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日本:隱形的軍事巨人

任孝琦
user

任孝琦

1989-07-15

瀏覽數 25,500+

日本:隱形的軍事巨人
 

本文出自 1989 / 8月號雜誌 第038期遠見雜誌

一九八七年秋,兩伊戰火熾烈,荷姆茲海峽水雷密布;當時的日本首相中曾根,在東京急得跳腳。日本原油九0%從中東進口,油輪斷航等於切斷日本的生命線。中曾根一度考慮派遣掃雷艇赴波斯灣,後因國內反對聲浪太大,改為經援聯合國和平部隊在該區執行任務。

本來日本發展武力至少有兩個法律上的障礙:一是一九四六年的憲法第九條明訂日本棄絕戰爭,不設軍隊;一是一九七六年三木內閣決議日本軍費絕不超過國民生產總額的一%。然而在戰後四十年不斷變遷的主客觀因素促動下,上述限制已名存實亡。

武力限制名存實亡

日本在一九八一年宣布將防衛領域擴充至海線一千浬的範圍;又逐年提高軍費;從一九八一年的二兆四千億日圓,以五.九%的平均年增率,在一九八七年衝破不得超過國民生產總額一%的禁令,達三兆五千億日圓。一九八九年更高達三兆九千億(合三百餘億美元),是南韓整個國家總預算的一.三倍。

如以軍費為準,日本已名列世界第三,僅次於美國和蘇聯。如以戰鬥力為準,其陸軍火力在民主國家中居第九位,空軍戰鬥力居第七位;而日本海上自衛隊目前擁有的軍艦噸數已是全世界第五位。雖然沒有航空母艦,它的驅逐艦和巡防艦總和,是英國同級戰艦的一.三三倍,單算驅逐艦則是美國第七艦隊的兩倍,防衛範圍足以涵蓋整個西太平洋和印度洋。

日本憲法中的另一禁制原則為堅持守備,但是近年來的戰略重心,漸漸由海岸線防禦推進到海上攔截。為了滿足戰略政策的變更,中曾根內閣在一九八六年實施「中期防衛力整備計畫」,準備以五年時間、十八兆四千億日圓(一千五百億美元),全面更新日本自衛隊的人員和武器裝備。

計畫中,陸上自衛隊將引進多管火箭發射系統,並且準備在二00五年以前,將目前四百架編制的直升機擴編至一千架,其中包括一百架CH-47級重載直升機;空中自衛隊將增購十一架F-l5J空中攔截機,三架格魯曼防空預警機;海上自衛隊除了增購十架P-3C獵戶式反潛飛機等深具攻擊性的武器外,還將向美國購買當今世界上最先進的神盾(Aegis)軍艦防衛系統。

兩強施壓與威脅

計畫完成後,日本將擁有十八萬陸、海、空自衛隊員、一千兩百輛坦克、一百六十三架F-l5戰鬥機、一百架P-3C獵戶式反潛飛機和十六艘潛水艇。其中F-l5戰鬥機和P-3C獵戶式反潛飛機都是美國目前的主力武器,日本在一九九0年以後的軍事實力可見一斑。 日本政府為擴軍提出的最有力理由便是蘇聯的威脅和美國的壓力。

從日本北海道北端向西畫出的戰略防線,正好攔住蘇聯軍港海參崴的出口;從南邊的琉球群島南端伸出的防線則連接台灣、菲律賓;位於這一條東亞防線北部的日本,不但可以監測蘇聯軍機、軍艦自海參崴開往太平洋、印度洋的行蹤,而且使蘇聯無法干擾從北太平洋通往印度洋的商船。

在這個戰略重地,蘇聯部署了七百七十艘各型軍艦,包括一百艘潛水艇,其中大部分攜有核子彈頭;各型軍機兩千架,尚不含直升機在內。

一九八八年戈巴契夫宣布的自東亞撤軍計畫,並末將日本海域的駐軍包括在內。甚至據日本防衛廳表示,蘇聯去年在東亞還增駐了一百九十架軍機和二十七枚SS-20中程飛彈。並且增援北韓數量不明的Su-25重型攻擊機、米格二十三戰鬥機和SA-5型地對空長程飛彈。

在蘇聯重兵對峙下,美國自二次大戰後即在日本屯駐重兵;目前駐日美軍約有六萬人,每年軍費六十億美元。

從八0年代開始,美國本身深受財政和貿易兩項赤字所困,因此一再要求日本分擔駐日美軍軍費和共同維護東亞安全。美國國會在一九八七年通過決議,要求日本將國防預算占國民生產總額的比例提高到三%。

前任美國主管亞太事務助理國務卿西格爾,去年在參院作證時表示,一九八一年日本宣布擴大防衛線時,美國白宮和國會一致讚揚;其後日本自衛隊增添武器、人員也完全符合美國的安全利益,美國應予鼓勵、支持,並且應該在武器發展技術上與日本密切合作。

事實上,單向的技術合作早在一九八0年代初即已開始。例如美國將目前正在服役的主力機種麥克唐納公司的F-l5戰鬥機和洛克希德公司的P-3C反潛飛機分別授權給三菱重工和川崎重工,在日本境內製造。

美國飛機.日本零件

自一九八三年,中曾根首相取消軍事技術禁止輸出的禁令後,日本的國防產品,尤其是國防、民間兩用的尖端產品,也開始大量輸往美國。今天的美國飛機中,許多電腦零件是由日本製造。一位美國國防部官員戲稱:「如果沒有日本,大部分的美國飛機飛在天上都會掉下來。」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下一步將是雙方合作研究開發新武器。一九八四、八五年,美國國防部兩度派員到日本參觀,發現後者在砷化鉀晶片(一種最新材料製造的電腦晶片)、超高頻微波、光纖和陶瓷(用於尖端科技的材料)等領域,已有超前美國的成就,與日本合作發展武器可以事半功倍。

僅僅一九八八年內,美國與日本簽約合作研究、製造武器的計畫就有兩項:日本同意參與美國的戰略防衛體系(SDI,俗稱星戰系統)的研究發展,以及由美國通用動力公司(General Dynamics)和日本三菱重工合作開發FSX(F-16的改良式)戰鬥機。

然而美國熱衷與日本軍事合作還有一個現實因素。西格爾在前述的國會聽證會中就強調,每售出一套神盾系統,美國可收入五億二千六百萬美元,並創造五千四百個就業機會。他又透露,日本正規畫第二階段(一九九一~九五年)的武器更新計畫,考慮向美國購買超地平線雷達、長程防空預警機和空中加油機等;這些武器交易一方面可促使兩國的軍事合作關係更牢固,一方面也必然對平衡貿易逆差有很大幫助。

有趣的是,美國一方面希望強化日本的軍事力量,一方面卻對日本的軍事科技進步神速深感戒懼,唯恐它日後會威脅到美國的利益和東亞的安全。

的確,日本在軍事上真正展現出實力的不是兵員人數,也不是武器數量,而是擁有強大的科技工業為後盾。

軍事工業與商業科技截然畫分的時代早已過去,越來越多的科技可以同時適用於兩者,例如汽車防銹塑料,即可用於軍機;尤其尖端武器中,電子設備所占的分量越來越重,如以價格結構分析,七四式戰車的二三%、P-3C反潛飛機的四0%、F-l5戰鬥機的三0%,均由電子器材構成。精於電子科技的日本人在新武器的發展領域裡真是如虎添翼。

如虎添翼

加上日本人素來重視產品的細節和品管,製造國防產品的可信度比美國貨運向,這點連部分美國將領私下也都承認。幾家著名的公司,如NEC、東芝、三菱的產品,跟美國最大的休斯、洛克希德公司相比也不遑多讓。

目前日本能夠自製全部的軍艦、大部分飛機和各式短程飛彈。三菱公司與日本防衛廳技術研究發展中心正在合作設計製造、預定一九九0年完成的ASM-2空對艦飛彈,威力可媲美在福克蘭戰役中大出風頭的法國飛魚飛彈。至於部分最尖端武器則由美國授權,提供設計、製造的技術,日本公司承造。這些武器目前僅供自用,將來可能輸出,為日本的強勢貿易再添一筆大生意。

對日本而言,經濟正是它努力發展軍事的一個重要因素。日本通產省視國防科技,特別是航空科技,為一九九0年代的主力工業。

生意新門道

他們認為,研究國防科技所得的副產品除了可啟發創意、開發新產品外,製造國防科技所需的工人也可消化鋼鐵、造船、汽車等過氣工業的人才。換言之,日本政府和業者均已體認到,耐久性消費材的好景不常,因此有意以軍需產業做為一種替代性選擇。一位美國電子商人說得好:「國防工業是一門好生意,與其說是日本又有了好戰的野心,倒不如說他們是看到了一條新門道。」

未來日本的政策是提高業者自行設計的能力。自一九八0年以來,日本政府不斷提高國防支出中的研究開發費,目前雖尚未達到業者所期望的三%,但已接近二%。同時,武器購買維修費也提高到五七%以上,使日本大企業紛紛增設新的部門,以應付日益激烈的競爭。

例如,日立設置從事飛彈研究開發的「防衛技術推進本部」;富士通和東芝公司為了加入軍需用品市場而分別成立「系統綜合研究所」、「防衛機器事業部」;日產汽車的太空部也開始生產飛彈用火箭推進器。一向是日本最大軍火製造商的三菱重工,更將重點轉移到航空和太空工業。

三菱重工透露,該公司一九八七年出售軍機、戰車等武器裝備的收入約十八億美元,占總收入的一五.四%,比六年前增加了三倍。富士通公司一九八七年的軍火收入更比前一年暴漲了六0%。三菱重工自己估計,軍火收入在一九九一年會增加到四十億美元,占總收入二五%。一般預估,未來的武器市場,僅國防電子儀器一項,每年的成長率就可達一0%以上。

日本增加軍備,與利益團體遊說不無關係。主要武器生產企業所組成的「防衛生產委員會」一向與政府關係良好。自衛隊各軍種均派員參加該會下設的武器審議會,傳達軍方的需要和意見;該會對防衛廳和國會也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

改寫權力均勢

可以預見,在美國壓力與經濟利益的結合下,日本的軍事力量勢必繼續茁壯,也必將逐漸改寫世界權力均勢。至於是否會如新力公司總裁盛田昭夫和前日本運輸大臣石原慎太郎在最近合著的暢銷書A Japan Which Can Say No中所說:「日本的高科技將掌握世界國防力量的核心。」則是一個值得全世界關注的問題。

(取材自Aviation Week & Space Technology, Time, Business Week等刊物)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