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國防上邁向「全島金門化」目標的重大工程--佳山計畫,雖然蔽處花蓮中央山脈一隅,但因具有將數百架戰鬥機藏入地下的功能,似乎已使所有花蓮人都說得出它的存在,卻摸不透它的內涵。
精巧又神祕
試圖穿透籠罩「佳山」面貌的神秘力量,在實際接觸後,才發覺它的精巧。
神秘力量之一是嚴密又低調的柔性保安系統。一位報紙的軍事記者,專程前往計畫現場,但在廣袤數里的施工區域附近,竟找不到適當的拍照位置;電視台攝影記者,本想趁著搭乘直升機,趕赴華航客機失事地點採訪的凌空之便,一覽它的廬山其面目,卻被安全人員所阻。
由於對佳山計畫感興趣的人越來越多,現在連周邊的工程,陸軍單位也加派了一些配哨子、木棍的阿兵哥,管制人車進出,工地除往返頻繁的灌漿車,及零零星星進出的軍方吉普車和大卡車外,偶爾才得見到一兩位胸前掛有黃色識別證的山地青年,騎著摩托車自管制區內呼嘯而出。
偌大的區域內,並沒有想像中大工程進行間所應有的轟隆聲及生氣。空氣中傳來的,反倒是鄰近大理石工廠切割石塊的聲音。
絕佳的地理搭配
在當地熟人帶路下,繞過警衛,想從別處一窺傳說中供飛機進出的洞口,但附近稀稀落落的低矮民房,幾無一幢建築物的高度足供遠眺佳山計畫的外貌。難得攀上最高的樓房,卻仍發覺在將來供戰鬥機進出的山洞前,堆有阻擋視線的土堆。爬過兩個半人高的土堆想接近現場,迎面又是一群阿兵哥在眼前。
歷時四年的佳山工程,自洞內挖掘出來的土方,足足堆成了兩個半人高、長寬與花蓮機場一般大小的平台,儼然可發展成一個中型的軍用機場。
一位曾因洞內工人死亡,而陪同檢察官入內驗屍的員警,在描述洞內工程的壯觀時,雖事隔多日,仍是眉飛色舞。但他畢竟也像洞內大多數分區域工作的人員一般,雖然身歷其境,卻無法一窺工程的全貌,說不出個所以然。連立法委員進去參觀後,記憶最深的,也就是這些山洞「好大」。
進行至目前階段的佳山工程,在山的右側已鑿出五個出入口,其中較大的三個,應是傳說中供飛機出入之用。左側也有類似工程在進行,所以山洞的總數,最後可能不止這個數字。
這樣隱密的設計,一名熟悉軍事的記者分析,由於洞口鑿於山基,從西部大陸方向越嶺而來的飛彈,將不易攻擊到它,而中共從東部太平洋發動奇襲的可能性,則小之又小。
中共目前尚無航空母艦,飛機必須繞鼻頭角或鵝鸞鼻來攻,但續航距離是個難以克服的問題,且台東、花蓮基地起飛的F-5E戰機,也將以「先處陣地」的優勢,以逸待勞。
「佳山」距花蓮空軍基地約二、三公里,距花蓮港約七、八公里。一般預測目前花蓮基地的抽油、儲油作業方式,對佳山並不是一個不可引用的模式。
現成的北迴鐵路港口支線,和直達佳山洞口附近的北埔支線相接駁,也為佳山的戰備物資的補給運輸,在海運轉鐵運,或直接鐵運上,提供了多一層的便利選擇。
而一條橫跨北迴鐵路、蘇花公路及美崙溪上游,並與三者立體交又通過的四十米寬大道,將使佳山與現行花蓮機場更形緊密地連接在一起。
磐石計畫的一部分
佳山計畫不是單一的國防計畫,而是國軍防禦台灣的「磐石計畫」中的一部分。據瞭解,相應配合的計畫,可能尚有陸軍在佳山區域內的天弓飛彈發射場,及海軍研議中設於蘇澳附近的潛艇基地。
不過一位高級將領也分析,因為花蓮經常受七、八月間颱風的正面侵襲,艦隊必須集體開赴西部,躲避極具殺傷力的風浪,因此在此大興海軍基地的可能性很低。
斥資四、五百億的佳山計畫,就純軍事角度來看,它或許是金馬成功經驗下及孫子兵法中「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的軍事思想的延續。
但放在海峽兩岸攻防關係的宏觀架構中來看,佳山計畫卻成了標記台灣在戰略上走向守勢的一個重要而明顯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