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看它樓起‧樓塌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10-15

瀏覽數 13,100+

看它樓起‧樓塌
 

本文出自 1989 / 11月號雜誌 第041期遠見雜誌

菲律賓人嗔怪老天無心,開天闢地時,隨手在菲律賓海中撒下七千一百多個島嶼--住著說七十種不同語言、文化和宗教信仰迥異的一百一十一個種族--這樣的地理環境,也難怪人民的凝聚力薄弱。

歷史命運對菲律賓也不寬厚。

跨海而來的中國商人和殖民統治這塊土地三百多年的西班牙人,與土著通婚後繁衍出膚色較淺的混血後代,挾經濟和政治的優勢,自別於膚色較深的馬來族,成為菲律賓社會中的強勢階級。

十九世紀末期,這些所謂「文明家族」,領導菲律賓人反抗西班牙人的統治。不料走了西班牙人,卻來了美國人。

好在美國並沒有在菲律賓建立帝國的野心,反而賦予菲律賓相當程度的自主權。自一八八九至一九四六年,美國人試圖將菲律賓建設成亞洲的民主櫥窗。

問題是,這種由上而下的民主,基礎十分脆弱。由於美國人必須藉助菲律賓的社會菁英,來與一般民聚溝通,這些菁英也就藉美國人之手,來增加自己的影響力。一九0七年,美國幫助菲律賓成立民主議會式的「國民議會」時,首先被任命、或經培植當選的成員,正是這些出自「文明家族」的人。

家族姓氏保證成功

因此,如果說西班牙人的貴族統治傳統和封建采邑制度,在菲律賓培植了一群以農莊為核心的豪門巨族,則美國人的形式化民主,就進一步將這些家族的影響力帶入政壇。

顯赫的家族,如羅培茲、勞瑞爾、羅慕洛、科容柯、艾奎諾等,幾乎掌握了所有政經資源的支配權力。在菲律賓,成功的保證不是能力或政策,而是家族的姓氏。

社會鴻溝根深柢固、天主教信仰教導的順服、馬來民族溫順的天性,和西班牙民族拖延閒散的特質,在在助長封建意識的蔓延,結果是--絕對的社會不公、貧富不均--一位經濟學家指出,菲律賓的經濟完全操縱在約六十個大家族手裡;全國上層二0%人口的所得占國民總所得的五0%。

貧富不均為共產黨游擊分子提供了溫床。五0代年崛起的虎克黨一度被麥格塞塞總統所清剿,當時的菲律賓也曾露出曙光。可惜造化弄人,出身寒微的麥格塞塞總統,在一九五七年因飛機失事死亡,自此菲律賓就落人寡頭政治的輪迴。

一九八六年二月,馬可仕總統倉惶出走,馬拉坎南宮成為供人參觀的革命博物館。宮中除了伊美黛的華服、皮鞋外,最引人注目的要算是一幅巨大的油畫 六十多歲的馬可仕赤裸上身、英氣勃勃地站在叢林中;伊美黛豐姿綽約地自貝殼中亭亭玉立 外國遊客無不看得目瞪口呆,菲律賓人卻司空見慣。菲律賓文化崇尚男性的陽剛之美,馬可仕只是將之誇大而已。他在政治上的表現也是如此 將寡頭政治推向極致。

經濟未能再接再厲

部分政論家認為,將菲律賓今日的衰敗完全歸罪於馬可仕並不公平,因為當他在一九六五年取代年老、腐敗的馬卡帕蓋總統時,菲律賓的經濟已露出敗象。

一九五0年代,麥格塞寒總統採取與當時一般開發中國家相同的策略,發展進口替代工業,成就相當卓著。那十年中,菲律賓的實質國內生產總值平均每人每年成長三.六%,遠高於鄰近國家(見表)。

但是,菲律賓卻未能再接再厲。它不像台灣或南韓,從進口替代工業轉換成出口導向工業,同時提高農業產能,來賺取外匯;缺少了這兩者的收入,菲律賓的經濟如同建築在沙上的城堡,轉眼繁華成空。六0年代末期,菲律賓的經濟成長率已淪為東南亞非共國家的最後一名。

當時菲律賓的農業生產量曾大幅提高,但產量增加並非由於產能提高,而是由於戰後新開闢了大筆農地。新增加的農產品出口賺得的外匯,全部用於購買進口消費品、食品和工業原料;國內工業卻在過度保護下,始終無法扎根、升級。

七0年代的兩次石油危機,使菲律賓購買原油的金額,從一九七二年的一億八千七百萬美元,增為一九七四年的六億五千一百萬美元,再增為一九八0年的二十五億美元,對原本就入不敷出的菲律賓經濟造成沈重的負擔。

同時期菲律賓的人口也急遽增加。在這個男性沙文主義的國家內,家庭計畫幾乎無計可施。馬可仕上台時,全國人口是三千八百萬人,下台時已是五千四百萬人,增加了約四0%;生活在貧窮線下的人口更由一千七百萬人,暴增超過一倍,達三千六百萬人。

一九七二年,綿長的雨季摧毀了稻米收成,共產黨游擊組織開始在鄉間滋長,都市裡學生運動不斷;面對惡化的情勢,馬可仕採取了極端的手段--宣布戒嚴令、展開「新社會」運動。

在重整社會秩序的大纛下,馬可仕逮捕了包括尼諾.艾奎諾在內的許多反對派及工運人士;強制關閉了自由色彩濃厚的報紙、電台;通過了取消總統任期限制並賦予總統緊急處置權的新憲法;宣布實施土地改革--個人擁有超過七英畝的稻田和玉米田,一概由政府征收後,分配給沒有田地的農民。

馬可仕時代由盛轉衰

遠見訂閱贈西堤餐券2張,知識與美食一次滿足!優惠組合價$2,880,立即訂閱>>

當時,一般菲律賓人民對這一連串激烈措施抱持相當大的期望,而情況也的確好轉。

一九七三年,在政府大事投資公共建設的刺激下,經濟成長一0%,一九七四至七五年,又繼續成長了五~六%;一九七七年,達成稻米自給自足。

一些新興的外銷產品,如鞋子、電子零件、成衣等,所占外銷比例由一九七0年的一0%,增加為一九七五年的二三%,一九八三年時已達五八%。眼看菲律賓的工業終將由農產品加工的初步階段,提升至輕工業階段;可惜,經濟成長所累積的財富,為馬可仕的「暱友資本主義」(crony capitalism)所腐蝕。

自一九七0年代中期以來,馬可仕一方面大舉外債(一九七五年的外債為二十六億美元,一九八0年為一百零五億美元,一九八四年累積為二百六十億美元),一方面卻任由親戚或密友利用政治關係,在商場中上下其手。

例如伊美黛兩個兄弟就在短短幾年內,成為觸角遍及各種行業的商場大亨;菲律賓的兩大外銷農產品椰子和糖的價格和產銷,分別由文度阿托.科容柯(主管椰子外銷公司,UNICOM),和羅伯.貝奈迪托(主管國家糖業貿公司,National Sugar Trading Corp.)兩人操縱。

透過總統的行政命令、壟斷市場和操縱股市等方式,與馬可仕和伊美黛親近的大家族和密友成為新興的政經黑手。這些闊客所搜刮得來的財富,並不在國內投資,而是流往海外,以致這些人越來越富,國家卻越來越窮。

舊疾新病一起併發

一九八二年底,菲律賓的經常帳破紀錄出現三十二億美元的赤字,菲幣匯率猛跌,物價卻猛漲。唯一的希望是美國伸出援手,但艾奎諾暗殺事件,使所有舊疾新病一起併發。

一九八三年十月間,菲律賓政府向全世界四八三家銀行申請延期償還貸款,各銀行則要求菲律賓政府大幅削減支出並緊縮信用;結果是一九八四年的實質國內生產減少六%,八五年再減四.四%。

經濟衰退、政局動盪,許多財閥加緊將資產移往國外,一九八四年被遣散的勞工達四十萬人,有工作的工人中也有三六.五%未充分就業,因此真正受害的還是窮人。

一九八六年的「人民革命」,反映了菲律賓民眾求變的渴望;但是柯拉蓉總統執政三年半多的政績,證明解決菲律賓的現實問題遠比革命複雜得多。

她最大的成就,是在一九八六年提出新憲法--總統不得連選連任,不得享有獨斷的緊急處置權--並在一九八七年獲得全民投票通過,使菲律賓回歸民主體制。但在其餘各方面,她卻顯得軟弱而欠缺效率。

首先,柯拉蓉總統的父親屬於科容柯家族,母親屬於蘇莫隆家族,她家在馬尼拉北邊擁有一座數千英畝的甘蔗農場。前述的椰子大王艾度阿托.科容柯是她的堂兄。她的家族正是典型操縱菲律賓政治經濟的封建豪門。

這樣的背景,使得她在實踐當選諾言╟掃除貪污特權、國營企業開放民營、土地改革時,處處猶疑、窒礙難行。

柯拉蓉總統當選後不久,即宣布要將績效不佳的國營企業開放民營,以示實施經濟自由化的決心。但三年半過去,菲律賓將近三百家國營企業,只有四家已完成開放民營的程序,其餘全部擱淺。

理由很簡單:對這些國營企業有興趣的,不是外國財團,就是本國財閥;由前者收購有違國家整體考慮,由後者收購又嫌多此一舉--這些企業現在不正是由他們控制的嗎?

土地改革動彈不得

掌握經營權的家族不肯輕易放手,總統的執行決心也受到質疑--由總統侄子控制的國營第二電視台積欠菲律賓國家銀行巨額款項,卻未經開放民營的評估,即透過私下交易解決;另外盛傳一家由總統親戚主管的航運公司,也逃避了評估,如今,這項政策更因財經部門主管易人,而幾乎完全陷於停頓。

柯拉蓉總統的土地改革,與她的前幾任總統一樣(奎松、麥格塞塞、馬卡帕蓋和馬可仕均先後進行過土改),動彈不得。

據估計,完成土地征收和發放,約需在十年內花費一千億至三千億美元,菲律賓政府根本拿不出這筆經費。有人建議柯拉蓉總統利用個人聲望,強制征收地主的土地,她卻沒有如此魄力,反將土改的執行方法交給由地主和菁英組成的國會討論,結果可想而知。

在政府公布的土改辦法中有一條規定,地主可以用債券交換農民應得的土地;由於農民依賴地主慣了,又恐怕分到了地,貸不到錢買種子、肥料、農具,因此紛紛同意領取債券。

柯拉蓉總統家所擁有的甘蔗農場,就打算以此方式,換回土地所有權。另一方面,許多大地主已購置槍枝、彈藥,準備「必要時」一拚生死。

悲觀的菲律賓人認為,土地改革縱然徹底執行,也救不了菲律賓。長久受地主挾制的農民即使有了土地,也不知如何有效利用;在馬可仕的土改中受益的農民,已有三分之一的人又將土地轉賣或出租。教育農民自主經營土地,需要經費和人才,而菲律賓兩者皆缺。

在就職演說中,柯拉蓉總統曾說:「在這個歷史性的光輝時刻,上帝的慈愛終於降臨到菲律賓。……他使世上的君王降卑,卻使卑微的人升高。」對菲律賓人來說,「自助者天助」或許是更恰當的警語。

(取材自Economist)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