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現在整個社會氣氛是誰也不怕誰,幾乎沒有共識,因此期望傳播媒體可以建立共識,有個公認的公是公非。傳播媒體可以做些什麼?能不能發揮這樣的功效?
答:從解嚴以後,整個政治氣氛的變化確實非常大,甚至連法律的定義、界限都相當不清楚了,而且明顯的看出一種潰敗、潰散的現象。就傳播界來說,在是非不顯、觀念混亂的情況下,其功能也很難說。
把媒體當公共論壇
過去總覺得,傳播的責任是要建立是非觀念。但是在現在的時空背景下,很多事也實在沒有一定的是非。比方說直接貿易、間接貿易、雙重承認……等,都是在理想與現實、可能或不可能之間,沒有那個人說一定如此或一定不是如此。
在轉型或摸索的社會過程裡,傳播媒體的重要功能就是:把很多不一樣的意見、資訊呈現出來。現在社會很多問題,還不能得到緒論--也許事實上是沒有結論的--頂重要的是讓大家有充分討論或交換觀念的經驗,有充分思考的機會;不是像以前那樣,要善善惡惡、是非彰明,一定要說出什麼。
比方說,台獨,利弊得失可能如何?統一,利弊得失可能如何?過去解嚴之前,這類的討論機會幾乎沒有,這個時候應該更密集的進行,把傳播媒體當做公共論壇,讓這些不同的意見相互激盪、辯難,大家來想辦法,找答案。這些答案非常重要,都是建立社會共識的必要基礎。
但老實說,經過這樣的辯論能不能達到共識,還是未知數。
心如平原走馬
問:記者本身介入報導主題的情況,你是持怎樣的看法?有沒有辦法規範新聞記者?
答:新聞界是滿重要的社會角色,它有很大的力量,能夠左右一些事情;影響、左右新聞界的力量在這個社會卻看不到,法律不見得有用,其他的壓力恐怕也不足以讓新聞界感受得到。
當新聞界沒有充分自由時,那時候還有很多東西約束你,譬如,新聞局的電話會在必要的時候出現,你就會覺得有個東西在前面擋住你。現在這些東西幾乎都沒有了,很難得接到這類的電話,要有電話都是私人性的,跟你討論一些事情,他們也知道沒辦法做什麼規定了。
最後的力量是新聞記者本身自制、自律,管住自己。到了編輯台上心如平原走馬,要如何收放完全看心裡的動作。
問:解嚴之後,政治記者面臨那些大的挑戰?
答:解嚴前後的環境很不一樣。最近中常會有一個「新聞處理要點」,規定新聞要統一發布,不准個別對外亂說話了。在這以前,跑黨政新聞是非常難跑的,那時候的記者,私人關係要非常會做,找到一、兩個人像拜把兄弟一樣,新聞是這樣子跑來的。
解嚴以後不一樣了,晚報為什麼最近新聞特別容易做呢?以前到了晚上都還挖不到的事情,現在到中午時連書面資料都出來了;以前到第二天早上還不知道這新聞準不準確,現在當天會議開完書面資料都出來了,這個技術層次改變了記者的類型。
底線在心裡
擔任記者的條件不是有沒有這條新聞,而是能不能從現成的資料裡更進一步分析、發展。另外,新聞環境更複雜,不容易知道底線在那裡,但也不能完全沒有底線,底線在心裡。到底新聞該怎麼寫?有的報紙政治新聞寫得清清楚楚,有的報紙寫得概念化、抽象化。而報館內部政治新聞的寫作風格都還在醞釀中。
以前不能談的問題,現在可以談了。但這不僅是記者的困難,也是整個社會的困難。就整個社會來講,我們也好像看不出較有能力來談的人,能夠一個想法說出來就成天下定見,記者之間更是沒有這樣的人才。
解嚴以前,這些題目是可以不要談的。就是說,不到這個層次的記者也很容易活動,他可以總是談些行政層次的事,不必涉及比較高的政治層次。到了今天可能就要等待或發現真正比較高思維層次的政治記者,這是更大的挑戰。
獨家」的誘惑
問:王杏慶先生的文章曾談到「獨家」的誘惑,你對獨家新聞的角度或取捨的看法如何?
答:獨家新聞滿重要的。沒有一個媒體不要表達它特別的個性,最基本的條件就是資訊和別人完全不一樣。不是人家有一點,你有兩點,而是在新聞比較上,你有,但別人完全沒有。日積月累下來經常有這類新聞出現的話,這個報紙給讀者的印象、評價就會不一樣。
當中也可能發生「獨家」的誘惑,往往會「見獵心喜」,炒新聞時會故意做得比較誇張、語不驚人死不休。以前的社會比較閉塞,禁忌很多,所以總要有活路,把缺口開在這個地方,我們就充分運用呀!所以經常有新聞三、兩天不下來,但是現在報紙的節奏很快,朝生夕死,今天上來,明天就下去了
問:現在的報業提供很多討論的空間,你認為報業應該是只提供空間,還是應有訊息在其中?
答:新聞記者、報紙在處理社會事件時,有些事情可以完全沒有立場,但有些事情必須要有假設。當一個現象發生時,新聞報導可以在這裡面隨意抽這個、那個寫,也可以統統排除,就說最後是如何如何來做主題,從這個主題再往回推。
很多政治的事情,有其一時一地的是非;如果打破一時一地的概念,在整個大的時空裡來看它是怎麼樣的情況,等到你整個認知結構、背景變化以後,你可能會得到滿不一樣的判斷。
什麼是好記者?
問:你怎樣知道一個人是好記者?
答:記者有很多種類型的。有些記者很會採訪,消息特別快,但是寫稿寫得很不好;有些記者稿子寫得很好,但是很不會跑新聞。有些記者這兩方面都不錯,但是脾氣很壞。也有脾氣很好、隨和性很高的,但是創造力又比較差。人有很多類型,記者也有很多類型。
什麼是好記者?一個思考很有彈性、動機很強的人,就有做好記者的條件。現在分析的能力也越來越重要;以前經濟是經濟,政治是政治……;現在有政治性的經濟新聞、環保的經濟新聞、社會連動的經濟新聞……,光一個新聞就有多元化角度。所以,一般的通識、通見很重要,團隊的作業更該強調。
(余文慧整理)