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發輝政府的能,運用民間的錢-李內閣的挑戰:成熟社會

高希均
user

高希均

1989-06-15

瀏覽數 15,450+

發輝政府的能,運用民間的錢-李內閣的挑戰:成熟社會
 

本文出自 1989 / 7月號雜誌 三軍戒備.檢閱海軍──首度深入軍事重地

一、財經內閣已盡歷史性貢獻

落伍的社會,常常是因為缺乏進步觀念的催化而無法進步;另一方面,進步中的社會又常常因為不肯早日調整曾經成功過,但已過時的政策,反而阻礙了更多的進步。

在台灣四十年的發展過程中,帶領著我們擺脫落後,征服貧窮的是一批財經功臣。他們推動了一連串成功的政策;土地改革、加工出口區、人口節育、投資獎勵、補貼與保護、進口替代與出口擴張等政策。這些政策正是歷任財經內閣締造「台灣經驗」的具體貢獻。

可惜,太快速的經濟成長,帶來了太多的社會失調。這些失調反映出政治結構的老化、社會脫序的頻繁、精緻文化的欠缺、生活品質的惡化,與對立觀念的僵持。

要減少這種非經濟層面的失調,需要財經以外的專才來擔當閣揆。歷任的財經內閣已經完成了它歷史性的貢獻與階段性的使命,今後內閣所需要走的應當是另一條國家建設的道路。

二、樹立新的價值標準

在當前處境下,缺乏財經歷練的李煥先生出任行政院長,正是幸運的巧合。我們正可借重他多年來對教育的專長、對群眾的關注、對改革的殷切、對公平的重視,把台灣定位在超越經濟成長的指標上。透過對國家總體資源的重新安排,來全力提升廣大層面的福祉。

簡單的說:歷任的財經內閣,創造了「成長經濟」(growing economy),李內閣的最大挑戰是要把台灣塑造成一個「成熟社會」(maturing society)。

衡量「成長經濟」最重要的指標是每人所得。當我國的每人所得超越美金六千元時,我們不能再毫不計較的迷戀於更多的生產、更多的消費、更多的外銷、更多的儲蓄、更多的外匯存底。那些是掙脫貧窮桎梏所必經的道路,也曾是我們驕傲的指標。

邁向「成熟社會」時,新的價值標準必須要出現:「更多」不等於「更好」、「品質」遠比「數量」重要、「快樂」比「財富」更值得追求、「個人小康」不能孤立在「社會大貧」之中、社會成本不能全由第三者來負擔。

可惜,四十年前的貧窮心態仍然流行,它變成了邁向「成熟社會」的大絆腳石。貧窮心態在政府部門就是在決定支出時「能省就省」,成年累月下來造成了一個沒有氣勢、沒有格局的施政心胸。

在這種「能省就省」的心態下,財經當局就不敢花大錢、做大事。若非經國先生在世時推行十大建設,台灣會是一個更落後的社會。當政府只計較省錢,而不計較建設時,其結果是促使台灣淪落為一個「有錢的窮人」的社會。

試看憐近的韓國,所得比我們低,但他們敢向外國舉債,大刀闊斧地推動國家建設。我們則把大量外匯存放在國外,忍受公共建設的嚴重不足。

漢城已宛如一個國際大都市,有便捷的地下鐵、整治好的漢江、世界水準的運動設施、現代化的政府辦公大樓與高等學府;台北則有擁擠的公車、污染的淡水河、落後的運動設施、陳舊的政府辦公大樓與公立大學。

台北真像一個第三世界中的都市:昂貴的價格、低劣的服務品質、再加上髒、亂、擠,與可怕的交通,及污濁的空氣。這樣的首都是對六千美元的每人所得、三五%的儲蓄率、七百五十億的外匯存底一個最大的諷刺。推動國家建設的歷任首長以及監督政績的民意代表如何能向全體人民交代?

習慣於貧窮的人,也就習慣於一切事物的因陋就簡。年復一年地忍受著公共設施的不足,與服務品質的低劣。受了自私心的驅使,這些人民所要的是低價格,不是高品質;所爭的是要政府補貼,不要自己分擔;所擔心的是稅可能會增加,社會成本可能要負擔;所在意的是小我生活的改善,不是對大我的奉獻。

現在訂雜誌就送>>亞諾納行李箱:TSA鎖+手機支架+煞車輪一次到位

人民不肯分擔成本的自私心態與政府不肯花大錢、做大事的施政心態牢牢結合時,就造成了個人生活的小康與社會建設的大貧。

三、從「成長經濟」到「成熟社會」

面對這樣一個政府部門不肯花大錢做大事的傳統,又面對這樣自私的民眾,李院長要勇敢地向人民說出實話;實話不容易贏得掌聲,但會贏得尊敬;實話也可能失去一些游離的選票,但會獲取真正的支持。

李院長應該說的實話是:政府要立刻扭轉過去的懦弱,人民不要再對分擔社會成本吝嗇,共同來建設一個「成熟社會」。成熟社會要有七個特徵:

(一)相當充足的公共設施與乾淨的生活環境(大眾捷運系統、國家公園……)。

(二)相當完整的社會福利網(健康保險、退休年金制度、殘疾的照顧……)。

(三)第一流的科技水準與研究設備(不僅指應用科學,也應包括基礎科學)。

(四)第一流的文化水準與學校設備(不僅公立學校品質提升,私立學校也需要協助)。

(五)現代化的典章制度(過時的人事、會計、審計制度必須要及時修正)。

(六)嚴密與公正的社會紀律(減少特權、貪污與利益團體勢力的擴大)。

(七)履行國際義務(援助或貸款給開發中國家)。

要建立這樣的成熟社會,李內閣需要有推動的大方針、做事的大魄力、承擔後果的大擔當。李院長接任後所發表的談話,也正符合這「三大」。

四、使「台灣經驗」更完美

當財經內閣謝幕時,當然不是指經濟成長已不再重要。事實上,受世人稱讚的「台灣經驗」正是以高經濟成長與公平的財富分配為核心的。

但是面對世界上二十個現代化國家,「台灣經驗」不能再限於那些耀眼的總體經濟指標,它必須要逐步具備上述「成熟社會」的七個特徵。這些特徵不是一個新內閣,以及一任總統就可以達成的。但李院長要規畫出一個國家建設的藍圖,發揮政府的能,運用民間的錢,訂出一個拾級而上的時間表,使「台灣經驗」更趨完美,使立足於台灣的中華民國除「成長經濟」可以驕傲之外,更因為有「成熟社會」得到更多的尊敬。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