹說的話,以及校長們難得公開自身的求學經驗,和投身教育多年的觀察,為學生們一解疑惑。
一問校長:碩士學歷已經成為就業基本條件嗎?
答:研究所只是選項之一,學習永遠不嫌遲
經驗分享①
國立清華大學校長 陳力俊
小學六年級時,跟著家人一起搬到新竹清華大學附近的陳力俊,國中到高中共六年的時間,每天都穿越清大校園走路去上學,雖然大學讀的不是清華,但在赴美國深造之後,選擇回到清華。
陳力俊花了八年在美國完成他的碩博士學位與博士後研究,回到台灣便到清華大學材料科學工程系教書,多年來獲得的學術榮耀,包含清大第一屆的傑出研究獎、中山學術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等。
他對於清大的情感更是深厚,一路從副教授升上教授,也曾經擔任過該系系主任、所長,以及工學院院長。
今年度,上海交通大學所公布的大學排行榜中,清大是兩岸四地大學的第四名,僅次於北京清大、台灣大學、香港大學。
但最令陳力俊高興的是,評比指標當中的每位教師頂尖論文、國際論文、及國際專利三項平均數、專任教師具博士學位的教師比例、以及畢業生或諾貝爾科學獎(物理、化學、生理碩醫學、經濟學)和菲爾茲獎(數學)的總數及平均數,都超越其他三校。
「清大的師資只有600人,是台大的1/3,如果只看總數,清大永遠都吃虧,」陳力俊有信心,如果以教師的平均表現來看,清大絕對具領先的實力。
陳力俊藉此提醒學生,不盲目追求排名第一,應選擇與自己興趣最相符的研究所。
提到外界流傳著「碩士學歷是就業基本門檻」的說法,他更認為這是一種誤解。
「以理工領域或許是如此,但人文社會方面就不必然如此,不可一概而論,」他解釋。
按照陳力俊的經驗,在科技業的生產線上常會遇到突發狀況,需要立即解決問題,這種解決問題的能力訓練,是碩士階段很重要的一環,因此往往造成科技業對於學歷有較高的要求,希望學生具備碩士的能力。
當年大學畢業就出國念書,陳力俊回憶那時台灣的研究所教育尚未成熟,現在就不同了,資訊交流發達,加上許多歸國學人回來貢獻,把國外的教學法和教材帶回。
「以清華來說,我有信心我們的專業課程即使和美國的大學競爭,不見得比較差,」他說。
陳力俊鼓勵學生在考慮出國與否的同時,要仔細思考個人的需求是什麼,他肯定國內研究所已可以滿足對於專業的追求,出國的話則有另一種文化環境刺激和語言的學習。
因此選擇出國或留在台灣都很好,他透露,自己的小孩念清大化學系畢業後,也是留在台攻讀碩士班。
另一方面,若是進入職場後發現所學不夠而再回來進修,學習效果非常好。
但陳力俊坦言,現實中會遇到的狀況是,可能當下正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和薪資、也許已有養家活口的壓力等因素干擾,所以有不少在職進修的例子,最後未必都能順利念畢業。「若這是你的個人規劃,記得要靠意志力去完成,」陳力俊期勉。
經驗分享②
東海大學校長 程海東
現任東海大學校長程海東回到台灣之前,曾在香港城市大學、美國伊利諾大學任教,2004年才來到東海任職。
瞭解學生在選擇研究所時,難免會有的看重名聲、國際排名的心態,西北大學和伊利諾大學的材料科學系,在全美國的專業表現排行都是名列前茅的學校,程海東看學校的好壞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他建議學生要多去判斷評鑑指標的背後意義。
程海東也認為,人人都要讀碩士、碩士是基本學歷,是以訛傳訛的說詞。以東海的大學畢業生來說,會讀碩士是25%,不讀的是75%,因此他從不會直接建議學生升學與否,讀、不讀都有好處。
另一方面,他強調讀研究所只是一種選項,未必要像趕進度一樣,非得要在大學畢業後再取得碩士學位不可。
即使是離開大學校園的數年後,待有需要時再學習都不嫌遲,像東海針對一般社會人士設立的推廣教育部,在中部地區相當具規模,近三年營收破億,顯示職場進修有其市場,去年營收更成為全台第三、中區第一。
程海東表示,東海今年就多了工業設計的碩士在職專班,還有餐飲管理和法律的新班正在申請當中,預計明年都要開設。
他也認為,學生如果已經有不錯的工作機會,不妨先踏入職場,但不要放棄終身學習的機會,將來不管是想要增加學識,或是單純的滿足個人興趣的進修,機會永遠都在。
二問校長:先就業好、還是直接升學好?
答:多探索,別盲從,找出自己的路維持競爭力
經驗分享③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校長 林振德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雖然父母是彰化人,但林振德小時候是在台東長大的,排行老么、上頭還有四個哥哥,林振德從小就愛拿起竹筷、木條、玻璃珠等物品,隨手組裝成小玩具,對於數學和物理的學習興趣濃厚,影響到他日後選讀機械工程學系。
林振德畢業後先服兵役,退伍的隔天,就有一家外商公司要他去上班,公司專門生產手表和外銷,他的任務是在生產線上擔任品管。雖然待遇不差、又是個小主管,但林振德認為自己的喜好是在於研發,而非這種單純的檢查工作,因此便回絕了,選擇先回到母校淡江大學當助教。
當助教的同時一邊準備公職考試,希望能有更穩固的收入幫助支持家庭經濟,但其實林振德心裡一直渴望再進修。
他回憶那個時期,許多當助教的人都在準備申請出國,「看到一些成績比我差的同事,都能出國申請到獎學金讀書,我心想這應該是個好機會,」果真在第二年順利申請到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
「現在台灣高教很蓬勃,國際交流頻繁,留在國內學習的環境比以前好很多,」林振德回憶,以前做研究找資料,是要到圖書館把一本本期刊目錄都翻過一遍,不像現在運用搜尋引擎、資料庫等科技,幾秒鐘就能有所收穫。
然而話鋒一轉,他提醒,當資訊都能被快速取得,記得培養創意思考的能力,才是決勝負的關鍵,學生要懂得現在的學習方式,善用更聰明、有效率的工具做學問。
爭取經費資源也是一樣的道理。假使因為經濟因素,無法馬上實現留學夢,掌握各種獎學金資源,如國家的公費留考,國外學校、社會上也有單位願意釋出獎學金給想出國進修的學生。
或是等工作存夠了錢再去讀書,甚至助學貸款都是一種可以完成夢想的方式。
「我就是因為先有了擔任助教的工作收入,加上有獎學金支持,才有辦法無後顧之憂地去追求出國求學的夢想,」林振德以過來人的經驗鼓舞學生。
瞭解學生可能會有迷惘,搞不清楚自己的方向在哪裡,林振德還出賣了一段自己孩子的故事。
原來幾年前,他的大兒子在讀大四時,跑來找他商量,表示想要延畢一年,再花些時間思考未來,向來開明的林振德卻反對孩子的做法。
「還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的人,只是光坐在那邊空想是沒有用的,」他認為,如果一直停留在大學裡,同樣熟悉的環境,無法幫助你刺激出新的想法,多花一年延畢也只是原地停留,倒不如去體驗真正的工作,看看外面的世界是怎麼變化的。
當然,假使學生是已有目標和明確計畫,只是需要多一年時間準備,林振德也會支持學生勇敢嘗試。
關鍵就是別盲從、多探索、接受新刺激,也許就能發現最好的路。
經驗分享④
國立台北商業技術學院校長 賴振昌
在台北商業技術學院還是台北商專的時代,賴振昌就是從這裡畢業的無數校友之一,賴振昌建議大家做的實驗,在台北市路上隨便找一個人問他知不知道台北商專,凡是30~40歲以上的人,「10位中有9位,就算不是我們的校友,那他至少一定有親友讀過,」他補充,尤其從商的族群更是如此。
顯現出早些年代,身為國立技職學校,台北商業技術學院確實培育出不少產業所需的人才,畢業後直接投入職場,賴振昌也不例外。
20歲北商畢業那年通過財稅人員高普考,25歲通過會計師高考,成為執業會計師,三年後以同等學歷資格進到中山大學企管研究所讀碩士,中間間隔數年,又到台大商學所完成博士學位,之後再通過公費留學考試,取得赴美國哈佛大學進修的機會。
當時的賴振昌心想,過去學的是會計,雖然會計之於商學院就像數學在工學院的角色一樣,是很重要的基礎,但也因為專業性偏高,有專業深度、廣度卻嫌不夠,所以在碩士階段,賴振昌決定選擇改為攻讀企業管理。
因此反過來說,他的看法是,如果學生大學讀的是國貿、企管、商學這類較大範疇的學問,進階到研究所時可往次專長深入,聚焦到更專精的領域。
賴振昌觀察整體,如今大學上百家,商業類科的設系門檻比理工科低,不需要太多昂貴的高端儀器設備,造成相關商業類科有偏多的現象,每年有大量的商科畢業生投入職場。
如果沒有培養出自己的差異性將很難突出,「跨領域涉獵、隨時增加自己學問的深度廣度是必要的功課,」他總結。
正如賴振昌自己的求學經歷,並非一路直升,不同階段中,總有各種工作經驗的穿插,一旦發現能力需要提升,就再回到研究所充電,才能持續保持職場競爭力。
三問校長:如何選擇好的研究所就讀?
答:評估學術地位,也要考量就業前景
經驗分享⑤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校長 李國添
出國讀書原本是李國添從未想過的事,農家子弟的他,在海大取得碩士後就想直接就業,受海大聘為講師。擔任講師的第二年,偶然間得知國科會有辦理科技人才培育計畫,提供兩年的海外公費進修,因此李國添也去爭取到這筆獎助金。
對於人才的議題,李國添有感而發:「社會發展已是多元化,但多數人的求學思惟還是一元化,」他舉例當年讀建國中學時,25班學生有1班是文法組、5班是醫農組、其餘全都是理工組的考生,大家只看到理工科系具前景就一窩蜂去讀。
即使到多年後的現在,這股風氣依然存在。他提醒學生,求學不是進入製造工廠,不加思索地投入,最後走出學校後,大家變成同一個模樣。
另一方面,他點出,如今學生在決定讀研究所時,太過度偏重就業導向。「選擇研究所不是在選職業,並不是未來想從事哪種工作,現在就去讀它,這樣的視野太狹隘,」李國添的建議是看大方向,去思考自己有興趣研究的領域有沒有引領世界潮流的潛力。
當然,也不能只看熱門與否,每個領域都需要有人才投入,一味往科技業跑,一旦碰上景氣循環低潮,科技人才過盛的問題很容易冒出來。
以他自己為例,考大學要填志願之前,李國添親自跑到基隆現場勘查,很滿意校園環境,又看到海港和漁市場熱鬧的場景,當下決定要讀海洋大學。
充分瞭解學校有哪些資源、是否能幫助你學習,是李國添告誡學生該做好的功課。
按照他的分析,研究所和大學的挑選標準有很大的差異。大學是通才教育,選校時考量的是全校整體表現,有沒有卓越的教學表現、師資、素質不錯的同儕能相互激勵學習火花。
然而,選擇研究所要特別注重該所在世界上的學術地位如何、教授的研究精神與方向、研究設備是否充足等。
同時要考量各領域不同的特性,選擇該領域學術研究與專業表現傑出的學校為佳。
「像我讀的是水產,此領域當中,以日本的研究較完備,」加上當地海洋環境和台灣也很相近,因此李國添當年選擇到日本東京大學讀書。
他也和其他多位校長持相同看法,認為社會潮流與產業趨勢瞬息萬變,碩士學歷絕非就業保證,學習是終身的事。
否則就算學歷讀得再高,出了社會之後,如果沒有維持進步的步伐,李國添預估,幾年後的專業表現將很可能被大學畢業生追上。
獨立思考和自我學習,都是李國添心中碩士該具備的能力。
經驗分享⑥
嶺東科技大學校長 趙志揚
從彰師大、台師大、到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趙志揚一路鑽研工業教育領域,絕對算是技職教育最忠實的實踐者。
在國內完成碩士學業,當了五年助教後,趙志揚成為講師的第二年申請了國科會全額獎學金出國攻讀博士。
1991到1994年的時光,趙志揚的太太和小孩一起跟著他在美國生活,非常重視國際觀、開拓不同視野與文化體驗的他,還常安排假期帶著家人四處旅行,幾年之間美國本島48州,他們去了47州、差1州就要征服本島,「直到2009年趁著小孩在美國讀碩士的時候,我們全家人才又再度抽空把最後1州也走過了,」他笑著說。
因為有過教學工作經驗,在讀博士的時候,趙志揚很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加強哪些方面的知識。對於與個人未來執教相關的研究法、統計學等花了一番功夫精讀,學習動力特別強烈,效果自然很好。
觀察台灣高教現況,趙志揚指出,對許多人來說,碩士將是最後一個在校園學習的機會,所以「大學如果選錯系,讀研究所時不能再選錯,」他說。
重點是,如何才能選對研究所呢?趙志揚認為,學生不妨選擇重視就業力培育的研究所。他解釋,隨著時代轉變,大學教育學門分類不再明顯,專業角色慢慢退化,一些不分系的課程紛紛出現,導致研究所階段的選擇將大幅影響未來工作方向。
一般高教和技職,兩種不同教育體系的學校,趙志揚都待過,他比較,如果是國立大學,所擁有的資源確實較為豐富。
但這種優勢能不能反映在對學生就業能力的養成上,卻未必有正相關。
他坦言,以過去在公立大學的經驗發現,很多研究所是和業界脫節的,「現在就業就是王道,學位讀再高,除非是走學術研究的路,不然最終就要進入職場。」
在培養就業實力表現上,趙志揚內舉不避親,向學生推薦技職學校的優勢。
以嶺東大學的學生為例,升研究所的比例約一成多,八成以上都可以直接就業,優勢便在於透過專利、創造發明和比賽的訓練,增進學生實戰經驗,達到畢業即就業。
趙志揚還開心地分享,校內學生在商業和設計的優異表現,像設計四大獎之一的iF今年大學排名,嶺東科大排全球第57名,贏過許多國立學校。
學生可依據特色不同來選擇研究所,趙志揚強調,「先國立後私立、高教選完再挑技職」的落伍公式已經不流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