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長庚醫院整型外科外傷組醫師許聰政到美國Mayo Clinic,整型外科主任莫倫(S. Moran)也以「他在Fu-Chan Wei的團隊」來介紹,對方投以敬重的眼神。
Fu-Chan Wei正是長庚大學醫學院院長魏福全。
這十年,台灣赴國外進修的整型外科醫師,常被外國醫師問起是否來自魏福全的團隊。 魏
福全是什麼樣的醫師?為什麼聲名遠播,讓美國知名醫院的整型外科醫師都知道他?
「在外國醫師心中,他已和顯微重建手術畫上等號!」許聰政說。原來魏福全幫助外傷傷患重建肢體功能,降低截肢機率,30年來已完成2萬1000多個病例,成功率達97%,創下全球紀錄。
顯微重建強,團隊聲望高
位於林口長庚醫院的顯微手術加護病房及肢體重建中心,規模是全球最大,被喻為「顯微重建手術王國」,魏福全的團隊在這裡締造一個又一個奇蹟,不管是手指被機器切斷的職災受害者、車禍導致骨折的傷患,都能獲得重生。
魏福全團隊改良了斷指接合、腓骨骨皮瓣、穿通枝皮瓣等移植手術,能把腳趾當成手指接在傷者手上,還把大腿皮瓣移植到下巴,口腔癌、舌癌過去不能開刀的部位。因為這些創新,改善了病人外貌缺損,咬合功能也可以恢復正常。
2006年,他還因為這些創新手術被美國整型外科醫學會選為500年來最重要的創新發明醫師之一,也是唯一獲選的亞裔人士。這是從1萬4000筆整型發明、創新手術中,選出20名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醫師,魏福全正是其中之一。 高雄醫學院畢業的魏福全認為自己能夠改良移植手術,和台灣社會發展有很大關聯,態度謙虛的他屢屢表示,「我要感謝病人。」 時間回到1970年代,當時正是台灣發展工商業的時候,各地工廠林立,國內對職業安全認知不夠,工廠頻傳勞工手指被切斷、勞工在工作途中騎機車被撞的意外。
此時顯微重建手術在國際間開始發展,魏福全就在老師羅慧夫的鼓勵下,到加拿大學習。
回國後他自我鞭策、研究技術,成功接回0.1公分的微血管、微循環系統,連先進國家都嘖嘖稱奇。
1984年,他改良斷指接合術,更吸引歐美醫師前來取經,1995年之後,更發展穿通枝皮瓣術,從腹部、大腿取下皮瓣,修補受傷部位,也成為外國醫師學習的對象。
到去年為止,已有66國、980位研究員及訪問學者看過魏福全的移植技術,長庚醫院被美國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推薦為訓練中心,也成為世界重建整型外科的重鎮。
國際級大師,教學嚴自律深
「我從老師羅慧夫身上學到以病人為中心,」魏福全表示,當時能夠改良移植手術,是被羅慧夫照顧病人的愛心所感動,希望自己也能跟老師一樣,有了這樣的動機,他就不斷創新。
如今,魏福全成了國際級大師,受邀到加拿大、德國、澳洲、奧地利、南非等的50多所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國際的重要會議也有他的身影,每當拍攝團體照,他總在最中間、最前面,足見其重要性。
在他的辦公室裡,資料櫃裡滿滿都是病人手術的結果,也有許多著作,他不僅發表451篇論文、替教科書寫過67個章節,每年被引用次數也有300到400多次。
翻閱去年10月出版的醫學教科書《Flaps and Reconstructive Surgery》(皮瓣和重建手術),魏福全正是編者,「1∕3的作者在長庚受訓!」他說。
「老師經常把整頁文章刪掉,要我重寫,」長庚整型外科系主任林志鴻認為魏福全要求十分嚴格。原來魏福全要學生超過自己,團隊才能進步,假使學生有好論文,他也自我警惕不能落後。
目前團隊裡的林志鴻、莊垂慶、陳宏基、鄭明輝已在國際上成為肢體、臂叢神經、食道聲道、乳房重建專家,魏福全的神情滿是欣慰。
然而,魏福全不以此為滿,他此刻正在挑戰更艱難的異體組織移植手術,甚至移植死者的面容,為嚴重的傷者「變臉」,估計現在世界已有13個變臉案例。今年7月上旬,法國為一名神經纖維瘤病人進行全臉移植手術,這是世界第一個移植全臉的案例,消息轟動全球。主持手術的蘭迪耶利醫師說,目前國際頂尖的外科醫師在這方面競爭很激烈。
2000年開始,魏福全也已展開研究、派醫師出國受訓,今年更打算在長庚醫院成立研究中心,希望台灣不要在這項全球趨勢缺席。
「異體組織移植將面臨倫理、法律、心理等諸多問題,」他的語氣很謹慎,看來社會接受前,他不會輕舉妄動。未來台灣是否會出現電影《變臉》的移植案例呢?答案要看魏福全!
台灣之光〉魏福全
年齡:65歲
光榮成就:
● 2010年,獲Gr.T. Popa University of Medicine and Pharmacy Iasi榮譽博士學位
● 2009年,獲中華民國斐陶斐榮譽學會傑出成就獎
● 2008年,第二度獲頒行政院傑出科技貢獻獎
● 2006年,獲美國顯微重建外科醫學會HJ Buncke Lecturer Award、美國整形外科醫學會遴選為世界近代整型外科史上20名重大創新貢獻醫師之一
勵志格言: 永續追求醫學專業的卓越,研發創新,造福世世代代的病患
魏福全
想對台灣說的話
台灣醫院的服務太過雷同,難以建立特色。如果醫院能打破門戶之見,讓某種疾病集中在少數醫院,台灣在國際上才能成為醫療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