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製造的魅力〉美妝品牌 heme
計畫今年9月進軍上海的台灣本土保養品牌heme,對於ECFA的簽訂充滿期待。
「如果ECFA過了,化妝品列入早收清單的話,一定會大大增加台灣原創保養品牌的競爭力,」heme喜蜜國際總經理胡金惠說。 2
005年推出的本土開架式品牌heme,早在三年前就已縝密規劃大陸市場,也針對市場切割出獨特的品牌策略。到了今年,胡金惠便察覺到,此刻正是進軍大陸的大好時機,天時地利人和。
「一方面是屈臣氏(Watsons)邀請heme去上海,」胡金惠透露:「另一方面,現在是MIT(Made in Taiwan)在大陸的熱潮期,我們一定要順著潮流走。」
瞄準中國愛美少女 預計兩年達2億營業額
屈臣氏在中國已經開設450家門市,成為大陸美妝連鎖業指標品牌,去年營業額更達到21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1020億元)。
從種種數字研判,藥妝店將開始在中國大流行,並開始跳躍式地成長。對於heme這樣的開架式保養品,跟隨屈臣氏的腳步擴充內地市場,可說事半功倍。因此heme預計在今年9月以獨家品牌的方式,在屈臣氏上海及北京的門市,共103家上架。
初期先試探三大系列、11個品項的保養品,並計畫以12至18個月的時間等待獲利之後再往其他城市擴張。「大陸的營業額,希望在兩年內達到2億人民幣,」胡金惠定下這樣的目標。
中國由於少子化,導致每個年輕人都想積極表現自己,heme以此切入品牌精神,再加上請到亞洲第一天后團體S.H.E代言,主攻17~25歲的大陸年輕人。 此外,胡金惠也以從事化妝保養品18年的豐富經驗,聞嗅出對岸的新趨勢:「台灣品牌即將引爆大陸,尤其是化妝保養品牌。」她觀察,經過兩岸大三通過去快兩年的「謀合」,台灣的化妝保養品,就像農產品一樣,已經在大陸做出口碑。
舉例來說,大陸淘寶網上的化妝保養品銷售冠軍「芳草集」,就是台灣人開的。人稱「美容教主」的牛爾,在去年9月進軍中國後,雖然低調經營,卻也迅速激發大陸人的敗家潛能。
首要期盼:簡化流程節省申請費用
即將簽訂的ECFA,能給像她這樣的業者帶來什麼未來新想像呢?
目前保養品出口到大陸,關稅基本上是17%,但不同城市還會酌收不等的消費稅,平均大約5%。
但對heme而言,相較於藥證申請的流程和費用,關稅還比較單純。胡金惠以不可思議的口吻表示,目前台灣光是向大陸出口一支口紅,就要三張證照和一筆申請費。
而藥證申請的流程,平均需要三到六個月。申請費方面,彩妝產品每一個品項得繳新台幣5000元~3萬元不等,臉部保養品每一項要1萬~5萬元,防曬商品每一項是3萬~7萬元之間。
「ECFA應該能簡化其中很多流程,節省很多費用吧,」胡金惠說出心中的期盼。
潛在願景:做大MIT品質口碑
另一個期待則是,以後簽了ECFA,大陸銷到台灣的產品和原材料,會正確標示原產地,提供消費者明確的訊息。 其實,目前很多台灣的工廠,早已經採用大陸原料,很多台灣商店的產品,也被中國貨攻占,只是差在標示而已,有的標示不清楚,有的根本沒標示。
「ECFA就是把兩岸進出口,從地下化變正常化。」胡金惠說:「這是MIT(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的一個機會點,從內料到瓶器都要MIT。台灣製,是一個長期發展的事業。」
以heme為例,要求代工廠絕對不能採用大陸原料,只能用歐美日及台灣生產的原料,若是進口原料,代工廠還需提供進口憑證。至於按壓頭和瓶器,也絕對不採用大陸製品。「我們就是堅持很純的、從裡到外都是Made in Taiwan,」胡金惠之所以會如此執著,除了是因為品質真的有差之外,打著MIT的旗幟,更能促使heme和其他國際品牌做出差異化。
若是ECFA簽定後,開放大陸化妝保養品進口到台灣,會不會對本土業主產生衝擊呢?胡金惠倒是很有信心,認為對台灣的化妝保養品牌的影響不會太大,因為很多台灣人拒用大陸貨。
台灣政府日前公開承諾,簽了ECFA後,將繼續努力跟東南亞各國簽FTA,胡金惠更加樂見其成。
因為heme是全亞洲布局,於2008年進軍東南亞,2009年10月正式進駐香港萬寧通路,產品賣到新加坡、馬來西亞和香港等地。其中以香港業績表現最為亮眼,以5個台灣熱賣的保養品,創下月營業額約新台幣約110萬元的佳績。
「香港是一個試金石,讓我們有信心再戰中國,」胡金惠笑著說,她的海外策略是包圍中國,而不是倚靠中國,經營模式上分散風險的考量,恰巧與ECFA的戰略布局吻合。「ECFA,就來吧,」她露出堅定的眼神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