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台港澳的教育都應相互開放
清華大學的學術排名不斷提升,做為校長的我,當然感到高興。我們對排名不是不屑一顧,反而透過排名來發現自己的不足。我們的目標很宏偉,2020年要達到前幾十名。
1990年時,我們就討論過清華大學未來的目標,要往綜合性、研究性、開放式的方向走,而不再只是綜合性的工科大學。在這點上,兩岸清華是英雄所見略同,以前兩岸隔絕,兩岸清大也都致力於核能研究,現在則是希望文科要發展出自己的學派。
中國還是發展中國家,學校資金來源是來自政府。國家給清華和北大的錢是相對較高,但實際上也沒有特別多。清華大部分的經費是教授們靠自己從中央、地方政府、企業三方面爭取,這種「競爭性經費」已經占了清華財政的40%!
提升薪資和環境,面對挖角
香港的挖角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了,這也確實是使我睡不著覺的一件事,香港提供的薪資比大陸多很多,清華要達到那樣的薪資標準還要一段時間。我們現在是積極面對,營造更好的工作環境、寬敞的實驗室、尊重科學研究,還有中國人重視子女教育,清華從幼兒園抓起,辦好附小、附中,吸引年輕教授。還有住房,我們正在建一批新的教工住宅,是過去100年的教工宿舍面積的總合。
只有一流的待遇才能獲得最一流的人才,這也是「老清華」的經驗。國民黨時代其他學校是發金圓券,國民黨給清華是發美元的,當時這是硬通貨(確保資產保值,抵制通貨膨脹的影響)。
大陸的大學教授薪資還有很大的空間可以升等,你去看國際間大學教授薪資占學校支出很大的比例,但大陸目前占的比例很小,相較之下,我們簡直是他們的零頭,這也意味著,大陸教授工資有很大的上漲空間,主要就看怎樣不違反國家政策了。
我曾經開一個玩笑,如果全世界最好的學校,像哈佛啊、劍橋啊、牛津啊,都來挖我們的老師,就證明我們的老師和他們完全是一個水平。現在我的學生我也可以這麼說,如果有人來挖我的學生,表示我的學生優秀,所以不要小家子氣,我常常說,「不要把好的人才捆住了,」選擇多總比選擇少好,只要對學生有利,教育工作者都要舉雙手贊成。
大陸、台灣、香港、澳門的教育都要相互開放,年輕學生到不同的地方去親炙不同老師的風采,到不同學派去增長他們的才幹。你看看香港作家金庸筆下的人物郭靖,他不只拜師北丐,還請教中神通、老岳父,最後不同人的風格都學會了,在他那一代人中他就是武林高手了。
對於雙聯、三聯學位我們很謹慎,尤其是博士,一定要有創新性,同一個研究在我這裡發表了還去別的地方發表,就不是創新了。至於碩士和本科,雙聯學位則是可以的。在台灣方面,我們已經和新竹清華大學簽定協議,承認碩士學位也是可以的,起碼一定會互相承認學分。我們是本家,我擔任校長這些年,見過多任新竹清華大學校長。其他像台大、成大、新竹交大我們都是很認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