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報名 免費報名 感受新東方花藝大師 - 凌宗湧的生活美學

從啦啦隊到選手-未來職業婦女新貌

陳黛婷
user

陳黛婷

1986-11-01

瀏覽數 15,950+

從啦啦隊到選手-未來職業婦女新貌
 

本文出自 1986 / 11月號雜誌 第005期遠見雜誌

把現代職業婦女的家庭與事業問題,放在二十一世紀,會有什麼樣的答案?

根據本期「遠見」獨家調查,顯然在大多數受訪者(七○.一%)的眼中,二十一世紀的職業婦女將終身不放棄工作。這樣的反應,是基於二十世紀職業婦女的反省?還是對二十一世紀職業婦女的期望?

把社會比成舞台,台灣職業婦女現在所站的位置,還在光圈邊緣。儘管目前婦女佔全國勞動人口的四五.八%,同工不同酬、差別待遇的怨言卸時有所聞;女主管仍是「少數民族」,常為報章雜誌青睞有加的話題,而婚姻與家庭仍是婦女抽身往幕後的重要力量。

一位工作了十五年的職業婦女形容現代職業婦女的生涯:「是一場男人與女人的戰爭。」果真如此,這場在二十世紀以前還不見火星的戰爭,到了二十一世

紀是不是也會有室迴路轉的發展?二十一世紀的職業婦女又將扮演什

麼樣的角色?

專業女性主管增加

美國新聞週刊記者形容,二十一世紀的職業婦女將「不再是站在場邊遞茶送水、揮旗吶喊的啦啦隊,而是一齊等著槍響,預備衝刺的選手。」

相應於部份已經在一些工業化國家成形的景象,未來台灣也會有更多的女老闆、女主管及各種從事專業工作的職業婦女出現。

一項一九八六年的調查顯示,美國小型企業的老闆中,四分之一以上是女性;在加拿大佔三分之一;義大利則有五分之一。而在美國勞工局今年三月發佈的資料中,管理階層的工作,女性已佔三六%。一半以上的專業工作者是女性。

性別障礙逐漸消除

紐約區勞工統計局的艾潤赫指出,婦女大舉走進傳統男性行業的現象,表示「性別障礙雖未完全袪除,卻已經明顯降低了。」

這種進展,對今天的台灣婦女而言,距離還稍嫌遙遠。

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儘管近二十年來,我國女性就業人口已從一百萬九千人,跳增一倍,達二百八十八萬人,佔勞動人口三分之一以上,婦女從事的工作,仍偏重佐理性職務,專業技術方面的比例極微,而且以教師及護理人員為多。所有行政及主管人員中,女性僅佔一○%。

但是,在二十一世紀台灣的性別障礙將日漸消除,「不是不可能的,」台大婦女研究室執行秘書,也是在台大任教的姜蘭虹信心滿溢地說。

專家估計,包括公共關係、電腦服務與新聞業在內的資訊事業;金融服務業;觀光業;心理諮詢業和設計業,這些在二十世紀末快速成長,在二十一世紀日形重要的行業,都將對追求事業成就的婦女較為有利。

同工同酬的趨勢

政大心理系教授李美枝分析,科技發展使未來的行業「比腦力,而不是比體力」,對職業婦女而言,不啻是「比較公平的機會」。

另一方面,二十一世紀的職業婦女在工作報酬上,也更趨近公平。統計顯示,日前女性每人每月平均薪資水準,較男性低。同樣的差事,女性的報酬只有男性的六二-八三%。在會計師事務所擔任查帳員的任惠芬,提起待遇就搖頭聳肩:「我很清楚女孩子的薪水比較低,可是大家都這樣,跟誰去計較?」然而,她認為在二十一世紀,同工同酬「會變成一個正常現象,而不是特例。」為什麼?「趨勢。」

這種趨勢足,世界職業婦女已匯成勞動市場主流,而依傍相生的另一個趨勢,則是「迫使」企業主面對已婚職業婦女的問題。

二十一世紀的職業婦女為生育而放棄工作的會愈來愈少,因為「替已婚婦女考慮的企業會愈來愈多,」經建會人力規畫處副處長劉玉蘭預估。目前在美國已有廠商採行的工廠托兒中心、彈性上班制、彈性工時、通訊上班等制度,將來會日趨普遍。她分析這些經營制度上的改變,都將大幅減少已婚職業婦女面臨生育時的「痛苦抉擇」。

戰後出生的姜蘭虹比較十年前和今天的職業婦女,她認為今天的婦女已逐漸從家庭的犧牲者、經濟的輔助者、轉變為「比較會為自己著想。」到二十一世紀,她謎著眼笑說:「希望更有選擇的彈性,工作、生活都一樣。」

自己作主的新女性

事實也可能如此。有些未來學專家認為,未來人更都市化、更冷漠、更個人主義;相對的,也更注重人際之間的相互尊重。因而社會心理學家預見,職業婦女對婚姻、對生育,更能「自己作主」。

在二十一世紀以核心家庭(成員為夫婦及子女)為主的世界裏,職業婦女獨居的情形仍將比比皆是,不論是未婚還是離婚,這些獨身的婦女決定自己的收支、生活方式與方向。

【遠見 x 未來少年】全家一起培養國際視野>趁週年慶入手加送1期,還送《未來少年》知識庫!

和今天的職業婦女相比,她們將有更多的收入是「為自己,而不是為了幫助家庭經濟」。經濟學人週刊直稱職業婦女的收入,將不是家庭的第二份薪水袋,而是一份完整的個人的薪水袋。這和今天多數職業婦女為「貼補家計」而就業的情形,「差別不可以道里計,」政大教授柴松林分析。

另一方面,隨著就業選擇俱增,生活方式也將有所不同。藉工作結交朋友,形成明確的社交圈是一個特點,不僅各種專業性俱樂部逐漸有女性參與,許多為各種專業的職業婦女設立的聚會組織也會蓬勃發展。

而在這群社交朋友中,職業婦女的話題重心將從婚姻、婆媳,轉移到適應事業的心理困擾。心理學家指出,要求兩性平等的女性也會和今天的男性一樣,遭遇到相同的競爭壓力與心理問題。陞遷、成就、前途、事業成敗都是現代一般職業婦女還不甚熟悉,卻會對未來的職業婦女倍施壓力的問題。

關注焦點將轉移

但是致力婦女研究的姜蘭虹深信,即使跨進二十一世紀,真正的平等仍遙不可及。「社會及婦女自己,都把傳統婦女的角色視為理所當然。」縱使近年來婦女的角色不斷在改變,這種角色轉換的衝突,「不是短短二、三十年,就能改過來的。」

她相信,即使到二十一世紀,台灣受過高等教育的專業職業婦女,會以家庭為優先的,仍大有人在。她形容這是「幾千年的影響力」。

在這股影響力下,國外日趨普遍的單親家庭,或是不生孩子的家庭,李美枝估計:「在台灣仍只是有限的少數。」

理想中,二十一世紀獨立、完整而健全的職業婦女素描,還在一筆一筆勾勒。對明日世界的期待,需要從眼前開始耕耘。

李美枝在「社會變遷中婦女角色及性格的改變」論文中指出,男、女性受教育過程中,接受的傳統男、女角色的刻板印象,造成兩性對自己社會角色的區別。

展望兩性平等的教育

而在去年結束的聯合國世界婦女運動年中,更積極呼籲修正「男孩做工藝,女孩做家事」的教育方式,否則不會有平等、互相尊重的社會人。

以台灣而言,教育均等是更重要的問題。在「台灣婦女地位的回顧與現狀」這份論文中,作者姜蘭虹、顧燕翎直書,「傳統男尊女卑的觀念,對女性受教育仍有很大的影響,特別是經濟條件較差的家庭,往往犧牲女孩的教育機會,成全男孩讀書的願望......」這直接影響職業婦女的基本生存條件。

展望二十一世紀,風貌鮮明的職業婦女,有更多新的跑道,有更多的獎牌要「自己爭取」,也有更多的「體質」要不斷修正。誠如姜蘭虹語重心長地說:「要用更多婦女的聲音,來爭取婦女的新角色。」

只要婚姻.不要孩子

當夫妻雙方都追求各自的事業成就時,愈來愈多的美國夫婦選擇沒有小孩的家庭方式。

根據美國新聞週刊最近的報導,美國的不生育率已達到經濟大蕭條以來的最高峰。今天在美國,年齡自二十五歲到三十四歲的已婚女人平均,每四人中就有一人從未生過孩子。在一九六○年,這個比例還只有十分之一。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是婦女大量進入報酬優渥的工作。目前美國政府及企業還不能普遍協助上班的父母親,這使得許多夫婦不得不在孩子與工作之間二選一。

此外,追求事業成就使得職業婦女通常會超時工作,這也是不考慮生孩子的因素之一。

經濟是另一項重要的考慮因素。專家估計,在美國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到大學畢業,要花掉父母將近十三萬五千美元(約合五百萬台幣)。比較之下,兩個人賺錢兩個人花的日子,要輕鬆舒適得多。一位三十歲的作家及舞台設計師坦承:「孩子真是沈重的經濟負擔。」

選擇不生育,也就選擇了另一種生活方式。忙於工作的夫妻每天湊得上時間,就一起吃晚飯。一個星期中,也許大部份的時間不一定能共處,但到周末,就隨興所至。

如果是出於雙方意願,沒有孩子可能對婚姻關係反而有益。一項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調查中發現,沒有孩子的夫妻,對婚姻的滿意程度較高。研究主持人柏曼分析:「這可能是因為這些夫妻有更多的共處時間。」他解釋孩子可能使人心滿意足,但也教人緊張,而且是夫妻發生衝突的重要來源。

除了想維持親密的關係外,許多都在工作的夫妻不生育,是為了保持即興處理休閒時間的自由。

除了以上這些原因,有些夫婦基於個人觀點,拒絕生育。三十八歲的生物學教授楊格喜歡旅行、爬山,她的先生認為不生孩子,是因為「我喜歡為我自己做事,我還沒有打算為一個孩子犧牲我的時間。」

而信仰虔誠的貝瑞夫婦相信:「這個世界已經太亂了,不適合生養小孩。」

現代夫婦不生育,似乎已頗為普遍,未來是不是會更普遍,還未成定論。在不斷調整的職業婦女角色中,這種不生育的方式,是一種以前沒有的選擇。

(陳黛婷取材自Newsweek)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