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年多來,熱錢(Hot Money)在台灣像洗三溫暖般,造成股匯市漲跌驚人。
回顧2009年,國際資金大舉衝進亞洲地區,投入台灣至少169億美元,約5408億元台幣。與新增的564.9億美元外匯存底相比,相當於每增加3美元的外匯存底,就將近有1美元的熱錢。
在股市方面,去年總計外資買超台股156.2億美元,約5000億元台幣,並順勢將漲幅一舉推升至78.3%的高峰。
2010年才開啟,熱錢仍不斷奔向亞洲,根據各交易所統計資料顯示,截至1月20日為止,外資已買超新興亞股53.2億美元,約1700億元台幣,超過2009年每月平均買超48億美元的水平。
巴黎證券更預估,2010年亞洲除日本以外的市場,熱錢將再湧入350億美元,約1.12兆元台幣。
未料,就在1月下旬,外資竟突然變臉,迅速撤離亞洲地區,造成各國股匯市重挫。
累計外資從1月22日起開始反買為賣,至2月10日15個交易日中,總共從台股撤走了49.4億美元,約1600億台幣的資金,加權指數下跌達767點之多。
不只台股大地震,匯市也遭殃。新台幣匯率由1月21日的31.919元開始走貶,26日就破了32元大關,10日收盤價為32.066元,共計15個交易日貶值1.47角,創下去年底以來的新低。
不到一個月時間,為何台灣股、匯市「變天」,如同搭雲霄飛車般地七上八下呢?這一切,都是熱錢(Hot Money)惹的禍。
利率愈低,熱錢就愈多
熱錢已成為左右亞洲股匯市的主要動能。
熱錢又稱為游資(Refugee Capital)或燙手貨幣。是指為追求最高報酬而在國際金融市場上迅速流動的短期投機性資金。隨時進出一國金融市場,目的在享受較高利率與匯率變動的利差,或取得股市利益。
根據金融機構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 )估計,目前全世界流通的熱錢,經過財務槓桿融資放大後,可能超過10兆美元,約320兆台幣,規模已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的十倍以上。
為何全球會在短時間內,累積出龐大的熱錢呢?
其實是2009年金融海嘯後,營造了有利於炒匯、炒市的溫床,造就新一波熱錢崛起。
嘉鼎資本管理集團協理城國斌指出,海嘯後,各國政府為提振疲弱的經濟,一致採取低利率的貨幣寬鬆政策,創造了有史以來最低利的投資環境。而大眾為因應微利時代,將資金從定存轉為活存,陸續往較高報酬地區移動。
「熱錢的多寡與資金取得難易成正比,」大華投顧資深專業經理王凱民點出關鍵,只要低利率環境愈久,熱錢就會累積更多。各國資金取得的利率皆已降至歷史低點,如美國聯準會Fed將聯邦基金利率降到0至0.25%,日本隔拆利率僅0.1%,英國銀行業利率也只有0.5%,資金很容易取得。
美元仍弱勢,資金轉新興亞洲
根據央行統計,2009年12月底,台灣主要金融機構活期存款餘額逼近9.6兆元,較11月大幅成長2394億元;反觀定存餘額僅微幅成長36億元,顯見民間游資正蠢蠢欲動。
只是,令人不解的是,近年來這麼多熱錢為何都目標一致,奔向新興亞洲地區呢?
台灣大學財金系教授沈中華指出,熱錢移動多以區域為著眼點,不針對單一國家,哪裡有利可圖就往哪裡匯聚,預計近年內美國市場復甦力道不強、美元仍是弱勢格局,而新興亞洲國家長期發展被看好,給了大筆找不到去處的熱錢有利出口。
同樣位於亞洲地區的台灣,由於兩岸關係進入前所未有的和諧時代,外資尤其看好「和平紅利」,也讓台灣股匯市成為熱錢狙擊的目標之一。
觀察熱錢是否已進入台灣,有幾個指標可供參考。
富邦金控首席經濟學家羅瑋表示,在無特殊因素,如520總統就職、兩岸簽署MOU、ECFA等利多下,台股仍急速上揚、新台幣快速升值,或是OTC的債券成交量大增,尤其是冷門債券突然爆量,這些都是熱錢大量進入台灣的訊號。
值得注意的是,台灣的狀況尤為特殊,除真正的熱錢外,還有台商來助陣。羅瑋指出,滯留海外的台商資金鑑於兩岸關係和諧以及遺產稅從50%降至10%、看升新台幣又看好台股前景,瘋狂回流台灣。
熱錢炒作假象,無益整體金融
截至2009年12月底為止,主要金融機構外匯存款餘額已經飇到2兆4188億元,較11月底暴增了949億元,創下歷史次高的水準。「外資,再加上台灣自己的錢,讓台灣的錢不只淹腳目,而是淹到脖子了,」大華投顧王凱民如此表示。
2009年4月台灣金融機構的超額準備金達到最顛峰的1541.4億元,這是2007年超額準備金的7.7倍,意味著目前台灣的爛頭寸、游資實在過多了。
因此,當各國還在金融海嘯中奄奄一息時,尋求機會點的游資已先讓亞洲股市欣欣向榮。累計至2009年底,印度、韓國、台灣、中國、深圳股市的漲幅分別為81%、49.7%、78.3%、80%、117.1%。
以台灣為例,1月19日,加權指數來到近19個月來的歷史新高——8395點。
只是,「各國央行對熱錢是又愛又恨,」台灣經濟研究院景氣預測中心主任陳淼說,金融海嘯後,各國致力於振興經濟,誰不歡迎外資?但又擔心外資只作短暫停留,醉翁之意在於炒匯,賺取利差,而不是從事長期的資本投資。
的確,熱錢炒作的都是「虛」的金融行情,對「實」的國家經濟提升,很難帶來助益。
更何況熱錢的移動主要建立在「想像空間」上,不一定是經濟基本面。當投資人對某些地區的經濟成長力道有想像空間時,自然會有大筆資金湧向,一旦發現未如預期,或發生國際金融事件時,如近期爆發的歐洲債信危機事件,就會急速撤出。
由於熱錢快速進出、金額又龐大,對於各國股匯市衝擊甚大,也讓各國央行如臨大敵。
彭三條,杜絕熱錢帶來傷害
台灣央行近五個月來都是處於高度警戒狀態,2009年10月8日,央行鑑於熱錢流入有異常現象,隨即發布譯自國外熱錢相關的資料,被媒體封為央行宣示打擊熱錢的「彭三條」。
只是央行雖出面喊話,熱錢仍不斷湧入匯市。2009年封關日12月31日,新台幣單日竟驟升2.08角,央行立即要求外資匯入要符合申報用途,更十分罕見地表明,會送請主管機關處理。隨後幾乎是二天一新聞稿,三天一參考資料。
接著,央行更採取「三不政策」,包括海外無本金交割遠期外匯(NDF)不准做、美元空單不准留過夜、銀行不要最後一盤掛單;更在2010年1月12日統整出「彭16條」,詳列國際貨幣基金(IMF)、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對亞洲須管制資本以防熱錢流入影響經濟的言論。
央行動作頻頻,無非是擔心一旦熱錢急速抽離,將讓股匯市巨幅震盪。沒想到央行總裁彭淮南對熱錢的近憂馬上就浮現,1月下旬熱錢就毫無預警地從亞洲地區撤走。
近因之一是,1月21日美國總統歐巴馬意外發表將大力改革金融業的談話。投機客隨即解讀美國雖然還未升息,但歐巴馬的動作似乎召告全世界,可能會逐步走向緊縮的政策。
中國調高利率,防房股市泡沫
另外,中國政府的態度也是促使這波熱錢移出亞洲的關鍵。
台大教授沈中華認為,由於中國扮演亞洲成長動力的火車頭角色,亞洲各國與其連動性高,台灣尤其密切,一旦中國的經濟走勢以及財政措施發生變化,或是台灣的基本面變差、央行的態度轉為強硬,都會影響熱錢的去留。
富邦金控羅瑋指出,中國從1月18日起,調高存款準備率0.5個百分點,而且今年來已兩度調高一年期央票利率,同時採取放款配額管制,抑制創紀錄的新增貸款,以防止中國房地產和股市發生泡沫。讓外界有貨幣緊縮的疑慮。
中、美不約而同的動作,讓嗅覺敏銳的國際炒手迅速採取行動,也讓原本漲多需要回檔整理的台股提前反應。國際資金馬上抽回美國,導致亞洲股匯市重挫。
多重因素相互影響下,台股跌跌不休,1月27日已經跌破半年線,而從最高點至最低點,短短16個交易日共下跌了1222點。雖然,台股春節封關前三天共計反彈了268點,最後以7441收盤,但與年初氣勢如虹的指數相比,仍讓原先想靠台股過好年的民眾捶胸頓足。
歐美弱亞洲強,後市仍可期
這是否意味著,熱錢短期內不再青睞台灣等亞洲地區呢?
富邦金控羅瑋指出,故事還未結束。他預測,今年外資還是會在亞洲布局,因為經濟成長動力領先於歐美,而且人民幣又有升值壓力。
不過,必須觀察日本經濟情勢,如果日本步入衰退,民眾有可能將海外資金匯回。由於日本資金在外資中占有舉足輕重地位,資金回流會造成其他亞洲國家外資的抽離。還好日本去年第四季GDP比前年同期成長4.6%,短期內不必擔憂。
當然,未來最大的變數仍然會是美國。
當美國經濟確定復甦、企業增加投資、美元升值態勢明朗、Fed又宣布升息時,大筆熱錢將會撤離亞洲地區,重回了美國的懷抱。
不過,台灣經濟研究院陳淼樂觀預期,20年內美國經濟成長動力仍不敵亞洲國家,亞洲國家從實質基本面來看,應不會有問題。最怕的是心理因素所造成的「旅鼠效益」,投資人一窩蜂撤手,才是最難掌控與預估的。
就如同2月初,由希臘、西班牙、葡萄牙「二牙一希」所引爆的歐洲債信危機,投資人信心崩潰,導致各國股市狂跌,熱錢迅速轉移到美元避險。
不過王凱民指出,除希臘經濟較嚴重外,其餘國家問題並不大,而且歐盟最後亦將被迫協助希臘解決預算赤字,只會對金融市場造成短期震盪,不會對全球或亞洲長期發展造成影響。
因此,各界看法趨向於一致,都認為2010年熱錢仍會鎖定新興亞洲地區,而且愈聚愈多。
資產泡沫?正反看法不一
只是熱錢愈聚愈多,愈炒愈高的股市、房市,會不會帶來資產泡沫危機呢?亞洲國家有辦法抵擋源源不絕的熱錢攻勢嗎?
有「新末日博士」之稱的紐約大學教授盧比尼(Nouriel Roubini)接受CNBC電視台採訪時表示,落實退場機制和緊縮貨幣政策仍有必要性,因全球經濟資產泡沫化已開始成形。
例如亞洲和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上漲太快,由本益比(PE Ratio)來看,股價竄升速度同樣過高。
歐洲央行理事會成員Ewald Nowotny與盧比尼的論點相同,他認為新興市場和部分商品明顯有資產價格泡沫化的危險性。對沖基金公司Kynikos Associates總裁James Chanos也警告,中國房地產市場的資產泡沫化問題,將是「前所未有的嚴重」。
與中國經濟命脈相連的台灣,也會出現泡沫危機嗎?
沈中華觀察資產是否泡沫的指標之一是本益比。根據過去的歷史資料顯示,1990年股市上萬點時,本益比曾到達50倍,目前台股本益比約30倍,應該是「快要形成泡沫的邊緣了」。
中國大陸更危險,資產泡沫危機更深,已經到了「不做不行」的階段,所以近日內中國政府才會採取一連串的退場機制。
不過,渣打銀行首席經濟學家符銘財則是樂觀看待。
他分析,中國房地產確實有泡沫現象,但股市還未回到海嘯前的高水平,還未有泡沫出現。而台灣的資金也沒有到達氾濫程度,只是寬裕而已。而且這波外資都是看好亞洲地區的發展而來,不是無故炒作,應該不會,也不至發生類似金融風暴的事情。
大華投顧王凱民指出,從市值占GDP的比重走勢,2009年各國股市市值比2007年的高峰還要低,還沒有資產泡沫的危機。
這次熱錢匯入情形與1997年金融風暴前情況頗為相似,讓許多人憂心會不會惡夢重演。
但事實上亞洲國家體質已今非昔比了。各國央行儲備大增,台灣1997年外匯存底僅835億美元,如今已達到3482億美元,香港也從928億美元增至2558億美元,南韓更從20.4億美元爆增至2700億美元;加以各國央行嚴陣以待,「金融風暴應該不至於會發生,」王凱民說。
在可預見的未來,全球熱錢移動將更快、狠、準,是急速推升股匯市的強大外力,也是一股不可掌控的負面能量。而且不管你歡不歡迎,它隨時都會來叩你家大門。這已是政府與社會大眾不得不關注的重大議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