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學所涵蓋的領域很廣泛,是一門應用性的學科,考這一科的職系包括:一般行政、一般民政、人事行政、教育行政、法律政風、財經政風;外交特考中的外交行政等。我同時也教授公共政策、公共管理等學科。
準備方法則要分兩部分,考題形式也分兩部分,一種是純選擇題(普考四等),一種是申論和選擇混合題型(高考三等)。
先討論申論題,在三等中,總共只考兩題,在那麼廣泛的範圍內只考兩題,真的很難抓。
和法科不同,學科的東西範圍太廣了,不知道方向是無從準備起的。所以我不建議還沒對學科內容有一定的瞭解時就開始寫題目,應該要做的是先學著分析。
我建議不是本科系的學生,如果想要趕快對行政學這個學門有概念的話,先去考選部網站把五年內、各個國家考試的行政學申論題找出來、列印出來,然後分析考試的趨勢和方向。 行政學每年不是只有一份題目,考生去找出來看,歸納典試委員近年出題的趨勢、抓到方向後,才會知道怎麼準備。
寫申論題,要先扎好基本功
行政學分為八章,除了行政學的基本意涵、公共行政、行政與政治的分合之外,很大的比重放在理論部分,主要探討在傳統理論時期、修正理論時期、整合理論時期中,行政學面臨哪些衝擊與變化。考生在做筆記時,可用編年表的方法整理各家學說與著作,能更快建立體系架構。 而且,因為寫申論題時,必須對學科內容有相當程度的熟悉,那就要好好扎基本功,考生必須深入地瞭解每個章節內容以及其他相關知識。
把前面的內功打好基礎知識後,才去學技巧招式。答題技巧就是招式,我們常提供的方法是「三段論證法」。先簡單的破題,說明題目大意和關鍵重點,再來才是第二個段落申論段,真正去回答題目。一題通常會帶兩、三個小題,此時就要針對題意分項、條列式回答。最後一段再做簡單的結論,闡述自己的心得與評論,這樣就是一個完整的申論題解答。
選擇題則會出現在四、五等的考試中。最常考的題型包括:人物題,如「下列何者為中國行政學之父?」,時間題「威爾遜於哪一年發表《行政的研究》?」。理論著作題,如「阿德福認為人類有哪三種需求?」等。考生一邊閱讀,一邊就要把關鍵字圈出來,特別是人、事、時、地、物、數字等容易成為考點的關鍵字。
準備選擇題,讀法要鉅細靡遺
讀法則要全面而廣泛地去詳讀教材內容,必須要讀到「鉅細靡遺」。因為選擇題範圍太廣了,每年考題中,總會有三~五題找不到出處,可能只出現在某位出題老師某一版著作中的某一段落。但因為高普考競爭實在激烈,只容許錯一、兩題,錯超過兩題的人,可以說就不會有上榜機會。不過考生只要夠努力,也把近五年考古題做過、背熟,就可以拿到96%的分數。入門新手常錯的原因通常有三個:第一,審題錯誤,一開始就誤會題意,寫再多也頂多得1分。第二,架構鬆散,所以要多多練習用三段論證法寫論述,並要能段落清晰、標題清楚、分段說明。第三,怕和別人寫得一樣,刻意不照教科書上的解題方法寫,以為自己寫的方式比較會得到典試委員青睞,結果就錯了。
我常說,考試先從模仿開始,以我改過那麼多學生的考卷,就算都看同一本書,也不會出現寫得完全一模一樣的狀況,只要是靠自己的記憶,並且適當地加入自己的意見,就不用擔心,所以還是乖乖先從教材上的範例開始。就算有人跟你寫得一樣,也不是你的問題,是因為答案就是那樣。
從時事猜題與補充教材
至於大家都很在意的猜題,我觀察近三到五年內,行政學的考點常落在新公共政策、新公共管理等新思潮上,考生可多加留意。上完一個階段後,我還會幫學生結合趨勢,補充專題討論。
時事方面,公共政策常考重大的行政爭議,如公務人員18%優惠存款利率辯論、蘇花高、二代健保等。考生不用每天看報紙,但行政學要注意政府改造、政府瘦身、行政院的組成結構等這類新聞,因為民國101年行政機關將進行組織重整,要從現在37個機關整編為27個,這些報導對公務員來說切身相關,所以一定要特別留意。
行政學主要教材有三本,分別是張潤書(五南)、林鍾沂(三民)、以及吳定等四人(空大)的《行政學》。另外還有陳德禹《行政管理》、孫本初的《公共管理》等。 如果考生把現有教材念完了,想要多補充,可以選讀台大、政大、台北大學這三所學校大咖老師的著作補充。期刊論文偶爾可以上網看看,瞭解最新的學術趨勢,但對立即性的考試命題影響不大。
只要熟讀、用對方法,行政學是專業科目中,最有機會拉高分數的學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