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歷史悠久的紡織業來說,3月才滿20歲的「聚陽實業」顯得十分稚嫩。但這家幼齡紡織業者,經營績效卻相當突出。
在《遠見》最佳總經理調查中,聚陽董事長兼總經理周理平不但名列第23名,在任期間平均每年ROE都超過25%,每年市值增加近兩成,是紡織類股中表現最好的一家。
一手拉拔這家紡織業標竿的,是即將邁入耳順之年的周理平,談吐溫和有禮的他,絲毫沒有百億企業掌門人的架子,看起來反而像位書生。他的領導哲學是什麼?怎樣從LKK的紡織業裡玩出新把戲? 失業意外創業,竟成就出新典範 其實當初創立聚陽,是無奈下的賭注。
1990年,紡織業不堪成本壓力,紛紛大舉外移,包括當時由周理平擔任總經理的「德式馬成衣」,他和許多老同事成了失業一族。但是大伙不甘心,湊了800萬元創立聚陽,打算再戰江湖。
公司誕生的最重要任務,就是找出營運方向。首先,周理平決定脫離代工模式,要自己掌握接單到製造的流程。其次,聚陽把工廠設在有充足配額、對新工廠也較友善的菲律賓。「這些策略都是我們以前就思考過的,創業後自然馬上執行,」周理平回想。 最厲害的是,聚陽還成為同業中極少數的「水陸兩棲部隊」,不僅業務橫跨針織與平織,產品項目多,工廠還多工作業,可訓練同一名員工製造多種產品。
這種為求生存而被逼出來的「十項全能」特異功能,和過去紡織業多專注於單項產品、把量做大、力求降低成本的「單項冠軍」模式,截然不同。果然,2005年取消配額制度後,聚陽就如脫疆野馬般飛速成長。
周理平分析,當初創業時只能市場導向,有什麼配額或訂單就得接。公司必須不斷撿剩菜、吃麵包屑,才能餵飽自己。如今,聚陽每年產出超過15種類別、2500款服裝,打造出橫跨菲律賓、印尼、越南、柬埔寨、中國的成衣王國。
不過,看似一帆風順的聚陽,也在2008年金融海嘯時,遇到營收停滯的關卡。對此,周理平花了幾個月尋找對策,之後祭出「精實策略」,把全球工廠數從22個廠;削減到17個廠,趁機收掉體質差的閒置產能。
經過調養,去年中景氣復甦,聚陽業績果然開始拉回,預估今年出貨量上看900萬打,營收可望挑戰150億元的歷史新高,繼續穩坐紡纖類股獲利王。
經理人共治,用美食、美景激發創意
創業20年來,周理平一直身兼創辦人、董事長、總經理三種角色,如何培育接班人,成為他最頭痛的問題。
五年前公司營業額破百億時,他開始調整組織,由他擔任執行長,底下設營運長,再來是負責不同廠區及部門的六位總經理,等於有七位儲備CEO人選,一方面做好傳承準備,二來也為下一階段的成長做好組織改造。他觀察,「這些一級主管以前多半只掛處長,改為總經理後,承擔的感覺很不一樣。」
由於當初合伙創業的老同事,本來就是紡織業的專業經理人,使聚陽跟一般家族型態的紡織業有截然不同的治理風格。後來公司更開放員工認股,大家休戚與共。例如對業務人員,周理平非常授權,「只要不賠錢的生意,業務員都可全權決定,有可能賠錢的才需上報到營運長,」讓員工可在現場直接回覆客戶的疑問與詢價,不必事事回報。營運上軌道後,他也很少巡廠,最近他才要去五年沒見的印尼廠。採訪前,他還剛從日本賞櫻之旅回來。
雖然集大權於一身,但周理平很重視團隊討論,決策結果都採多數決,為鼓勵表達意見,他要求與會者強迫發言,他還發覺,出外用餐或旅遊時,大家才敢暢所欲言,可獲得比平常開會還好的建議。因此周理平常找員工組成「打飯團」或「午茶班」,在餐桌上聽大家的肺腑之言。
「我們會做,但也很愛吃、好玩,這時候更容易激盪出好點子,」周理平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