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雲基地,正式開啟兩岸華人雲端運算時代。
農曆春節過後,2月下旬,北京天氣依然冷冽。但在距離巿中心20多公里遠的東南角,亦莊開發區北工大軟件園區內,雲基地總部卻顯「綠」意盎然、洋溢青春活力。
樓高九層,空間全都打通,使用面積總計2200多坪,全採低碳、節能設計,色調因此全以綠色為主。二樓展示廳、辦公空間,使用的個人電腦沒有主機,資訊全儲存在「雲」上。
更重要的是,共有九間相關公司進駐,涵蓋上中下游,提供完整的雲服務。從雲的伺服器、集裝箱、作業系統、到系統集成等,團隊共有450多人,全都圍繞雲端運算相關業務。
這些公司幕後老闆,個個大有來頭。友友系統股東之一,是雅虎聯合創始人楊致遠;TCloud Computing創辦人是趨勢科技董事長張明正;而天地超雲的合作伙伴,則是台灣人梁見後創辦的全球第四大伺服器廠商美商超微(Supermicro)公司。
從去年9月成立至今,雲基地果然騰雲駕霧,一飛千里。已在上海、瀋陽、重慶、鄭州、成都等17個地方,設立分支機構,總計大小客戶近百家。
其中,大陸的國家電網、中國電信、台灣的中華電信都使用這裡的服務,而最近,上海浦東軟體園區的雲端運算服務,也確定交由雲基地建置。
「雲基地,目標成為華人進入雲時代的建築師,也讓華人在全球資訊革命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現年48歲,戴著眼鏡、溫文儒雅,寬帶資本董事長、北京雲基地創辦人田溯寧期許。
這是歷史性一刻。過去,重要科技變革,尤其電腦領域,全都掌握在西方人手中;但如今,雲基地誕生,代表在雲端運算時代,華人不再缺席,也將與西方IBM、惠普(HP)、亞馬遜(Amazon)、思科(Cisco)、微軟等公司,一較長短。
當中,田溯寧、張明正兩人扮演關鍵角色。
大陸首期網路工程 他是教父
田溯寧,生於北京,父母親均是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受到他們的影響,他選擇就讀遼寧大學生物系、繼而取得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資源管理碩士學位,接著他便前往美國德州理工大學攻讀資源管理博士。
他在美國期間,首次接觸網路,並透過網路,建立中國生態學家海外俱樂部。
畢業後田溯寧有次去聽環保演講,席間突然聽到「信息高速公路」這個新名詞,大感驚喜。他意識到,這可能是縮短中美差距最好的機遇。為此,他還寫了一篇〈美國資訊公路計畫對中國現代化的意義〉文章。
1994年時,田溯寧便在美國創立亞信公司,從事網路相關服務;到了1996年時,為了要實現科技報國理想,充滿理想的他,將亞信業務轉至大陸,建置各省、各大企業網路工程,因此被譽為大陸網路教父。
1999年6月,田溯寧因在亞信的優異表現,出任中國網通執行長,這是國家級電信企業第一次聘請民企人士。
2006年5月,為了培養更多網通企業,他再次創業,成立寬帶資本創投基金,專注投資通訊、媒體與科技等新創企業。
田溯寧分析,擔任中國網通執行長時,僅能影響自家公司及20萬客戶。但是一投入創投,就可投資更多企業,影響層面更廣。
召世界華商造雲 他們當推手
就在任職中國網通期間,透過朋友介紹,田溯寧認識了張明正。兩人一見如故,不時討論科技最新發展。幾年前他們就注意到,電腦產業即將發生第三次革命,繼大型電腦、個人電腦後,雲端運算將興起,取代傳統運營模式。
「在雲的世界裡,不用主機,所有資料都放到網路上,成本便宜90%,」田溯寧舉例,就像家裡需要用電,不用自己蓋電廠,只要插上插頭,就會有電,每月再結算電費即可。
甚至,張明正早在2005年就已察覺這個趨勢,趨勢科技因此轉型,開始建置雲端運算平台。三年後,研發出來,從此改變經營模式,不再販賣一套一套防毒軟體,而是改採智慧型防護網路(SPN,Smart Protection Network)服務。客戶只要連上網路,防毒雲就會自動比對,並且進行掃毒,一改過去檔案下載負荷過重,以及軟體更新緩不濟急的種種缺點。
2009年,美國大廠在雲端運算領域,動作頻頻,使得田溯寧、張明正兩人加緊腳步,思考如何結合兩岸之力,創造華人自己的「雲」。
他們也和雅虎創辦人楊致遠、威盛電子總經理陳文琦、廣達電腦董事長林百里保持密切討論。
「雲端時代來到,台灣、大陸代工模式將面臨挑戰,因為硬體不需不斷更新,」張明正感慨地說,所以兩岸必須升級,把握這次機會才行。
況且,在目前雲端運算的發展裡,美國仍是領頭羊,「如果兩岸不合作,屆時仍是美國再領風騷,」田溯寧也語重心長地說。
專攻設備服務 九條龍各擅其能
努力有了成果。2010年5月12日,在田溯寧主辦下,北京飯店舉辦一場北京雲計算國際高層論壇,楊致遠、林百里、張明正、陳文琦、以及微軟副總裁張亞勤,全都與會。
更重要的是,北京市委書記劉淇、市長郭金龍兩人,也接見這些代表,瞭解重要性。不到一個月時間,6月,北京隨即正式批准雲基地計畫;7月,指定易莊做為「eTown」,建立雲端產業鏈,並提供給田溯寧一棟建築物,三年免租金,做為發展之用。
為了迎接這天到來,田溯寧早已做好準備。不僅斥資5億元人民幣,投資友友系統、TCloud Computing、天地超雲、及其他六家廠商,更於同年9月,迅速入駐。
其中友友系統、TCloud Computing專攻作業系統;天地超雲鎖定雲伺服器的研發及製造;天雲科技則負責系統集成、維護;網通寬帶提供視頻雲服務;雲立方科技開發模組化的數據中心產品;天維信通提供跨國企業在大陸的雲端運算組網服務;天潤融通首創託管型雲呼叫中心服務模式;中雲網則是要當雲端運算第一門戶網站。
九家公司各有所長,但集合起來更是實力驚人,「如果你想創辦下一家Google,馬上就能幫你圓夢,」田溯寧興奮地說。
換言之,雲基地主要協助客戶建置雲端運算基礎工程,歸類在難度最高的設備服務(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打的是一場國際級的戰爭,競爭對手包括IBM、HP、Amazon、思科等。
一流人才雲集 共創網通商機
雲基地憑什麼?答案就在,人才。雲基地的同仁,幾乎全都來自Google、微軟、雅虎(YAHOO!)、甲骨文(Oracle)、西門子(Siemens),早就練就一身好本領。 現
年39歲,友友系統執行長姚宏宇就是一例。
他,不滿15歲,即進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少年班就讀,後來取得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計算機與材料系碩、博士學位。原本任職於雅虎,但看好雲端運算大未來,便於2007年回到大陸創業;2010年,他認同田溯寧整合雲端運算產業鏈的理念,決定接受寬帶資本資金,加入雲基地。
同樣現年39歲,友友營運長張炬,也是一例。
在來到友友之前,他曾在Google工作,負責YouTube後端系統平台穩定運行;之後,他轉任Joyent中國區總經理一職,這是一家公有雲的平台公司,支持Facebook上25%的應用。但他看好雲端運算未來發展,以及想為華人多做一點事,即使他的薪水降得很多,還是決定加入友友。
「每一次變革,小公司都很有機會,」張炬分析,畢竟大公司都有包袱,例如Google要做雲端,離不開搜尋引擎,而微軟要做雲端,同樣也離不開軟體。
接大廠資訊業務 上海也將加入
這些人才已使雲基地做到很多過去做不到的事。 首先,外商雲端運算系統無法有效處理超大量資訊,但友友卻能針對這個問題提出解決之道。
其次,北京雲基地收費比國際大廠便宜很多。同樣一台伺服器,天地超雲和超微合作,生產基地就在亦莊附近,加上廠房也是北京巿三年免費提供,成本降得很低。
現在,大陸國家電網每天難以計數的資訊,就是交由雲基地負責,找出最適搭配方案。 因為人才寶貴,為了留住他們,田溯寧在制度設計上不吝分享利潤。他讓每個人都成為公司的所有者,入駐雲基地的公司都有股權計畫,讓員工覺得不是在為別人打工。
成立時間雖然很短,但雲基地的影響力卻已雲布雨施。上海雲基地正在成形中,名為創智天地,占地較北京稍大一點;同時,也與上海市政府成立一個基金,取名雲海創投,專門投資雲端運算相關公司,促進上海在這方面的發展。
在策略上,北京、上海也有區隔。田溯寧比較,北京客戶主要是央企較多,例如電網、電信等,用戶量比較大;上海則是跨國企業較多。
不只是北京、上海,雲基地的目標是全大陸。由於田溯寧過去擔任中國網通執行長時,各地分支很多,這些過去部屬很多都加入了雲基地的團隊 ,一起打拚。
雲端能營利 更能行公益之道
營利之外,田溯寧心中還有一個理想,希望藉由雲端運算,縮短城鄉差距。
他小時候,曾在西北很窮的地方住過,感受很深。因此,還在中國網通服務時,中國網通就捐給寧夏西吉縣王民中學30台電腦,可透過衛星連上網路,和北京幾個學校聯絡,讓窮鄉僻壤的小孩也能瞭解世界。
他回憶,西吉縣是寧夏最窮的縣,生活困苦,從沒改善過,很多同學連汽車都沒看過,但架了網路,明顯開拓了視野。
在雲端運算時代裡,他想再次助人。他的初步想法是,將集裝箱放到一個農村裡,裡面有200台伺服器,儲存所有中國歷史書籍,和所有好看的電影,然後用乙太網連到每一家,每一家用Android電視,就可讓他們看到另外一個世界。
另一方面,大陸幅員廣闊,其中七億人口在農村,但過去礙於電腦、手機價格不低,從沒享受過這些資訊產品帶來的好處。
「但將來,一切都因雲端運算而改變,」田溯寧分析,透過雲端設備,主機功能不用太強,售價可便宜甚多,但一連上網路,馬上具有超級電腦的效能,也可兼具教育功能,會有很多新的應用出來。
在發展過程中,大陸可以跟台灣密切配合。因為台灣在科技產業價值鏈裡,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在硬體製造部份。
從營利,到非營利;從大陸,到台灣;從軟體,到硬體,北京雲基地建立,伴隨雲端運算發展,織出許多夢想的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