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難想像,眼前這位外表斯文、臉型削瘦、面對陌生人還有點腼腆的35歲大男孩,竟然對孩子的世界如此瞭若指掌。
隨意從書架抽出一本童書繪本,他只要看一眼,可以評斷出這本書適合年紀多大的孩子。
他是陳致元,國內年輕一輩最受矚目的兒童繪本畫家,投入童書創作超過十年。事實上,陳致元也不斷在國際締造台灣奇蹟。
他擁有很多畫家夢寐以求的境遇。自從2000年憑著《想念》,拿下信誼幼兒文學獎,獲得出版第一本繪本的機會,往後幾乎每一本作品都屢獲國內外重要童書榮譽。
先不提數不完的國內獎項,光國際上的超級大獎,陳致元就拿了三個,包括《小魚散步》得到2003年美國出版人週刊年度最佳童書獎,《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得到2006年日本圖書館協會年度最佳童書獎加持,2009年《阿迪與茱蒂》一書,獲頒美國國家教師會年度最佳童書獎。
台北書展基金會指出,陳致元創作的童書不只能得獎,銷售狀況也是一路長紅,無人能出其右。
例如,以兩條平行線,敘述獅子和兔子分分合合的故事,已經賣了八國版權的《阿迪與茱蒂》,中文版問世不到兩個月即再刷。此外,故事從一隻小鱷魚陰錯陽差誕生在鴨子家開始的《Guji Guji》一書,翻譯成18種語言,在美國上市不到三個月,就賣出5萬5000本,登上《紐約時報》暢銷童書前十名。
另外,他與和英出版社總編輯周逸芬合作的「米米」系列,賣出14國版權,其中《米米愛模仿》一書,讓芬蘭、丹麥、以色列等國首度引進中文繪本。
他的繪本讓成年人落淚 「陳致元的作品很容易讓人家一見鍾情,」一位資深童書編輯分析,茫茫書海中,陳致元的畫作很容易出線,故事性又強,雀屏中選的機會自然高。「不管是獲獎或版權的成就,在台灣或者兩岸三地,陳致元都是第一人,」七年前開始和陳致元合作的周逸芬說。
面對這麼多榮耀,他最在意的反而是孩子的肯定。有一次,他在書店看到兩個小朋友,正輪流念著《阿迪與茱莉》,孩子開心的模樣,「才是我最開心的時刻。」
不同於幾米畫的是成人童話,有人生哲理,畫面淒迷豔麗,陳致元畫的是純粹童書,他的畫面色彩柔和,而不是絢爛,讓人看了有一種溫暖舒適的感覺。
「他的風格清新雋永,而且有一種與眾不同的現代感,」周逸芬第一次看到陳致元《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草圖,就深受感動。她還記得,有一年參加美國最大書展,一位美國總經銷跟她說,看到《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後,眼淚馬上不聽使喚掉下來。陳致元創作的靈感,大多來自於他困頓的成長時光。
出身屏東的他,在家排行老么,家境並不好,兒時沒錢買玩具,就把大自然當成遊樂場,假裝自己是導演,說故事給自己聽,「什麼都沒有,等於什麼都有,」陳致元只能靠想像力把它想出來。
從小物質的不優渥,讓陳致元看見社會許多的不完美,常把大人不敢說的事,勇敢說給孩子聽。
像是為懷念母親而作的《想念》一書,女孩最終回到家鄉,放朵花在已故家人的墓碑前;《一個不能沒有禮物的日子》描述,聖誕節即將到來,但小熊的爸爸卻因為失業,沒有錢買禮物;《沒毛雞》裡,四隻有著漂亮羽毛的雞,不想跟全身光禿禿的沒毛雞一起玩。死亡、失業、歧視等題材,都是大人世界裡倍感沉重的議題。
陳致元想藉此告訴孩子,社會的確存在許多不美好,但親情與愛永遠存在。
從小就愛畫的陳致元,看了《老夫子》《烏龍院》之後,立志當漫畫家,放學回家就畫漫畫,可以畫到半夜3點才上床,儘管參加學校的漫畫比賽,成績都不太好,他也沒放棄。直到18歲那年,看到生平第一本童畫書,就迷上了繪本,決心成為一個童書畫家。
高中畢業當完兵,陳致元就離開屏東北上工作,剛開始,他在信誼基金會的小袋鼠說故事劇團擔任美術設計,半個月後就離開,靠兼職維持溫飽。將近四年的時間,住在六張犁頂樓加蓋的陳致元,為了房租和生活開銷,什麼案子都接,包括替少年小說配插圖,甚至連女性雜誌教人卸妝的步驟也不放過。
現在回想起來,陳致元覺得都是累積,有了畫女生卸妝的經驗,他現在才能熟能生巧地畫童書裡的媽媽,「把不喜歡的東西當訓練,未來都是武功的一部分。」
對周逸芬而言,平均一年只出一本書的陳致元,不是一位創作量很高的作者,「但他的創作能量很高,一直處於創作狀態。」 喜愛孩子的陳致元,只想繼續做書陪伴孩子,即使米米系列第三集《米米愛收拾》才剛出版,他也沒有稍做停歇,又開始思考下一本童書的故事題材,「我每一本創作都在學習,這是永遠學不完的」。
台灣之光〉陳致元
年齡:35歲
光榮成就:
● 2008年,出版《米米說不》,在義大利波隆那書展中賣出十多種語言版權
● 2006年,出版《阿迪和朱莉》,獲2009年美國國家教師會NCTE年度最佳童書獎
● 2005年,出版《沒毛雞》,獲金鼎獎兒童及少年圖書類最佳插畫獎
● 2003年,出版《Guji Guji》,獲金蝶獎插畫金獎、進入《紐約時報》圖畫書暢銷排行榜第十名、亞馬遜網路書店童書暢銷排行榜第四名、韓國年度童書暢銷排行榜TOP10
勵志格言: 上帝賜我們核桃,卻不會幫我們打開它
陳致元
想對台灣說的話
童書不僅可以幫助孩子表達情緒,也可以讓父母更瞭解你的孩子。希望多見到更多大人能跟孩子共同進入童書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