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台灣徘徊核武路

唐湘龍
user

唐湘龍

1989-09-15

瀏覽數 17,250+

台灣徘徊核武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 ?

登入 後立即收藏 !

本文出自 1989 / 10月號雜誌 第040期遠見雜誌

中國是分裂國家中最特別的一個。

隔著海峽,人們用各種方式來辨認兩岸的差異:自由中國和共產中國、海島中國和大陸中國。軍事觀察家則以「是否擁有核子武器」為標準,將中國區分為核子中國與非核子中國。

但是,這種分類越來越受到質疑。國際上,每隔一陣子,台灣秘密發展核子武器的報導便甚囂塵上。從退出聯合國、先總統去逝、中美斷交,每逢危機,核武傳聞就言之鑿鑿,事後又闇然無息。

從國家安全的立場思考,台灣「能不能」製造核子武器是第一個問題,更重要的問題是台灣「該不該」發展核子武器?持有核子武器究竟是增加或減損了台灣的安全感呢?

支持與反對的聲浪相互鼓盪。核子路上,台灣孤單而堅強、扶扶跌跌地走了二十年。

屬於軍方管轄的中山科學院在一九六五年成立,這是台灣武器發展的腦庫。成立之初設有飛彈、化學、電子、核能四個研究所。而核研所也就一百被人與核子武器聯想在一起。

此地無銀三百兩

一九七六年,台灣在美國禁運鈾燃料一年的威脅下,拆除了在桃園龍潭附近,一座私自設置的「實驗室級」核子廢料再處理工廠。雖然台灣一再宣稱無意發展核武,核研所只從事核能的和平用途研究,但是,「從美國人的觀點,台灣可以找出一千個以上必須發展核武的理由,」一位對於台灣危機研究頗深入的學者認為,這種宣示只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這次的拆除並未對台灣的核能研究造成太大傷害,台灣已從中學到了不少技術。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一本談論國際核武現況的書--八0年代的核戰危機,作者Christopher Chant & Lan Hogg在技術和人員素質方面給台灣的評價都是「極佳」。作者估計台灣製造一枚核彈所需的最短時間約「二至三年」,為韓國的二分之一。 但是,許多學者認為這項評估的時限太長了。

一九八一年國際前鋒論壇曾報導,追蹤核子科技流向的美國國務院官員懷疑台灣、南非和以色列三個「國際孤兒」正以互助的方式,共同發展核子武器及有效的投擲系統。這項懷疑被三國異口同聲地否認。

然而,該項指控仍一口咬定台灣及以色列以核能科技和南非交換鈾原料(南非是全世界最大的鈾產國之一),而以色列則協助台灣發展可以裝置核子彈頭的飛彈。

去年初,「張憲義事件」使中華民國在核子研究之路上,重重跌了一跤;身為中科院核研所副所長的張憲義,據說帶著若干機密資料「離國出走」。四天後,經國先生逝世,美國趁此危難之際強迫中科院拆除唯一一座重水反應爐,一償美方多年宿願。

核研所脫離軍力

為了避免瓜田李下,今年七月,核研所改隸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脫離了軍方,也暫時中止了人們對「核能」與「武器」所做的聯想。雖然,跨過重水反應爐這一關,台灣已經被列為「準核子俱樂部」的成員。

事實上,真正影響中華民國是否擁有核子武器的,不是技術上「能不能」,而是意願上「想不想」和戰略上「該不該」。

中華民國已經徘徊在核子俱樂部的門檻上。究竟該排撻直入,抑或轉身黯然離開呢?僵持不下的爭論從政府到百姓、從國內到國外、從六0年代到八0年代,依然僵持著。

根據最近遠見雜誌針對台灣地區民眾所做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贊成我國應發展核子武器的占三七.六%,反對的則占四五.六%,相差不多。

【會員免費報名】晶片王國背後,世代賭注如何與信念交織?《造山者》導演帶你進入真實第一線

可以做,不可以說

支持者的理由是國家安全。

「發展核武有助提升台灣的安全水準,」一位與軍方關係較密切的學者坦率地表示支持發展核武的主張。但是,他強調:「這種事情可以做,不可以說,」以防止美方的干預,更重要的是,「避免中共發動先手攻擊(preemptive attack)。」

核子武器不是以量取勝。難以承受的殺傷力使得一枚核子彈頭的嚇阻力量與一百枚相去不遠。因此核武主要是當做一種政治談判工具,增加自己談判的籌碼。「一旦台灣擁有核子武器,台海的情勢就完全改觀了,」台大政治系教授丁守中態度堅定地認為:「我們應該發展核武。」

然而,單有核武,而不具備長程投射能力,只能算是跛足的嚇阻。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教授李子弋建議:「中華民國應嘗試自行發射衛星到同步軌道。」一旦發射成功,也就同時證明台灣具有長程定點投射的實力。至於所需時間,李子弋認為,以目前的科技水平,加上過去中程飛彈的發展經驗:「只要肯做,一、兩年一定有結果。」

戰略學家相信,中央山脈東側的山谷可以提供長程核子飛彈隱密、周到的保護,使台灣保有在核子大戰中進行「第二擊」報復的能力。在核子戰略理論裡,第二擊的能力是保證本身免受第一擊的祥符寶錄。

這麼多看似堅強的理由卻無法消除反對者心中的疑懼。

反對者的主要理由也是國家安全。

核武可以嚇阻中共?

業餘的武器專家黑幼龍一陣苦思後,搖著頭說:「我看不出核子武器和台灣安全間有何關係。」曾經來台訪問過的美國學者Bruce Russet研究過五十四個嚇阻案例,他表示是否擁有核子武器與嚇阻成敗沒有顯著的統計關聯。

早年,中共「二砲」(中共核武部隊的簡稱)成立時,毛澤東雙拳亂舞,大聲咆哮著:「早打、大打、打核戰。」得意情狀令西方國家和蘇聯緊張。

但是,即使到了今天,仍然找不到足夠理由說服國際社會,中共會把核子彈頭射向台灣。「一個核子廢墟的台灣絕非中共所願見到,」戰略專家分析說。相反地,如果台灣發展核武成功,在台海打核戰的機率就大幅提高,為了國家安全的理由發展核武,豈不是賈禍于市?

對中華民國政府而言,持有核子武器如果可以嚇阻中共在台海蠢動,將有其不可忽略的「內部效果」,最明顯而直接的影響是台獨聲音的擴大。

過去,執政黨以中共的武力威脅做為壓制獨派主張的法寶,「如果台灣擁有有效的核子嚇阻力量,法寶就失效了,」一位研究嚇阻理論的研究生相信國民黨不會打這種「前門拒虎,後門迎狼」的笨算盤。

缺乏製核政治能力

在「以小搏大」的台灣,國家安全如果是它的政治圖騰,核子武器無疑就是禁忌。面對「擁有核子武器能否使台灣更安全」的問題時,學者專家以至販夫走卒的反應都一樣困惑。有多少支持的理由,也可以找出相同數目的反對理由。

科技能力無庸置疑,「台灣缺少的永遠是製造核武的政治能力。」丁守中說。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