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半前,戈巴契夫首度透露有意與中共修好時,一位北京領導人告訴我:「無論如何,我們絕不會破壞美蘇之間的好事。」
他的說法可以說明何以美國無須因戈巴契夫訪問北京而過於緊張。如果在十年前,這樣的訪問便有外交大地震的味道--甚至可視為中蘇共重新聯手的警訊。
今天,我們卻很清楚,由於蘇聯對自己的國內事務都還顧不來,北京又對蘇聯戒心甚重,中蘇共關係不太可能大幅好轉。因此我們對戈巴契夫的北京之行不必緊張,倒是應該知道全球的外交棋譜已經重新布局。
中共:目前中共對蘇聯的戒心略見緩和,但是在長期戰略上,中共仍不敢對蘇聯掉以輕心。歷史的教訓使中共絕不願冒險與蘇聯和日本在亞洲單獨相與,因此它一定會尋求美國作為制衡的力量。
此外,維繫中共與美國關係的地緣政治基礎也依舊穩固。中共在亞洲權力均衡中,將繼續扮演關鍵性的角色,但是在可見的未來,它會是亞洲三強中最弱的一個。因此,仍需要美國大力支持,並協助其現代化。
不過,美國必須調整傳統的一元化政策。因為,美國在亞洲的地位將決定於它能否明察--在中共、蘇聯、日本的三角關係中,它本身的長期戰略與政治利益何在。
日本將成真正強權
日本:未來十年,日本在世界舞台上要扮演什麼角色,主要會依據東京當局對國際政治、軍事、經濟趨勢的研判而定,而不會像過去那般遵奉美國的勸告。
日本的科技與產品已逐漸掌握了全球市場,軍事力量也在增強,加上它對權力均衡的感受一向特別敏銳,因此成為真正的強權只是遲早的事。
近年來,美國與日本的關係變得極端複雜。作為日本的盟國,美國必須保障它的安全(雖然這個角色會隨著日本的軍力增強而式微);然而,多數亞洲國家還期望美國在經濟上能夠制衡日本。
美國未來能否繼續勝任這種複雜的角色,端視它在外交政策之外還能有多少作為:例如,提高美國企業的競爭力,或控制貿易與預算赤字等。換句話說,美國必須改善本身的表現,才能符合亞洲盟國對它的期望。
蘇聯對日本的未來只能扮演一個次要角色。戈巴契夫訪問中國大陸後,下一步就會向日本示好,甚至可能對北方四島問題作若干讓步;但兩國間的互相猜疑已是根深柢固,而彼此的共同利益又極少,因此蘇日關係不會有根本上的改變。
朝鮮半島:因戈巴契夫的北京之行,中共與蘇聯在北韓互較影響力的競賽可望暫時緩和,但中共仍然會密切注意蘇聯或日本與平壤的關係發展。
外來強權各懷鬼胎
由於朝鮮半島周遭的國家既不希望韓國統一,也不希望雙方發生衝突,因此雖然最近南韓正加強與共產世界接觸,北韓也開始與資本主義國家往來,但雙方關係可能仍將維持一種「不穩定的平衡狀態」,甚至可能小幅改善。
未來十年,美軍在朝鮮半島將得以扮演較為和緩的角色。為了因應南韓國內的反美情緒,美國甚至可能象徵性的裁軍。不過,假如北京或莫斯科與漢城進一步建立關係,美國應該隨時準備與平壤改善關係。
東南亞:中蘇共修好很可能會強化美國在東南亞地位。印尼、馬來西亞始終對中共戒慎恐懼;美國應該改善與這些國家的關係,但要注意不要搞得像在共謀對抗中共。
越南:某些東南亞國家期待越南壯大,以阻擋中共的勢力伸入東南亞;但是由於中共對於邊境國家的茁壯,總會有過敏式的激烈反應,因此美國在處理與河內的關係時,必須非常小心。我的建議是美國改善與河內關係的速度絕對不要超越中共。
高棉:由於過去美國對高棉境內爭取獨立的民主派系部隊,僅提供「人道援助」,以致一旦越南軍隊撤離,高棉境內裝備精良的部隊就盡是共產黨(包括越共扶植的武力與殺人如麻的赤棉軍)。
美國最近開始對民主派系提供遲來的軍援,但表現仍十分畏縮僅提供步槍。不過反正美國現在想發揮軍事影響力已嫌太遲。我們當然應該支持高棉成立一個包容各派系的政府,並促請聯合國盡力監督,卻不必對問題的解決存有任何幻想。
接受挑戰
毫無疑問,太平洋盆地在全球的重要性將與日俱增,但未來美國在此地區的地位,將決定於幾個變數:它能否認清本身的國家利益並保持政策的一貫性;願不願意在不致嚴重影響美國在國際間的角色下改革國內的政治;能不能維持足以擔負起國際責任的經濟力量。
從這個角度來看,美國對戈巴契夫的北京之行不僅不能做壁上觀,還應當視之為一個挑戰,重新省思本身在亞洲未來發展的過程中,究竟要扮演什麼角色。
(摘譯自Newswee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