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訂閱
快速註冊 已是會員,立即登入

為您推薦

會員權益

交通讓中國變成「三個中國」

專訪 中國城市規劃專家 王志綱

林奇伯
user

林奇伯

2009-07-01

瀏覽數 26,950+

交通讓中國變成「三個中國」
 

本文出自 2009 / 7月號雜誌 2020關鍵報告

王志綱是中國最炙手可熱的城市戰略諮詢專家,曾擔任新華社記者,從1985年代末期起就見證了中國經濟與城市化的發展,因為擁有「新聞眼」,王志綱也同時擁有敏銳、宏觀、市場化的視野。

他先後參與上海、天津、重慶、成都、哈爾濱等20幾個中國城市的規劃。2003年以唯一非房地產商、富豪的身分入選胡潤「房地產影響力人物50強」,也曾獲大陸中央頒贈「中國城市化進程特別貢獻獎」。

王志綱每年飛行上百趟,平均三天走訪一座大陸城市,這麼頻繁的旅行,讓他隨時掌握中國城市的風吹草動。

近年來,他特別發現到中國交通建設飛速發展,正在城市競合間掀起翻天覆地地變化。

5月底,《遠見》難得在他商務旅行的空檔,走訪位於北京的「王志綱工作室」。

雖然剛結束10天、5個城市的旅行,但他精神奕奕,妙語橫生,用了許多有趣的比喻來形容劇變中的中國。但說著說著,卻又難掩感慨萬千的心情,他指出,4兆擴大內需方案,加速中國交通建設,但也加快了中國城市競爭中「成王敗寇」的速度。

「交通建設更確保『市場封王』的法則,五年後,誰是領導者將完全底定,速度之快會超乎我們想像,」王志綱指出,區域一體化、城市戰略分工,是企業布局大陸必須特別關注的變數。

以下為《遠見》專訪內容:

交通建設帶領中部城市起飛

《遠見》問(以下簡稱問):大陸中央的交通政策都以2020年為目標,未來十年中國將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

王志剛答(以下簡稱答):第一,平均每人GDP會達到今天深圳的水準,超過8000美元;第二,每人購買力評價指數會乘上兩倍,達到一年1.5萬美元左右,相當於中等國家水平;第三,中國的城市化將達到60%到70%間(目前約近50%)。

這些都是拜交通建設發展之賜。中國共產黨這10多年來因財力雄厚,徹底實踐了高速公路化,正進入高鐵時代,在此同時,城市內部也都在進行地鐵化。高速公路突飛猛進,觸角都伸到地級城市了。這些縱橫交錯的高速公路、鐵路都會在中部交會,武漢也因此有崛起的機會。

中國正藉著交通建設的猛力推進,達成區域一體化的工程,未來的中國雖有31個省市、13億人口,但將明顯區分為「三個中國」,包括「沿海中國」「西部大開發中國」「中部崛起中國」。

「沿海中國」包括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灣三個城市群。其中珠三角城市密集度最高,和香港連成一氣,城市化已達到60%,是發達國家的水平了。

長三角則透過鐵路、高速公路的連通,區域交通距離在30分鐘到一小時之間,上海週邊的幾十個上百萬人口城市,全部整合為一體。

在環渤海地區,京津唐(北京、天津、唐山也連在一起,未來山東半島、遼東半島都將納進來。

「西部大開發」是中央擔心東西差距太大,政治上會出問題,所以十年前國家以行政力量猛力推動,進行天保工程(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大型水電與基礎設施建設、財政轉移支付等政策,效果還不錯。重慶市在長江、嘉陵江上搭起十幾座橋樑,和成都的雙子星距離也縮短為三小時。現在「西部大開發」已經成為「東北復興」的重要經驗參考。

但是此時,中部就開始感到失落了。有一個很經典的故事是,五年前武漢市長見到溫家寶,就問他:「總理啊,我想問你一個問題,武漢在哪裡?」意思是問中部的定位到底是什麼?後來才出現了「中部崛起」,大武漢、鄭州、長沙這三個主要城市,高速公路已將這三個城市連結在三小時半徑內,連飛機都因失去市場而停飛了。

精緻化及城鄉問題是下一步

問:中國交通建設的速度很快,但是許多人擔心精緻度和整合性不夠?

答:現在中國打地基的粗放式發展成功了,但精緻度發展才要開始。未來十年將分兩個階段,溫家寶擴大內需政策把未來五年的錢都提前拿出來用了,所以前五年交通建設速度會超乎意料的快,後五年,大家會發現,在這種高速建設下,社會是千瘡百孔,精緻化工程百廢待舉。

我打個比喻,2015年後交通建設速度會明顯放緩,中國從「外裝修」走到「內裝修」時代。

因為接下來,中國就真正要面臨經濟、政治、社會平衡發展的時期了,不是靠速度、數量取勝,必須要真正實現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企業也比須從低端往高端移動,騰籠換鳥。

【7月空中沙龍】會員免費參加>>半導體產業如何成為護國群山?

不過,這樣的先後順序還是對的。毛澤東的哲學是,把矛盾分為「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發展過程中會有很多事情做不到位,但我們不能因為撿芝麻而丟西瓜。

交通架構工程建好了,國家就不能只靠工業來拉動,而是發展服務業,包括金融、醫療、保險等。大浪淘沙,暴起暴落的時代過去,大家要憑真本事吃飯了,才會變成像今天的日本、台灣,靠內涵、品質進行精緻生產。

現在中國目前有5億城市人口,8億農村人口,農村人口中有3億農民工遊走於城鄉之間,是很頭疼的問題。

但未來交通建設可以把中國城市化拉動到65%以上,農民工定居下來,流動人口問題解決,農村因人口少了,也可以開始好好地企業化生產,提高農民收入,解決城鄉差距問題。

三大隱憂成擴大內需未爆彈

問:交通建設這麼快,會造成什麼隱憂?

答:中國存在經濟泡沫化、建設粗放化、破壞生態化三大隱憂。擴大內需只是讓危機延遲爆發,未來一旦反撲,威力將可能更大。比較不好的後果是,股市紅火了,房地產高漲了,土地發展商開始賣地了,消費者投入了,搞實業的人也敞開膀子貸款來炒房地產了。當西方世界哀鴻遍野時,中國卻畸形繁榮。

所以,很多西方的說法是,現在胡錦濤被逼得暫時放棄和諧發展觀,存僥倖心理,把一切賭在西方經濟明後年可以回溫,我認為這種說法不是沒有道理的。

因為從交通的角度來看,中國交通建設正要過度到軌道時期,現在卻鼓勵民眾大量購買汽車,讓污染又回來了。

「市場封王」將帶來版圖遽變

問:中國城市是否也將因為交通變革而有興衰起落?

答:中國以後的城市會成為世界奇觀,區分為世界級城市(如大北京、大上海、大廣州)、區域中心超大型城市(如成都、武漢)、區域國際型城市(如青島、大連、寧波等)、個性化城市(如麗江、西雙版納等)四種。

這些城市群都是靠交通崛起,和國際接軌、和區域一體。但是交通也將為現有城市帶來致命的衝擊,下一個10年,城市將成王敗寇,本來城市都是「中央封王」,接下來會是「市場封王」,只要沒在交通變革中找到有利戰略位置者,將會自然退居敗部。

「市場封王」現象現在已經現出端倪了,最明顯的是成渝經濟圈中的成都,因機場航道、西部交通樞紐等有利因素,輻射力到達重慶、西安、蘭州等地,整個西北地區的服務業都往成都扎堆,也確立其總部經濟、會展經濟、金融中心、物流中心、研發中心的地位。

成都以省轄市的級別凌駕中央欽點的「西南老大」重慶,將區域重心往西移動。

京津間的關係也是這樣,我當過天津市的市政顧問最清楚。以前天津人認為,一樣是直轄市,我幹嘛買北京的帳。奧運讓北京成為超級暴發戶,現在高鐵通車又形成「同城化」,人才更留不住了,往北京移動;天津成為北京人週末度假、吃海鮮的後花園。現在天津想通了,與其變成破落戶,不如「綁大款」,世界級城市讓位給北京,天津只能當區域製造中心。

2020年的中國企業家將因此區分成三種人。資產人民幣1億元的老闆是「汽車人」,以汽車可以到達的一日交通圈為布局重點;資產人民幣10億元的老闆是「火車人」「飛機人」,布局一日內可往返的中國城市;資產人民幣100億元以上的老闆是「國際人」,因為中國任何一個城市都可以和國際交通接軌。

香港、台北轉運地位備受考驗

交通建設的影響力也會擴及到中國內地周邊,例如香港、台北。

受出口產業萎縮波及,未來五年會是廣東最痛苦的五年,必須置之死地而後生。

以前香港排斥「港粵一體化」,想維持較獨立性的地位,所以貨不暢其流、物不盡其利。現在深圳港在崛起,香港感受到壓力,開始勤跑北京,繼旅遊自由行後,又向中央要求「深廣民眾自由出入香港」。香港和廣東自己積極了,希望能在戰略上一起升級。

台北也一樣。未來上海虹橋交統樞紐建成,直航台北松山機場,兩個城市以中心串聯,不需透過郊區(浦東、桃園)機場,台商往返「抬腿就到」,將形成首個「跨海峽雙子星城市」。

而且,相對比之下,虹橋連結昆山、蘇州等生產基地更近,台北要擔心企業總部移到虹橋了,因為虹橋確實比較方便。

交通帶來的變革可以說是翻天覆地,遽變的中國,十年後絕對是你無法想像的面貌。

你可能也喜歡

請往下繼續閱讀

登入網站會員

享受更多個人化的會員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