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塑表示,過去10年來,一共付出約12億元回饋雲林,平均每年1億元多。但今年7月連續工安事故後,未來10年,台塑準備投入104.7億元用於地方回饋,平均每年10億多,回饋力道幾乎成長了10倍。但不少外商認為,這種「社區回饋金」制度相當荒謬,好比企業花錢排放汙染,居民用健康換取利益。既不健康、也不正常、更欠缺法治化。
豢養汙染 又讓孩子戴防毒面具
過去雲林人常自我調侃,「只要看到六輕冒火,隔幾天就要發錢了。」但該賠多少?多半透過地方政要向企業討價還價,或看抗爭大小而定。雙方形成「汙染豢養」的詭異關係。
事實上,地方人士的確存在恐慌,讓不少鄉民認為,台塑賠點錢又算什麼?比方說,9月發生的兩起異味事件,讓麥寮、台西一帶的學校大為恐慌。一週後,環保局召開緊急應變及毒災疏散會議,討論如何疏散周遭5鄉鎮16間學校的7500名師生。
但會議結論竟是,乾脆發給學生每人一頂防毒面具最實用,因為等聞到味道才疏散,已經來不及了。何況地方上也沒那麼多的疏散車輛與毒災設備,再者,台塑肯不肯在偵測到汙染外洩時,馬上發出通知,更是個大問號。 讓孩子戴防毒面具上學?這副情景聽來很荒謬。但距六輕最近的「豐安國小」,卻有一副「白點紗窗」的奇景。這裡的教室必須門窗緊閉、整天開空調,才能過濾掉空氣中的雜質,小朋友拿抹布擦窗戶時,還發現有種擦不掉的白點。 若按照台大職業醫學與工衛研究所教授詹長權的研究團隊認定,這些白點其實是石化業衍生的汙染致癌物──丁二烯。消息一出,許多家長都震驚不已。
場景轉到10月中另一場衛生局的會議,題目是如何因應六輕威脅建置所需的醫療設施。最後大家赫然發現,縣內現有的緊急醫療資源,如加護型救護車、燒燙傷中心、除汙配備等,不但統統不夠,縣府財政更無力負擔。主持這場會議的環保局副局長林長造大歎,「這些東西遠比台塑願意贊助的居民健檢、疫苗接種等,更為重要。」 未主動通報、未設想社區防災 解決這些疑慮其實不難,就是做到資訊透明,並主動對外通報。
10月初的南亞太保廠大火,後來被媒體查出,當天10通報案電話中,竟然沒有一通來自台塑!固然台塑在每個廠區都有專業的化學消防隊,足以自行滅火。但當火勢如此巨大、可能蔓延到外面時,怎可忘卻對外通報的基本義務?
1986年,美國環保署頒布「緊急應變規劃及社區知曉權法案」(Emergency Planning and Community Right-to-Know Act),規定處理有害化學物的工廠,發生緊急狀況時必須優先通報社區,讓人民知道他們暴露在何種化學物質的環境裡。 工安標竿杜邦當年也曾遭受社區反對壓力,於是公司推出「社區自覺與緊急應變」計畫(Community Awareness and Emergency Response),主動與社區溝通,並定期公布化災應變措施、與民眾一起進行安全演習,這種做法後來被廣泛地運用在許多產業。
勞委會勞檢處處長林進基解釋,廠區發生災變時,通報社區才是第一要務,「保障鄰里的身家安全,是企業不能逃避的基本責任。」
繁榮地方 當地人士質疑假象 還有,當初六輕進駐時,地方以為可繁榮經濟、創造就業。但10年過去了。地方人民認為這些夢想似乎沒有實現,取而代之,甚至連傳統農漁業也大受衝擊。雲林縣政府指出,六輕前四期承諾要製造3萬個就業機會,但目前整個廠區只有1萬出頭的員工。台塑堅稱,其中有42.9%雇用當地人,並帶動了1.2萬人的外包工程及設備業工作。
但麥寮鄉一位村長卻質疑,六輕需要的多是專業背景人士,進得去的本地勞工相當有限,甚至公司還會要求員工入籍雲林,創造刺激地方就業的假象。他還發現,「其實台塑員工多半住虎尾或斗六,不太敢在台西、麥寮一帶置產。」
雲林縣議員林建鴻也附和,六輕員工在麥寮設籍的只有約700人,而且不少是從外地遷入,「真正的麥寮人大概不到500人,」他估計。
喊價不長久 政府應修稅制
石化工業責任照顧協會(TRCA)祕書長許瓊丹指出,因稅制不同,台灣企業大部分稅都繳給中央,導致地方只能在爭端事件發生時,才獲取部分補償。據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調查,過去4年(民國95~98年),六輕共繳給雲林縣24.3億元的房屋稅和地價稅,和上繳中央的錢(1195.7億元)差了快50倍。台塑副總裁王瑞華也指出,台灣這種財政稅收劃分法,容易讓所有縣市反商。
相差如此懸殊,難怪地方會心生「稅收中央拿走,風險卻由地方承擔」的不滿,對台塑更加地嫌惡。
在六輕也有投資的長春石化暨大連化工董事長林書鴻也建議,社區回饋與災後補償不能用喊價的,「這代表公害糾紛處理法根本沒有發揮功能!」
日前台綜院進行的六輕回饋措施研究中,有65%的民眾對六輕的回饋不滿意,認為回饋不能彌補損失的人,更接近八成。民眾最期望的三項是:雇用當地人員就業(78.8%)、海域復育(65.5%)、長庚醫院就醫安排(63.8%)。
怎樣當個「好厝邊」,的確是台塑必須趕緊惡補的一堂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