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廍里有三成民眾以種蓮霧為生。黃進良和堂弟黃進文是當地知名農民,他們1.8公頃的園子種540棵蓮霧樹,每棟樹一年結200斤蓮霧,果實大紅又甜,是蓮霧比賽的得獎常勝軍。
堂兄弟倆分別在2006、2009年拿過神農獎,自創的「大鵬灣」水果禮盒,每逢春節,就十分搶手,一個200公克重的蓮霧可賣到200元,價位愈高,買氣反而愈旺,因為供不應求,得向其他果農調貨。
他們的頂級蓮霧,有時候市場拍賣價一公斤會漲到1850元,吸引不少達官貴人和科技公司大老闆購買。大陸、日本、印尼等專業人士,還專程跨海來參觀,越南農業部也來觀摩,想要學習種植技術。
有趣的是,日本電視節目《寵物當家》也來拍攝,連狗明星也愛上台灣蓮霧。黃家兩兄弟的蓮霧實在太有名了,還數度遭人偷竊,黃進文只好每天帶著貴賓狗巡邏,晚上住在裡面,好保護值錢的水果。
黃氏堂兄弟的蓮霧受外國人喜愛,其實,在老外眼裡,豈止是蓮霧,台灣水果可是既有名又好吃!
日本雅虎網站在2007年就票選台灣芒果比日本種好吃,近年更成為華人中元節的熱門禮物。
曾經駐WTO總部的農委會國際處長張淑賢就分享,瑞士駐WTO的官員,很喜歡台灣芒果,辦公室掛著台灣的水果月曆。去年她帶了上百斤台灣水果到瑞士開會,讓各國與會者品嚐,大家都讚不絕口,「尤其芒果、荔枝、鳳梨最受歡迎,」她笑著說。
先天氣候條件下,台灣本就適合種植水果。農業試驗所鳳山分所所長陳甘澍分析,和其他國家相比,台灣雖然可耕地面積少,水果產量占世界比率不高,但是,多樣性卻是少見!因為台灣有2∕3是山地,氣候涵蓋熱帶、亞熱帶、溫帶,因此能種植多種果樹。
除了大自然優勢,後天研發的努力,更是推升進步的關鍵。曾任農試所所長的亞洲大學健康學院院長林俊義指出,農試所收藏了十分豐富的水果種原,從低海拔、中低海拔到高海拔都有,共有47科、117屬、213種、861個品系,農試所還設立熱帶、亞熱帶、溫帶等果樹團隊,進行各項研究。
研發新品種,吸引他國考察
其實,今天大家吃到的所謂「台灣水果」,不少都是過去100年持續從外面引進,再由台灣人發揚光大。農試所作物種原組組長溫英杰分享,台灣因氣候多元,日據時期就被日本人視為農作物培育地點,從東南亞引進蓮霧等種原。
到了1950年代時,國民政府想提高農民收入,又陸續從美國引進愛文芒果、日本引進巨峰葡萄,不斷引進新品種,讓台灣的水果富含多樣性。
此外,農委會設有七個農業改良場、五個分所,散布全台各地,研究人員就拿著收集到的種原,與農民互動切磋,不斷培育出新品種。「他們不但專業,且專心,不少人一輩子就只研究一項水果,精神令人敬佩,」林俊義說。
例如,已故的「台灣鳳梨之父」張清勤,光他一個人就培育了30多種鳳梨,金鑽、牛奶、甜蜜蜜等品種風味互異,加上採收時間不同,讓鳳梨成為全年都吃得到的水果。另外,他還培育出冬天採收的冬蜜鳳梨,吃一小口就覺滿口甜蜜。
「研究人員和農民互動良好,是另一個原因,」林俊義說,農改場等研究單位大多鄰近耕種地點,與農民就像一家人,有時候農民發現變異種,就會與研究員一起鑽研,新品種就誕生了,這樣的合作模式在世界十分罕見,也紛紛吸引不少國家來考察。
在台中市新社區協助農民種枇杷的農試所研究員施昭彰,就是一個例子。
研究溫帶水果的施昭彰,已成功培育金鑲白玉、晶璽枇杷,不僅肉白皮黃,甜度達13%,一個就有50、60公克重,比一般枇杷35公克還要大。2011年4月採收季節,一斤九個賣到650元,儘管創下天價,但還沒上市,就已被搶購一空。
施昭彰還花了十年,成功培育出5月就能採收的玉金香梨,成為全世界最早收成的枇杷品種。由於大陸梨占全球產量的七成,這種綠皮的低海拔梨,早一個月採收,就能搶得先機。
台灣人能培育高品質水果,和天然災害也有很大關連。鳳山分所所長陳甘澍分析,颱風、水災,經常造成果樹損失,促使農民、研究人員設法改良品種,由於他們熟知果樹特性,便利用人為方法,調節果實產期,水果反而更大更好吃。
蓮霧就是如此。他回憶1977年賽洛瑪颱風造成水災,蓮霧樹根浸水,落葉之後,長出新梢,卻結出很甜的果子,後來,農民利用植物求生的特性,夏秋之際給果樹遮蓋黑網,原本在夏天收成的蓮霧,延後到冬季採收,品質更好。
「這是植物逆境求生!」陳甘澍表示,不只蓮霧有產期調節,葡萄、釋迦被颱風吹壞,農民修剪枝條,憑著優良的栽種技術,葡萄從一年一收增加到三收,釋迦從夏天改成冬天採收,不僅滋味絕佳,也不易裂果。
以夏季水果荔枝來說,原本採收期僅一個半月,研究人員開發黑葉、翠玉、玫瑰紅等品種,採收期達五個月,延長到秋天,鳳山所在2011年更研發4月份就能採收的品種,未來農民就能提早上市。
據農委會統計,台灣水果年產值約630億元,平均每人每年要吃掉148公斤,相較光復初期,只吃十幾公斤,代表民生富裕。下次吃水果時,想想農民和研究人員的奉獻,相信滋味會更甜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