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群已關係」新規範
貴刊十月號刊載總統府資政李國鼎先生在「天下文化出版公司」改名茶會致詞中,重新提出「第六倫」--群己關係的呼籲,個人認為我們應該將這個偉大的創意發揚光大,進而建立一套新的社會價值規範。
歷代固然有五倫之說,但是近百年來一尤其近十年來一社會、政治、經濟結構變遷之巨,迥異於「歷代」。過去農業經濟、專制封建體制下所建立的社會倫理,已逐漸失去其規範能力,例如所謂「君臣有義」實已失去其規範客體,雖然有人說「君」在現在可解釋為國家,但與其解釋得如此牽強,何不另覓一個更貼切的語句?
而「夫婦有別、長幼有序」在民主、平等的理念下,亦有重新調整之必要。在人際關係如此頻繁與複雜的現代社會,建立「群己關係」的新規範是我們迫切需要的事。
雲林 林維煌
「遠見」只是面明鏡
拜讀十月號遠見讀者回響中「不要只挑腫瘤的醫生」一文,心中有話,不吐不快:
誠如同期中大陸學人李君芳所說:「中國人責任太多,自己給自己加了很多的責任。」我也想說,別給遠見太多壓力,因為遠見並非能治百病的醫生,而只是一面讓人省思的明鏡。
事實上目前這個病人膏育的社會,不是任何單一力量所能扭轉的,需要整個社會大眾的努力。作為一個傳播媒體,重新檢視症狀,探求病源,使社會大眾有個共識與反省的機會,正是遠見三年多來一直在做的事。
台北 胡以文
軍中仍有理想青年
我是個服義務役的阿兵哥,看見九月份的遠見雜誌,心中一則富、一則憂。喜的是貴刊編輯用他們敏銳的觀察力,客觀的寫出我及許多同學、同袍的心聲;憂的是社會上許多的問題,政治上的權威依然存在。未來四十年,將是如何的光景?
在軍中我們接受反共愛國教育,也讀四書,但即使胸中有為國為民的抱負,卻只能做到憂國憂民而已。在此借用貴刊所說的,我們軍中所實行的政治思想教育,只造就了「不能獨立思考、常識不足、眼光狹窄。難以溝通、感受力差」的軍人,尤其是部隊中的政戰人員。
而在軍中,我及同袍有兩個生活,一個是政戰處長的,一個是屬於自己的。表面上研讀政治思想教育、看革命軍月刊,事實上,政治教育測驗大家都在作弊,下面的人欺騙上面的人,而上面的人又欺騙更高級的長官,大家都在欺上瞞下;軍中的士氣就此輸掉了,軍官的素質也就江河日下。
雖然如此,軍中還是有一些青年軍官及高知識水準的士兵,並沒有被僵化的政治思想教育所埋沒。
我們心中有著一份理想,將來出了社會,要締造真正公乎合理、民主自由的生活,人民納稅、守法、盡義務、享受權利、監督政府施政、參與國家決策,做個真正的主人翁,這才是中國人要過的日子。
桃園 陳志遠
自尊自重邁向強國
貴刊九月號以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四個主題闡述台灣四十年的轉變。與地球上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是較善變的。在較缺乏自信的前提下,社會瀰漫著「只要是摩登的就是好的,只要是好的就上市」的心態。這種畏懼落伍的心態、造成人文精神淪喪,社會、經濟、政治三方面不健康的現象。
自從二次大戰結束以來,我們失去的民族自信心,似乎遠遠超過其他同樣歷經浩劫的歐洲國家,甚至德、日、義等戰敗國。丟掉了自信心,只好拿經濟奇蹟來填補心中的缺。但今後的數十年又將以什麼來填補心中的缺呢?答案是:不知道。自卑與善變的結論是對未來一切都不知道。也許可能的答案是問問美國、日本,看他們以後要給我們什麼。
台灣是上蒼給我們的一塊美好的土地,中國人的智慧與其他民族不相上下,我們何必飢不擇食,我們無須孤芳自賞。徹底的尊敬自己、重視自己及開拓胸襟是成為世界強國的唯一法則,我衷心希望思想界及傳播界能聯合一氣,以此為同一方向而努力。
英國 何丕倫
啟事
本刊常接獲讀者投書,對時事、社會現象有所針貶;「讀者回響」秉持客觀公正精神,開放給所有讀者,但對缺乏具體事實者,礙難刊登。來函均請署明真實姓名(可以筆名發表)及地址,以便刊登後寄贈雜誌,或必要時回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