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遊輪在海上行駛不會靠岸,船上又有1900餘名遊客,他們需要每日24小時的房間與食物及各種娛樂節目的服務,因此員工沒有白天晚上之分,工作非常辛苦,沒有美國本土人士願意從事此類工作,因此遊輪上餐廳與房間清潔等服務人員全部由印尼外勞負責,餐廳的廚師除大廚以外全部是菲律賓人。如此區隔不同國家的外勞,主要是使他們能互通語言,也可以互相支援,避免不同國家員工文化與習俗的衝突。這些外勞完全沒有週末或假期,他們要工作滿十個月以後才能回本國享受三個月的帶薪假。至於船上中高階管理人員全部是美國人。
由此得知,如果美國沒有一個彈性外勞制度,這些豪華遊輪是無法生存的,而美國人也無法占有這些高薪的中高階主管的工作。
美國緊縮外勞 白領也丟工作
從海上的外勞想起美國本土的外勞,美國近年來因為失業率居高不下,有些州政府如阿拉巴馬便透過嚴禁使用非法外勞及嚴格管制外勞使用的立法,減少州內外勞的人數,其主要目的是為本土人士創造就業機會。但是當外勞紛紛避走到他州以後,這些州政府不但沒有為本地美國人創造出就業機會,反而帶來更嚴重的失業問題。
比如阿拉巴馬州因為外勞離去以後,幾乎所有災後重建的基礎建設工作因缺工而停頓,缺工是因為美國本土人士不願意從事此種低薪、艱苦又長工時的工作。基礎建設重建無法推展,中上層的管理人員與白領及專業的美國人便沒有工作。換言之,本想趕走外勞為本土人士創造就業機會的勞工法令,反而造成人力短缺,阻礙災後重建的進度,因而影響當地的經濟復甦,最後造成本地人士失業的惡化。
中東限制外勞 上中下層全面缺工
無獨有偶地,在地球另一端的阿拉伯國家,因為近日茉莉花民主運動威脅到執政者政權的穩定,於是沙烏地阿拉伯政府帶頭訂定外勞限額法令,希望此政策可以增加本國人士就業機會,減低他們對政府的怨氣。
此限額是按企業規模大小規定可僱用外勞的比例,大型公司如沙烏地阿拉伯投資銀行,外勞的使用不得超過全體僱用人士的35%,小公司則外勞不得超過90%。但沙烏地阿拉伯是出口石油的國家,非常富有,本地人工作意願不高,也缺乏專業工作的訓練,因此沙國非政府部門的工作高達90%是外籍人士擔任,連政府部門也有很多外籍專業人士。
當企業執行外籍人士限額法令時,他們必須遣散部分外籍人士,以本國人士代替他們,但本國具有適當資歷與經驗的人士不但非常缺乏,更嚴重的是,阿拉伯人是不願意與女性並肩工作的,此種男女區隔的傳統為企業使用本地勞工時帶來無限的困擾。
此種外勞限額政策也導致鄰近非石油出口國的經濟與政治不穩定,因為鄰近非石油出口的貧窮國家,外勞的輸出是他們國家主要就業機會與外匯的來源。
比如埃及在外地的勞工所寄回家鄉的外匯,每年高達89億美元,2011年前十個月,由單在沙國工作的埃及勞工所寄回家鄉的外匯即達十億美元。如今,缺少了這些就業機會與外匯收入,使埃及新政府改革政策寸步難行。
此三個外勞故事都說明了政府在擬定公共政策時,絕對不可以嘴巴快於腦袋,感情勝於理智,必須經過深思熟慮,想清楚他所可能帶來的其他效果才可以推行,否則「錯誤的政策比貪污更可怕」。
台灣不缺人才 是缺合理待遇
台灣的企業在近日直喊人才短缺,中研院的翁啟惠院長也與一些大學校長聯名發表「人才宣言」,呼籲政府正視人才短缺問題。其實台灣並沒有真正的人才短缺問題。台灣的大學很多,人才也很多,除某些特殊領域以外,並不缺乏人才,否則鄰近地區如香港、新加坡、中國大陸、南韓都不可能紛紛來台挖角。
台灣的問題是薪資偏低,國內企業與政府都不願意出高薪聘請專業人才,立法院更來湊熱鬧打肥貓,這有如有人只願意出Honda Civic的價錢 但卻要去購買高級的BMW或積架(JAGUAR)汽車,買不到,於是喊BMW或積架缺貨。
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南韓的政府與企業願意出BMW或積架的價錢,所以他們可以聘請得台灣BMW或積架的人才,以至台灣人才不斷外流,本地人才空洞化。
政府的回應是,提撥新台幣600億,分四年推行五大計畫去培育企業所需人才。這不是解決台灣人才短缺的好辦法。一如目前美國發現中國大陸人民所得水準提升,對西藥的需求會大幅提升,只是大陸人民對西藥的資訊不足,於是美國藥商以數倍於一般醫生的薪資來聘請正規醫生擔任西藥推銷員。高昂的薪資使很多醫生捨棄專業醫師的工作而接受西藥行銷工作。於是大陸發生醫師短缺的情況。
此時大陸政府應該加緊訓練更多的醫生,還是調整現行醫師的薪資水準?如果政府的因應政策只是訓練更多的醫生而不調升薪資,則訓練出來的醫師會不斷地捨棄醫療工作,而流向於美商西藥銷售的工作,巨額的醫師訓練費用因而被浪費,醫師短缺問題也未解決。
同樣地,在薪資不調整的情況下,台灣培育再多的人才都會被需求甚急的新加坡、香港、中國大陸與南韓挖角而去,台灣仍然是停留在人才短缺的階段,政府600億的培育人才政策只是為他人作嫁衣裳而已。 (作者為中央大學講座教授兼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