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兩岸留學生、家長、校長意見大調查

台灣人才保衛戰

林奇伯
user

林奇伯

2010-03-08

瀏覽數 30,900+

兩岸留學生、家長、校長意見大調查
 

本文出自 2010 / 3月號雜誌 第285期遠見雜誌

25年內,陸名校進TOP10

2010年,中國正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預計2020年與美國並稱「唯二強國」。當國際間紛紛調整國家戰略面對全新「G2格局」之際,其實,中國最不容小覷的精英人才也展現雄厚實力。

就跟快速發展的經濟一樣,大陸高等教育的發展已令台灣高教界、甚至全世界驚歎。

國際間預估,2020年中國將有十幾所大學擠進世界前百強,在2050年前,與歐美頂尖學府並駕齊驅水準。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萊文(Richard Charles Levin)日前就在英國高等教育研究院(HEPI)的演講中預測,今後25年內,中國北大、清華等名校將進入世界名牌大學前10名,和美國常春藤大學聯盟一較長短。

英國教育團體也提出警告,中國政府大批資金挹注高等教育,將使英國800年的高等教育陷入險境!面對中國崛起,比爾蓋茲曾這樣形容,「在中國,如果你是百萬分之一的精英,那還有1300人跟你一樣優秀!」

當西方教育家、企業領袖都開始擔心中國大學的爆發威力時,同為華人社會的台灣、香港所面對的競爭將更直接,衝擊也最大。在台灣可望開放大陸學生來台就讀和承認大陸學歷的兩岸高教合作前夕,兩岸三地高教界全面競爭與全面合作的新時代,正式來臨。

砸預算》

北京清華經費是台大的1.6倍

寒流襲擊的1月中旬,《遠見》拜訪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他提起一件十分難忘的往事,說明中國高等教育大躍進給他的震撼。

兩年前,一場兩岸三地大學校長的聯誼會在廈門大學舉行,輪到台灣規模第二大的成功大學向十幾位校長進行簡報時,成大代表自豪地表示,在台灣教育部「五年500億」政策下,成大預算已高達台幣60、70億元。聽到這個說法,東道主廈大校長朱崇實馬上開口就說,「也沒多少錢嘛!」

「拿兩岸規模最大的北京清華和台灣大學相比,三年前兩校經費還差不多,但今年北京清華已經上看人民幣52億元(約台幣250億元),是台大的1.6倍!」李嗣涔說,有錢不一定辦得好大學,但是沒錢一定辦不好大學,兩岸大學的實力在預算差異下,優劣勢立判。

中國這波頂尖大學的崛起主要來自於名為「二一一工程」「九八五工程」的兩項計畫。1990年,當時的中國國家主席鄧小平提出要在中國建100所名校,正式架構普及、廣招、精英三大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

但隨著中國經濟高速起飛,不到十年內,大陸的高等教育政策更上看國際化。1998年5月由當時國家主席江澤民在北大100週年紀念會上宣示啟動「九八五工程」,將建設30所世界級一流名校。其中北大、北京清華等九所大學更是「重中之重」,中央一舉提撥人民幣30億元(約台幣140億),企圖以經費砸出精英。

根據統計,中國投資在高等教育上的經費逐年提高,2006年已高達全國GDP的1.5%,約人民幣350億元(約台幣1640億元),在十年內翻了三倍。

不管是英國《泰晤士報》或上海交大的世界大學排名,大陸大學也都在逐年竄升。以上海交大排名為例,2004年大陸只有8所大學進入前500大,2009年成長到18所,超過兩倍。

搶師資》

薪資看齊歐美,研究經費無上限

有了政府預算挹注,大陸大學也積極搶國際級師資。大陸頂尖大學正由一群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時代下起家的「副部長級別」領導班子擔任校長,他們受過共產黨的社會鬥爭訓練,又有資本主義的務實靈活,正以經濟改革的手腕來經營大學教育。

台大校長李嗣涔特別對北京清華大學的快速崛起印象深刻,這個學校顛覆了「北京大學是中國第一」的傳統印象,現在不只和北大「都是第一,沒有第二」。在《遠見》本次的大陸家長調查中,北京清華更是大陸家長心目中的首選大學。

北京清華校長顧秉林,是目前大陸高教界公認治校業績最好的校長之一。在他領導下,2009年北京清華首度擠進英國《泰晤士報》世界大學排行前50名。校長室就位在清代王府古蹟內,門前匾額大大寫著毛澤東的字跡「為人民服務」。顧秉林說起話來聲如洪鐘,直言不諱大陸大學的靈活性。「有空你一定要去我們的工業工程系看看,現在北京清華的教授薪資正逐步和歐美看齊中,而且還有上漲空間,北京清華在聘用師資時更提供住房津貼、教職員子女教育等『套裝福利』,讓國際人才更有誘因前來,」顧秉林說,財源正是政府經費,以及教授們從外部尋求的研究補助。

北京清華更常直接延攬國際知名學者擔任系主任或實驗室主持人,再透過他們的人脈找來最好的教授陣容。禮聘來的教授們研究經費沒有上限,聘用教授不經過既有評選機制,把學生就業率看得和論文發表量一樣重要。

這樣的做法正是將「經濟特區」的概念用在「教育特區」上。北京清華最有名的例子是,工業工程系請到美國普渡大學的薩文迪(Gavriel Salvendy)教授主持,理論計算機科技研究中心請到普林斯頓大學、圖靈獎得主姚期智教授擔任。

除了北京清華,北大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光華管理學院、上海交大的密西根學院都是這樣的「教育特區」模式。

搶學生》

校長親民作風,推資優生計畫

較勁資源多寡、搶師資外,培養最優秀學生也早已是兩岸三地高教間的大事。

在距離上海市中心一小時車程的上海交通大學閩行校區,廣達5000畝的土地就如大陸每一個重點發展的工業園區一樣,日夜不停地施工,蓋起一棟棟新校舍。這裡單單過去兩年,就從國外頂尖大學延攬155位教職人員,提供等同於歐美的薪資待遇。

學者出身的校長張杰擁有中國科學院、德國科學院兩個院士頭銜,兩年前來到上海交大,親民作風馬上引起轟動。為了與學生溝通,他親自上學校BBS註冊。「學生開始試探地往我的BBS上的信箱寫信,幾分鐘內一張『新來的校長給我回信了』的帖子流遍全校,三天之內湧進80幾封信進來,」張杰說。

張杰的親和作風取得學生信任,學生在校園裡直接稱呼他「杰哥」,顛覆大陸大學校長高不可攀的官員印象。他上任後也馬上在學校推展一個資優生計畫。從每學年中選出30位資賦最優異的學生,集中到「致遠學院」,由校長親自領銜最優異的師資,密集訓練,被大陸高教界形容為「資優大學中的資優班」。

致遠學院要經過嚴格的考試選拔,提供全新的教材、最好的老師,增加討論課、實驗機會,一、二年級受的是基礎科學教育,打下數學、物理化學生命科學的基礎,沒有主修;大三才選擇主修領域,四年級還有一個「博士班直通車」的選擇。

張杰說,上海交大數理科系致遠班,兩個年級各30名學生,今年還會增設生命科學致遠班、計算機致遠班,未來還有工程、醫學的致遠班。整個致遠學院在四年內將達幾百人的規模,希望培育最拔尖的人才。

集資源》

企業捐助如滾雪球,產學合作強

大陸經濟正是全球熱點,當大學規模愈做愈大,資源就像滾雪球一樣,不必出門求援,企業就主動捧錢上門尋求合作。

不少台灣企業,如富邦金控、聯發科、台積電等,近年也積極贊助大陸大學設立研究中心以及兩岸學術交流,就代表著「在政府之前,企業已經率先承認大陸的高教水準。」

去年11月16日,兩岸金融監理備忘錄(MOU)簽訂;11月20日,積極尋求登陸機會的台灣富邦金控和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隨即召開儀式,宣布成立「北大光華-富邦兩岸金融研究中心」。

這天,富邦金控董事長蔡明忠不只親自出席,還發表第一場演講,宣示富邦金控在大陸的投資戰略。他直言,「後MOU時代」來臨後,兩岸金融交流將是「長線投資」,富邦金控對這個產學合作中心寄予厚望,希望形成一個綜合智庫、建立人脈、培訓員工的平台。

這場開幕會所以受到矚目,不只因為這是兩岸第一個金融研究產學合作案,當天出席的另外一個人──光華管理學院台籍教授劉玉珍,也正代表了台灣高教師資遭大陸磁吸的縮影。劉玉珍原本是台灣政治大學金融系教授,兩年前到北大客座後,就決定不回來了。

【會員限定活動】想懂護國神山的背後?和《造山者》導演一起看見時代的選擇!立即報名>>

採訪政治大學校長吳思華時,他大大地歎了一口氣說,政大商學院這兩年頂尖教授頻頻遭香港、大陸挖角,他也十分無奈,教授們選擇出走的原因不只是被高薪利誘,還因為大陸和香港擁有產業合作與市場活力的利基。

「劉玉珍還是我的學生,我和她懇談了很久,但是北大提供她富邦產學研究中心的副主任職缺當舞台,大好機會,我也不太能勉強,」吳思華說。

香港砸重金,以小搏大

面對中國大學的迅速崛起,同為華人世界的台灣、香港也正面臨一場震撼教育!只是兩地的因應之道差別很大。

香港雖然才只有五所大學,但他們首先看出這場變局的關鍵,選擇以小搏大,直接把大陸當作學術市場,也砸下重金積極挖角兩岸最頂尖的師資與學生,把「教育活動」化為「經濟活動」。

香港雖小,但有實力讓崛起的大陸高教界也感到頭痛。近幾年香港就以高額獎學金挖角最頂尖的大陸與台灣學生前往就讀,藉此當作活廣告來擦亮招牌,最終目標是希望富裕的家長花大錢將孩子送到香港。

去年2月,台灣高中生正進行大學甄試最後衝刺的季節,多所香港大學直搗建中、北一女、台中一中等一流高中召開說明會;7月份更首度到台灣參加「大學博覽會」,提出採用台灣學測與指考成績,並且給予每人每年約56萬台幣獎學金的優渥條件吸引高中畢業生,第一年就吸引了8名台灣優異學生赴港。

在大陸,56萬台幣是「巨額獎學金」!大陸高教界就比喻,全國34個省市高考狀元全都「被香港了」。

搶學生》

年56萬台幣獎學金,吸引兩岸學生

《遠見》來到廈門大學,學校特別推薦金融系四年級成績排在前5名的學生彭博接受採訪。她曾在大二時到台灣當過交換學生,深知金融科系特別注重國際經驗,2009年底,她就提出香港理工大學研究所的入學申請。「不諱言,1個月1萬多港幣的獎學金實在太具吸引力了!加上香港是亞洲金融中心,我想專攻的旅遊經濟領域香港又很擅長,對於去香港,我毫不猶豫,」彭博說。

彭博的男朋友賴尚偉同樣是金融系學生,在一旁非常羨幕地說,「我已經找到畢業後的工作,薪資是人民幣3000元,在大陸已經算是很高的了,沒想到她的獎學金是我薪資的3.5倍,念書比工作還容易賺錢!」

香港除了每年核准10%的入學名額提供給境外學生,還大搶兩岸師資,單單2009年,台灣就被香港高薪挖角了十幾位知名商管學院教授,其中絕大部分來自中研院和政治大學!

前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朱經武被視為是開風氣之先,讓香港高教大步走的關鍵人物。他同時擁有美國文理學院、中國科學院、台灣中央研究院、第三世界科學院等多個院士頭銜,深諳世界大學的遊戲規則。2001年接任校長一職後,展開根本性變革,除了仿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成立「高等研究院」,還高薪聘請華裔物理學家、諾貝爾獎得主楊振寧擔任國際顧問委員會主席,學校師資、設備規格全向歐美一流大學看齊。

朱經武挑明地說,國際間的「高教活動」已無可避免地轉變為「經濟活動」,對精英人才的薪資、獎學金要有絕大的包容力,才能激勵研究氛圍。

以美國為例,不分公私立大學,教授每星期都可以有一天的時間到企業擔任顧問,不只增加產學對話空間,也等於讓教授擁有1年54天的額外收入,對於學術界留住人才發揮很大的功用。現在,香港5所大學都已採用這套模式。

華人教育重鎮,台灣不保

台灣一向自詡為華人世界的教育重鎮,這十多年在香港、大陸的追趕下,優勢正在逐步流失中!

在兩岸三地的較量中,台灣的大學最明顯的劣勢是學歷採認、教授敘薪制度、政府採購法限制研究經費靈活運用、經費不足等問題。

清華大學校長陳文村就直言,種種法令規範綁住了校長們的手腳,不只迎不進國際人才,也擋不住師資外流的洪流,接下來可能連優秀學生也會不保。

不少台灣校長們現在是乾著急,能預先布局的都做了,現在就等學歷認證的大門打開,迅速與大陸接軌,讓兩岸師資、學生流通無障礙,才能化競爭為合作。

為了開放兩岸學歷問題,台灣的大學校長們從沒有像去年那樣密集地召開研討會過。單單去年一年內,大學校長就罕見地召開12次座談會方式,希望教育部與立法院正視台灣利基流失的嚴重性。

國內三大校長團體也史無前例地發表聯合聲明,呼籲立法院儘快通過兩岸相互承認學歷與開放陸生來台政策,使台灣在兩岸教育發展中握有主導權,促進教學多元化。

政大校長吳思華在這場「校長總動員」的號召活動中最為積極,做為被香港、大陸挖角得最嚴重的人文社會為主大學,他平常主持校務已經忙得喘不過氣來,每一場會議都是以半小時為單位,但還是幾乎出席了每一場座談會。

在座談會召開前,吳思華百忙中抽空接受《遠見》專訪,他就直指,兩岸三地高教競爭的衝擊已經不只局限在大學部、研究所,甚至連由企業家組成的EMBA班的優勢都在流失中。

「台灣企業家該念EMBA的幾乎都念過了,加上台商西進,EMBA生源外移,台灣空有良好師資,卻把大陸市場拱手讓給香港,」吳思華說,香港大學的EMBA就在台灣減緩腳步的這幾年趕上。

產學合作》

建兩岸合作平台,發揮台灣優勢

的確,台灣高教的勝出之道,已經不是跟大陸硬碰硬的絕對競爭,反而應該開放,讓兩岸互補合作,發揮台灣的強項。吳思華校長就指出,眼看香港後來居上,應盡快開放招收大陸企業主管來台念EMBA,不只可以充實本地企業家的人脈,教授們也能多接收到外界的刺激,「一個教室的多元化程度是企業經理人上課很重要的元素。」

兩岸大學的研究合作也能凸顯台灣優勢。例如電子產業實力雄厚的台灣,大學的研究實力深具競爭力。校友遍布各大企業的交通大學,在學歷開放大門開啟前,就已經展開兩岸產學合作平台的布建。

交大校長吳重雨時常笑聲不斷,被學生稱為「聖誕老公公」,他不只樂觀看待台灣大學的優勢,甚至掌握發球權,由校友、智融集團董事長施振榮等人搭橋,在兩岸產學界提出合作新構想。去年8月,中國移動董事長王建宙來台,吳重雨馬上向他提出兩岸合作開發手機4G標準的概念。「我跟王建宙說,大陸有市場,台灣有聯發科等高科技產業,再加上兩岸都有交通大學,我們可以建立一個合作平台,自己制定一個標準,然後讓這個標準成為世界的標準!」結果王建宙十分認同,兩岸早已緊鑼密鼓商討合作細節。

搶學生》

讓陸生體認台灣社會的多元

不少台灣大學在卓越教學方面也具有盛名,也十分希望吸收大陸學生。例如世新大學的新聞傳播專業就吸引了大陸中國傳媒大學、同濟大學合作,去年下半年,更打破兩岸學生只能互相交換的先例,率先迎來第一批自費大陸學生。

「過去,台灣社會一直有大陸學生付不起台灣學費的舊思惟,但是我們這一批40幾個大陸自費生已完全顛覆大家的想法,」世新校長賴鼎銘說,他們是典型大陸一胎下政策下,集所有家庭資源家培育出來的孩子。富裕家境讓他們有自信,用功態度讓他們對台灣學業應付自如,有人甚至在四個月內把台灣遊透透,「來台灣,不只讓陸生體認台灣媒體的多元開放,也讓本地生有機會正視華人社會競爭,激勵學習動機。」

陸生的消費力真的不容小覷,來自中國傳媒大學的呂家瑜剛到台灣就碰上百貨公司週年慶,1個月內刷了台幣30萬元,但他不只是「瞎拚」,還透過購物把折扣戰的行銷策略仔細研究過,「我對行銷有興趣,就業後可以把台灣經驗用到商場上,」呂家瑜說。

資源共享》

成立兩岸三地的長春藤聯盟

2月初耶魯大學校長萊文預測,未來遠東地區大學將可與美國長春藤名校競爭。

事實上,兩岸三地校長確實在醞釀一個「華人的長春藤盟校」組織。台灣大學校長李嗣涔是發起人,他說,這個機制由台大與北大共同發起,有9所大陸頂尖大學、3所香港大學已確定加入,「台大確定進入聯盟,也歡迎其他學校共襄盛舉。」

李嗣涔指出,台灣對於開放兩岸相互承認學歷最大的疑慮就是擔心別人來稀釋我們的教育資源,然而台灣是世界的一部分,不可能只針對大陸一直採取閉關策略,要消除疑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資源共享。這個「華人版長春藤聯盟」就將在同一平台上,讓教授與學生自由流動,「讓實質交流不只消弭政治成見,還共創多贏!」

就像新竹交大校長吳重雨所說,「關在籠子裡的孩子長不大。」兩岸三地大學競賽已經兵臨城下,台灣的大學要把孩子競爭力帶到哪裡去?面對新格局,台灣要選擇開放、合作,還是一味地拒絕、對抗?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