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時代為歷史作見證

姜敬寬
user

姜敬寬

1989-10-15

瀏覽數 12,500+

時代為歷史作見證
 

本文出自 1989 / 11月號雜誌 第041期遠見雜誌

今年六月四日中共北京大屠殺,震動了全世界的新聞媒體。不論是中文報紙、電視廣播、或是新聞雜誌,幾乎都有很感人的追蹤報導。甚至於中共的官方刊物 --如人民日報或電視,由於受到學生運動的感召,也曾在短暫的時間內,作出了一些真實的報導。

揭穿中共粉飾太平企圖

但是,這些新聞媒體,畢竟是受時空限制的,同時還必須兼顧世界各地所發生的其他重要新聞,不能專一。尤其中共對新聞媒介的控制,在大屠殺之後,不僅特別加強,而且還使用所有的宣傳機構,故意製造假新聞,或破壞國外獨立新聞媒體的形象,用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的愚蠢手段,企圖粉飾太平,抹殺歷史事實,以便混淆視聽。

於是,為了替歷史作證,有些新聞出版機構,便開始對這次中共的暴行,以特別報導、特別節目等方式,將現場實況記錄或錄影,加以有系統的編排整理、刊印或播放出來,以供將來歷史家們的參考。更直接的方式,就是編集成書,出版刊行,使之成為歷史的一部分,本身就是專案歷史的真實紀錄。

時代華納公司於十月一日正式出版的「北京大屠殺:中國的民主奮鬥」(Massacre in Beijing:China’s Struggle for Democracy)便是屬於這類專案歷史的最好例子。

當然,也有人曾把這種出版品稱為「新聞書」,如中國時報出版的「北京學運五十日」,或「見證文學」,如前紐約時報記者Harrison E. Salisbury於九月一日出版的「天安門日記:六月的十三天」(Tiananmen Diary: Thirteen Days in June),以及倫敦獨立報,兩位記者所寫的「天安門--北京的屠殺」(Tiananmen: The Rape of Peking)等。

仔細分析比較一下,「北京大屠殺」這本書是有其不同的特色的。

首先,此書曾經時代公司特別計畫編輯的周密籌畫而編寫。莫利遜(Don Morrison)原任時代周刊的資深編輯,曾經擔任過國際版和國內版世界新聞的主編,對世界局勢的變化和時代公司派駐各地的通訊員都有直接的瞭解。當他於一九八七年底被調任為特別計晝編輯之後,他的責任便是專門設計時代周刊編輯部可以利用的人力資源,出版一些讀者需要的讀物。

承繼「時代書」傳統

於是,一九八八年年初,當時代周刊作出一期對蘇聯政治改革的特別報導之後,莫利遜便建議把特別報導中未能全部採用的獨家採訪而得的資料,再加上更進一步的直接採訪,編成一本「戈巴契夫傳」,由參與報導的駐莫斯科記者和特派員共同執筆,由時代周刊的研究員負責審稿,同時也經過與時代周刊相同的編審程序,結果便開創了一個新的「時代書」(TIME Book)的傳統。

接著,一九八八年年底,便有「布希當選總統」第二本書出版。中共當權者與學生運動僵持不下時。時代周刊曾先後用國際版和國內版的封面故事,詳細加以報導。筆者由於負責亞洲新聞的研究多年,對中國問題也略有心得,於是也參與這些報導的編輯與審查工作。

六月十六日莫利遜與多方面商議的結果,便正式寫成一篇大綱,把全書分成七章,暫定每章的內容和所需要的字數,並擬定各章的撰寫人和審查研究員。譬如第一和第二章由前任北京辦事處主任和特派通訊記者艾克曼(David Aikman)擔任撰稿,內容包括他於六月四日親自在天安門的見證實錄以及有關中國演變、改革的近兩百多年簡史,字數以不超過五萬字(或二千五百行)為限。其他各章分別由其他記者撰寫。

這個大綱經過「時代」的主任編輯穆勒(Henry Muller)核准之後,莫利遜便分別通知各撰稿人,同時也限定截稿時間,另外他也指派一位研究員負責聯絡審閱稿件和最後核對工作。這種操作方式和編製每週的新聞,完全類似,所不同的只是篇幅較長,時間較有彈性而已。

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訂《遠見》輕鬆帶回Arowana好箱!

擔任此書撰寫人中,除了艾克曼之外,還有現任「時代」在北京的辦事處主任波頓(Sandra Burton)女士、辦事處記者吉米(Jaime FlorCruz)、,前任辦事處主任何尼克(Richard Hornik)、菲律賓華僑蔡敦行以及筆者。被邀作序的鄭念女士和負責連絡的研究員李姍廷也都是義籍華人。

由「中國通」執筆

其他作者雖然不是華人,但卻都曾在中國大陸有過相當時間(至少三年以上)的居留,而且對報導中共近年來的變革,也都有過很多貢獻。譬如艾克曼,他不僅曾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專攻中國和蘇聯歷史,有博士學位,而且還有一位菲籍華人太太能說能讀中文,曾在以色列、東歐、蘇聯、香港等地擔任過辦事處主任,報導過時代周刊的「風雲人物鄧小平」,可謂資深記者中一位難得的「中國通」。

只有在菲律賓出生、隨父母移民美國的蔡敦行,年紀較輕,資歷也最淺,但他也是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畢業,並在時代周刊擔任過秘書和研究員,寫作能力非常強,受到父母的影響,對中國文化也很努力學習,所以撰寫一章全世界對天安門屠殺的反應,也頗能勝任愉快。

筆者原只是負責對全書各章加以技術性的審核,並編寫「人物誌」附錄的,但由於此書的作者背景不同,對中國文化的瞭解,也深淺不一,加上有關中國的歷史演變日期、中文術語的使用和解釋,都需要統一,於是經我建議,再由莫利遜主編的同意,最後便加編「大事年表」和「術語彙解」兩個附錄,一方面使作者、主編、研究員、校對等在編輯過程中參考、查對方便,一方面也為讀者提供了有價值的參考資料,可謂一舉兩得。

編寫這三個重要的附錄占去我很多時間。好在用電腦操作,修改方便,隨時有空,隨時改寫,增刪都可在其他工作之餘操作,結果都能在時限以前完成,使全書的編審效率大為提高。

從以上簡略的說明,可以看出「北京大屠殺」一書在內容、編寫,以及出版各方面都與一般著作有些不同。在內容上它的特點是比純粹的新聞要更有深度--現場報導再加上歷史回顧,既有真實感,也有前因後果的解釋,同時還有對將來發展的預測。

錯誤減至最低

在編寫方面,屬於「集體創作」的新聞作業方式,但每個參與撰寫的人,都對自己所寫的主題除了有很深的瞭解之外,還能用深入淺出的文字加以表達,既不像學術論文一樣的艱澀難讀,也不像一般新聞報導那樣枯燥無味。同時,使用時代周刊自一九三二年創刊以來所發明的反覆查證的審稿程序,即使仍然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沒有錯誤,至少在人力可能的範圍內,事實上的錯誤,已經減少到最低限度。

最後,由於電腦的聯線操作,加上時代周刊特別設計的軟體工作程序,譬如互相傳遞信息、同時閱讀、按鍵抄寫……等,使出版的時間大大縮短,一般出版一本書至少需要幾個月的時間,而時代華納公司的這本「北京大屠殺」,從開始計畫,到出版發行,最多也沒有超過一個半月的時間。快而能有深度、有內容而能使可讀性高,這都是出版界的理想。

實在說,我對這本書是很滿意的,當然我是有偏見的,讀者只有親自去讀它,才能斷定它的好壞。

(姜敬寬為美國時代周刊資深研究員兼記者)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