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李光耀資政倡議的的第一屆「The Future China Global Forum」7月12~13日在新加坡召開。下文是應邀講話時的發言。 —筆者附識—
全球金融海嘯發生之後的第二年(2009),全球發生了三件大事:
(1)美國選出了第一位黑人總統歐巴馬,他在救美國經濟以及衰退中的國際地位。
(2)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北京,以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挽救資本主義。
(3)第一位民選出的外省籍總統馬英九,在台北推動兩岸雙贏。
沒有人能在二年前預測到這些。此刻的世界:(1)美國經濟度過了險境,但仍未復元。(2)中國則愈來愈被認為是世界二強之一(所謂G-2)。北京的一言一行,愈來愈舉足輕重。(3)中華民國的台灣在馬英九接任總統二年以來展現了《沉默的魄力》(他的一本書名,英譯為Silent Strength)——不再是所謂「麻煩製造者」。他不大張旗鼓、他也不大聲喧嘩,但做了寧靜的改變;包括剛於6月29日台北與北京簽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FA)。
對今天的題目:Shaping the People''''''''s Dream,覺得很值得大家深思的。
中國30年的改革與開放,帶來了人類歷史上—尤其在經濟層面—空前的紀錄。
● 30年平均經濟成長率高達11.9%,破世界紀錄。
● 外匯存底全球第一,已超越2兆4美元。
● 以國內生產毛值計(GDP),僅次於美國。 總體來說,中國已快速脫離了貧窮,慢慢地進入小康的局面。當國際上稱讚中國經濟成長時,他們的領導人總是回答:「中國還要不斷努力,才能解決內部不穩定、不協調、不平衡、不可持續的問題。」這是謙虛,也是實情。當一國經濟起飛後,遲早要面對民主、法治、公平、永續發展等問題。這就是今天的主題:衣食足後,夢想在哪裡?
「人民的夢想」當然受制於一個國家發展過程中所使用的政策工具,所訂定的優先次序,以及政策產生的利與弊。
近年來我曾經指出中國經濟運作的幾項特色:
(1)權力分享可以等,開放改革不能等。
(2)民主可以等,穩定不能等。
(3)法治可以等,親民不能等。
(4)清廉可以等,效率不能等。
(5)公平可以等,改善不能等。
(6)「人民最大」可以等,「領導最大」不能等。
(7)國力弱時發展硬實力不能等,國力強時發展軟實力不能等。
(8)國際地位低時重面子,國際地位高時重裡子。 西方發展中認為是「先決條件」的民主、法治、清廉、公平,在大陸發展中是屬於次要的。在西方人眼中被忽視的普世價值,大陸以另一種價值來「彌補」:如以穩定來補民主、效率補清廉、改善補公平。
因此,除了生活改善之外,中國人將逐漸進入更高層次的追求。這正是哈佛大學教授奈伊(Joseph Nye Jr.)所提倡的「軟實力」。軟實力是一種正面力量,展現在制度上、生活方式上、文化創意上、政策推動上(如和平、正義、開放、教育普及、節能減碳)。其所展現的吸引力與影響力遠超過「硬實力」。
這一期的《遠見》〈新台灣之光100〉的專刊,正就是在報導及稱讚這些台灣軟實力的英雄;並以在花蓮玉里稻田製作的封面「稻穗圖像」獻給中華民國的百年誕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