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八年十一月的某日,數百名印度士兵搭乘一架蘇聯製IL-76運輸機降落在印度東南方的島國馬爾地夫。數小時內,不費一槍一彈,叛軍就被嚇跑到海邊,乘船逃逸。
這是印度自一九八四年以來,第五次向鄰國動武。
四處挑釁
一九八四年印度悄悄占領中、印、巴邊境喀什米爾的一處高山荒原,引起日後印、巴之間不斷的流血小衝突。
一九八五年夏天,印度侵占中、印邊界的一處爭議區,自此與中共怒目相視。
一九八六年冬,印度在印、巴邊界大張旗鼓地軍事演習,激得巴基斯坦差點兵戎相見。
一九八七年七月,印度藉口幫助斯里蘭卡弭平塔米爾族的獨立叛亂,派軍進占該國北部和東部。至今仍有八萬名左右印度軍駐守該地。
印度自甘地以和平抵制方式立國以來,始終聲稱以和平主義為國家原則。然而事實是,在美國的鼓勵下,印度正加速整軍經武。
過去八年內,印度的國防經費已增加一倍(以今天的幣值為準);且自一九八六年以來,印度成為世界最大武器輸入國;以一九八七年為例,印度向外國購買了五十二億美元軍火,比熱戰中的伊朗、伊拉克加起來還多,更是鄰國巴基斯坦的十二倍。
除了進口,印度也加速研究自製武器。過去六年內,國防研究經費增加了四倍;正在研究、製造的武器包括一種尖端輕型戰鬥機、一艘三萬噸的航空母艦和巡弋範圍可遠達澳洲、非洲的長程偵察機。目前,印度軍隊人數已高達一百三十六萬人,是世界第四位。
為什麼印度需要這麼龐大的軍隊和精密武器?印度官方堅稱是為了防備巴基斯坦挑釁,但軍事觀察家批評:「印度實在太過分了,它的軍隊已是巴基斯坦的五倍!」印度官方又指中共才是真正的威脅;但中共已有將近二十年既未以武力,亦未以外交手段威脅過印度。
鄰國的疑懼
去年底,拉吉夫甘地訪問中國大陸和巴基斯坦歸來後,曾表示雙方關係正在改善,但印度的擴軍計畫並未絲毫放緩。美國亞洲問題專家湯姆斯.索頓說:「印度到處尋找威脅,好做為自己不斷擴軍的正當理由。」 印度軍方有了力量逐漸「不安於室」,使南亞各國惴惴不安。去年七月,南太平洋斐濟共和國發生政變前不久,澳洲情報單位截獲一批自印度運往斐濟的軍火;印度的偵察機時時在印尼附近徘徊;無怪乎澳洲一位海軍將領要質問:「以印度的國家條件,根本不需要這麼龐大的武力,它到底想幹什麼?」
許多外交分析家認為,亞洲鄰國的疑懼正是印度擴軍所想達到的目的。一位駐新德里西方外交官分析:「印度一心希望人家重視它,視它為世界強權,它花這麼多錢擴軍的目的不過如此。」
印度戰略研究中心主任相信,擴軍可使全世界正視印度的外交地位。他說:「世界人口中,每六人就有一個印度人。但是在西方人設計的世界秩序中,全世界第二大國印度竟連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都投分,簡直是太怠慢我們了。」
更令印度人憤怒的是,世人大多仍然認定印度是個落後、迷信、骯髒的國家。他們要讓世人認清還有一個全新的印度--一群自信、有才幹的工程師、科學家、軍官、高級官員--正努力贏取世人的尊敬。
雙面印度
其實正反兩面的印度都是真實的。例如在孟買的馬茲港造船廠裡,幾百位工程師、技工正在建造兩艘造價各為一億美元的潛艇;造船廠門外則是蚊蠅滋生、貓狗在垃圾堆中竟食的貧民板屋區。
在馬亞普德省,窮人靠撿拾落葉當柴火;頭頂上,每架價值二千萬美元的法國製幻象2000式戰鬥機呼嘯飛過;不遠處的孟加洛基地內,大約九百名一流工程師和科學家,正設計建造一種尖端戰鬥機。
這個自製戰鬥機計畫每年預算至少十億美元,聘雇了兩萬五千名印度的理工菁英。美國通用電子、立頓等大公司將售予飛機主要的引擎、控制系統,美國空軍則提供測試、訓練等協助。儘管如此,耗資如此龐大的計畫,對印度仍是一項極冒險的投資。
沒有一位西方軍事專家相信印度能在一九九六年,依計畫所定的十三億元,成功製造出這架戰鬥機。而印度政府為了彌補造價過高的損失,已決定將來對外輸出這一型飛機的機件。
徜徉兩強之間
美國雖然不太情願讓尖端科技外洩,卻未終止提供印度必要的技術。一位美國國防部官員說:「我們的政策是幫助印度在科技方面能夠獨立。」說穿了,美國就是希望印度不要再依賴蘇聯。
然而到目前為止,印度的大部分武器,如前述的長程偵察機,仍由蘇聯進口,並且與蘇聯合作製造戰車。去年蘇聯還租借一艘核子潛艇給印度;很顯然,蘇聯也想抓緊對印度的影響力。
印度徜徉於兩強之間,得盡漁翁之利。孟加洛基地內,印度工程師用歐美的最新機器製造歐洲提供設計的戰機用炸彈;五百哩外的拿錫克基地內,技工忙著拼裝米格二十七戰鬥機;更妙的是,在馬札宮造船廠,美國技師與蘇聯工程師,分別在幫印度人製造潛艇和飛彈。
最令世人爭議的是印度始終不忘情於製造核子彈。雖然印度自一九七四年以來,未再做任何核子試爆,但議者批評印度工程師仍然在儲蓄可供製作核彈的材料,甚至拉吉夫甘地自己都聲稱:「印度可在「一夜之間造出核子彈。」在印度,主張造核彈者的聲音遠大於反對者。許多印度人相信,只有造出一枚核彈,才能登上世界強權的寶座。
去年二月,印度成功測試了一枚射程一百五十哩的彈道飛彈,足可攜帶兩千磅的彈頭,當然也可攜帶核子彈頭。印度正進一步嘗試製造中長程的彈道飛彈。雖然印度一再表示無意給這些彈道飛彈加裝核子彈頭,但它不斷儲存鐪(核子彈的主要成分),使人不能不懷疑它的動機。一位印度科學家甚至預言,印度在五年內一定會公然製造核彈。
人民一無所知
美國對印度的軍事野心應採何種立場?南亞安全問題專家史蒂芬.科恩的論點是公認較為持平的。他認為:「強大的印度可做為南亞地區的一股穩定力量,這是符合美國利益的;但如果印度成了地區性的冒險家,去招惹中國和巴基斯坦,那可就不是美國樂於見到的了。」
妙的是,印度人民一點也不知道自己的國家已是軍事強國。如果他們知道政府拿寶貴的外匯去買武器、徵召一流的人才去造武器,而他們卻必須忍受匱乏的物資供應和破敗的都市設施,會做何感想呢?
許多政治觀察家擔心,印度匱乏、貪污等內政問題反而使政府更加努力建軍,因為在世界舞台上展現威力,永遠是轉移國內民心不滿的一劑良藥。
一位西方外交家語重心長地指出:「任何一位印度領袖在面臨層出不窮的內政、外交問題時,恐怕都很難抵抗軍事冒險的誘惑。現在事實是印度已有了如此龐大的武力,它的領袖就有義務讓世人弄清楚,它究竟想如何發揮影響力。」問題是,印度總理甘地自己弄清楚了嗎?
(取材自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