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是廣東省十年超速成長的句點。一九七八年底開始的改革風潮中,江蘇和一些工業基礎較佳的省分先一步掌握了新機會,廣東的發展相形失色。但是到了八0年末期,廣東已經遙遙領先。
我在今年八月底造訪廣州,發現經濟成長的速度已顯著減緩,但是幅度依然令人欽佩。雖然個別發展並不均衡,但是總體經濟是在穩定中緩緩前進,在各個層面都展現出活力。
簽訂合約步步為營
「六四」帶給香港和外國企業衝擊,也間接影響了廣東。大部分已進行的商業活動照常進行,但是部分香港和海外的商人在簽訂新投資合約時變得極為謹慎,希望能在投資前建立更強的信心--尤其是那些要簽長期合約的人。由於外國銀行認為借錢給中共的風險增加,一些已經準備提供新貸款的銀行,計畫提高利率。
「六四」的後果之一是,一般人瞭解到北京政府將力圖掃蕩貪污,尤其是涉及外貿的貪瀆。廣東外貿廳長許有年(譯音)只是第一個被點名批判的高級官員。為了避免被控涉及貪污,一些外商對任何可能受批判的安排都小心翼翼。部分高價位的消費品,如音響、彩色電視機的銷路也受到影響。因為買主擔心受到懷疑。
不過,到了今年秋季,「六四」對廣東經濟的衝擊強度,已遠不如去年秋天推行的反通貨膨脹政策。
中共推行反通貨膨脹政策的理由顯而易見。物價急遽上升,即使廣東省採行了對策,今年的通貨膨脹率仍高達甚至超過二五%。四十年裡,廣東始終保持極低的物價增長率,因而遽升的物價帶給民眾甚多困擾。甚本原料,如煤、電力、鋼鐵和棉花都嚴重短缺。
豪華旅館供過於求
廣東的領導人也體認到,必須降低對豪華旅館和餐館的投資。雖然地方政府想靠豪華旅館「創收」的想法不難理解,但是目前已經供過於求,而基本物資卻短缺。這種情況顯然需要較嚴格的控制,而反通貨膨脹政策正可提供這樣的控制。
由於廣東早已進人社會主義轉型到市場經濟的過度期,因此反通貨膨脹政策造成的購買力降低及要求境外單位支付現金不易等現象,便間接影響了當地的製造業者。結果,許多在一九八八年中期全力增產的消費品生產工廠,現在只好囤積滯銷的存貨,許多企業的資金調度也出了問題,特別是那些貸款不易的企業。
在社會主義與市場經濟之間摸索,是一個全新的局面,全世界找不出一個經驗豐富的國家。除了緊縮貨幣,中央有時突然頒布新命令,要地方調整步伐;這種作法對社會主義經濟影響不大,對依賴市場較深的企業卻造成極大困擾。採行市場經濟的政府會提供較多訊息,使企業能及時調整,適應新政策;北京政府又經驗不足,使廣東的企業必須瞬間適應新命令。
中國大陸對付通貨膨脹的藥方倒也沒什麼特別,有總體經濟的方式,如緊縮貨幣供給額;和個體經濟的方式,如嚴控政府部門的支出。前者造成利率上揚,迫使企業必須快速成長,或者大幅漲價來償還貸款。
緊縮支出的方式對逐漸依賴市場的經濟體制更加困難,因為市場與價格的關係極為複雜。由於經驗不足,部分官員的控制要求,在地方企業眼中毫無道理。
加工業依舊蓬勃
有趣的是,在一些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中,反通貨膨脹政策的優點,如淘汰效率不佳的生產者,在廣東是否也能發揮作用?問題是,社會主義國家的決策者會運用分配經費、電力和基礎原料的權力,去支持效率不彰的大型國營企業。
即使效率高、產品受歡迎,許多營運較佳的地方企業可能仍然得不到需要的經費和原料。由於政府覺得照顧大企業員工是義務,不能隨意開除,所以無法以反通貨膨脹政策來提升效率。
拋開政策和「六四」的影響,由香港進貨的加工業在廣東依舊生氣蓬勃。省計畫者的煩惱是,如何在節約能源的情況下,繼續保持活力;及如何改變工業結構,增加附加價值較高的產業。就像日本、台灣及其他一些新興工業國家,廣東也正在尋求工業升級的對策。在這方面,他們才剛起步。
在這個發展過程中,廣東官員希望北京繼續給予支持。在國家計畫的保障下,廣東目前仍然能以低於海內外市場的價格購買煤、鋼鐵、稻米和其他產品。廣東和北京的領導人都希望有效地控制貪污腐敗,抑制物價上漲,維持經濟穩定。
不忽視公共秩序
廣東的民主運動對當地政府和商業活動並不構成威脅。今年五月,當學生示威活動開始干擾到政府和經濟活動時,政府官員要求學生不要在白天示威。學生順應請求,在不妨礙公共秩序的前提下,遊行隊伍在傍晚才展開活動。由此可見廣東人對公共秩序的重視。
然而,國家對短缺物資,如煤、鋼鐵和稻米的供應力有未逮,廣東必須依賴更多的進口物資。相對地,廣東也必須增加對國際市場的輸出,因而要求高品質和高效率的壓力應運而生。就長期發展而言,其他新興工業國家已經證明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香港報紙曾經報導歷任和現任的廣東領導人已遭受批判,像梁湘,于飛,袁庚,林若以及剛被解職的許有年。報紙還說北京當局費盡心思,要將現任省長葉選平上調北京。
這些報導在香港和廣東造成恐慌,擔心北京政府派任或升任的官員對地方狀況不夠瞭解,執行的政策有失平衡。這種現象對廣東的經濟有潛在的負面影響,使這部帶動中國經濟成長的引擎漸失動力。
前景依然看好
不過,廣東仍然有實質的經濟成長。地方企業,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曾經展示驚人的活力。超速的工業成長率(一九八七年是三二%,八八年是三六%)到今年已經減緩,不過仍將維持在二0%。
只要北京當局的政策穩定可測,供應原料的能力不變,同時繼續自制,不過分干預八0年代起便嶄露頭角的廣東經濟,從不斷輸入的新科技和當地企業的活力來看,廣東依然前景看好。
(曹郁芬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